数字医疗周报017期 | 2020年8月17日-8月23日
一周HIT新闻,尽在数字医疗周报!
编者按:数字医疗周报会在每周一和大家见面。往下翻,数字医疗领域过去一周发生的大事小情你都不会错过。提供新闻线索,请加小编微信:fisher006。
一周好文
多部委力推的北京“互联网+护理”,待解问题还不少
日前,商务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向全国复制推广北京市在多领域试点经验。其中,民生领域将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创新”。
互联网护理试点已一年有余,试点医院有哪些经验,又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为此,健康界寻访了北京市两家典型试点医院。【链接】
小应用,大成效 | 温医大附一院用一招改善门诊服务
为了方便患者取号、缴费、取药、取报告,很多医院都推出了自己的App,把上述功能集中在一个平台,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患者的就诊难题。但是App毕竟是低频应用,除非是需要频繁去某家特定医院的患者,绝大部分人都不会专门下载安装App。
如何在这种情况下改善门诊患者就医体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温医大附一院)想了一个办法,一举解决了这个问题。日前,健康界对该院相关人员进行了采访。【链接】
揭秘 | 喜欢在互联网上看病的医生,是群什么人
8月19日是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首个医师节,阿里健康发布《2020互联网医生生态报告》(后简称《报告》),展现互联网上的医生风貌。《报告》显示:专业能力强、服务态度好的医生,在互联网问诊中最容易“涨粉”。【链接】
深度 | 对中国医学影像AI产品商业化的思考
医疗人工智能从2017和2018年的百家争鸣,到2019年融资困难、行业开始洗牌,进入2020年国家药监局已经批准5张医疗AI注册证,医疗AI行业已经过了PPT时代,开始进入商业变现阶段。
市场已经开始尝试一些收费模式,例如:第三方影像中心采用按使用次数收费的模式,一些医院使用一次性买断产品的付费模式。但总体来看,目前大部分医疗AI企业都没有明确的收费模式,大部分产品还处于免费试用阶段,或通过科研合作获取部分收益。【链接】
宏观
国家卫生健康委:利用AI等信息技术,提升医院“平疫结合”的智慧化管理
8月1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发展与信息化司在官网发布了《综合医院“平疫结合”可转换病区建筑技术导则(试行)》的通知,要求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智慧化手段,提升综合医院“平疫结合”的智慧化运行管理水平,加快推进医院信息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数据共享、业务协同,加强智慧型医院建设。【链接】
多部委力推的北京“互联网+护理”,待解问题还不少
日前,商务部等11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北京市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经验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向全国复制推广北京市在多领域试点经验。其中,民生领域将推广“互联网+护理服务模式创新”。
互联网护理试点已一年有余,试点医院有哪些经验,又有哪些问题值得探讨?为此,健康界寻访了北京市两家典型试点医院。【链接】
地方
河南卫健委:494所医院电子病历评级结果出炉,16家获高评级
8月11日,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2020年全省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情况。2020年,全省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通过省级初评的高级别的医疗机构共16所,分级评价为4级的医疗机构共91所,分级评价为3级的医疗机构共280所。【链接】
医院
北京协和医院:AI技术已解决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测量等难题
以基层神经外科最常见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为例,其病死率高达35%-40%,存活的患者往往也会遗留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严重地威胁着国民的健康。
对此,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外科王任直教授、冯铭教授团队合作研发的AI技术已经能够一键计算出所有类型的血肿体积,并且这项技术正在产品化。【链接】
郑大一附院:共有143个信息系统,移动MDT会诊为抗疫贡献巨大
8月14日郑大一附院信息处处长李郁鸿在一次分享上,介绍了该院的综合信息应用平台建设,以及移动端MDT会诊系统在疫情防控中发挥的作用。
他表示,到3月7日医院新冠病人“清零”,移动端MDT系统共支持隔离病区65名医生会诊,完成新冠肺炎相关会诊301次,使用频次达3061次。截至7月31日,移动端MDT在郑大一附院新冠肺炎防控中,共计应用于会诊587次,成为医院狙击新冠肺炎的重要技术力量。【链接】
健康咨询、视频问诊......安徽首家互联网医院门诊线下体验区都有啥?
8月17日,安徽首家互联网医院门诊线下体验区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新院区门诊部率先开通,现场可提供健康咨询、在线复诊、取药拿药、慢病管理、视频问诊等在内的互联网诊疗服务,广大患者可直观感受“互联网+医疗”带来的便捷。【链接】
产业
李楠:我们需要怎样的家庭医生?写在京东家医发布后
互联网医疗是提高医生效率、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的有效手段。以平安好医生、京东健康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参与并推出商品化的家庭医生服务,本身就是对中国家庭医生签约体系的有益补充和有效助力。
另一方面,普通用户和专业的医疗机构在直接沟通时,总会因为双方在认知层面的巨大差距,导致低效率的沟通,甚至是诸多误会和误诊。我想,如果能在医患之间引入家庭医生的角色,扮演一个引导、衔接、管理的多重角色,逐渐培养患者的个人意识提升,由此可以带动整个医患关系得到改善、优化甚至重构。【链接】
39互联网医院APP“未按要求完成整改”被工信部勒令“下架”
8月19日,工信部发布“关于下架侵害用户权益APP名单”的通报,其中,“39互联网医院”APP(版本0.5.06)因未按要求完成整改,被工信部作下架处理。
7月24日,“39互联网医院”APP曾因过度索取权限被工信部列入“存在问题的应用软件名单(2020年第三批)”。而此次被工信部下架处理,则是因为截至目前,“39互联网医院”APP未按要求限时完成整改。【链接】
JAMA:近40%中老年人不适应互联网远程服务
美国医学会会刊JAMA日前却发表了一篇研究报告,提示医界:“远程医疗可能并不适合所有人/患者”,应当特殊关注中老年人的需求。该研究数据还显示美国有1300万老年人,其中38%的人群尚未准备好使用互联网远程医疗和虚拟门诊。进一步调研发现主要原因是操作技术和知识经验不足。”【链接】
1.8亿续命钱告吹,谁将消亡,谁又逆风而上?
近期,据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向创业邦透露,一家中国AI医疗公司去年底B+轮融资时,因领投方“反悔”,跟投方全部拒绝跟投。投资方因对医疗AI商业模式落地风险的担忧撤资,原定的1.5亿元到1.8亿元规模的融资全部告吹。
这家公司的融资失败,印证了此前不少行业人士AI医疗资本“泡沫”将破灭的判断。【链接】
科技
医疗数字化:区块链或成最强辅助
面对医疗健康产业的种种问题或痛点,区块链技术和医疗行业的结合,凭借分布式、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可以在保障患者数据隐私的前提下,打通医疗数据的信息流通,改善机构之间互为数据孤岛的现状,重建医患之间的信任,提高医疗行业效率。【链接】
以色列最大医疗中心:AI大数据分析,1秒告诉你新冠病毒检测结果
据《reuters》消息称,以色列最大的医疗中心表示,一项新开发的唾液测试,在不到一秒钟的时间内可确定是否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人员将样本放入检测机,连接电脑后,基于前期累计的大量数据,以及人工智能分析,可在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检测结果。【链接】
Nature最新论文:人工智能“医生”后来居上
一种训练医学人工智能系统的新方法,在诊断疾病方面比以前的方法更准确。相关论文近日刊登于《自然—通讯》。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发的这一人工智能系统,依靠因果关系而非相关性来查明人体可能出现的问题。它比现有的人工智能系统更精确,并在一个小型对照试验中超过了医生。【链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