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药品企业面临国谈、集采、价格治理等多重政策挑战,需构建战略规划与品种策略体系,提升应对能力。
2025年,对企业是富有挑战性的一年,11批国采、新一轮国谈、线上线下的价格治理、即将浮出水面的基药,在"国谈、集采、价格治理、基药"等政策全面覆盖药品生命周期的背景下,药品生产企业需要从多个维度构建系统应对能力,给出可落地的作战地图:
1、在战略规划层面需构建双元体系
1. 政策监测网络
围绕国家谈判、集中采购、省级联盟、价格管理、基本药物调整以及医保支付标准等六大核心政策,要提前打造以"时间轴+预警阈值"为特色的监控面板,实现未来6至12个月的策略预判。例如:针对第十一批集采政策中"不再单纯追求低价"的调整,企业应采取"成本-价差-信誉"三位一体的评估方法,布局,以免陷入无序的价格竞争。
2. 赛道导航图
根据产品性质,通过"创新/仿制药"、"临床价值"、"原料自产/外采"三个维度进行定位,划分为四个战略象限--稳定增长、价格保护、转型发展、市场退出,优先确定战略级别,再合理分配资源。
2、在品种策略层面推行综合模型应用
1. 国谈品种
据最新江湖传闻,本批国谈,共有311个申报基本医保目录并通过形式审查的产品,最终130个通过综合评审(通过率只有41.8%);商保产品方面,121个申报商保目录并通过形式审查的产品,最终不超过30个通过评审(未明确具体数据,通过率不超过24.8%)。企业数量方面,总计136家企业的产品进入谈判环节。由此,为了确保国谈成功,企业要充分重视产品证据(真实世界数据、药物经济学分析、适应证拓展)的提前准备,确保在国谈启动前一年完成关键的临床对比试验,以增强谈判时的议价能力。
2. 集采品种
11批国采,据有关第三主数据统计,市场销售规模按2024年医院市场销售额计算总计500亿元;按首年需求量乘以最高限价计算,是110亿元,如果按集采平均降幅60%,最终集采规模也就是不到50亿。面对有限的约定采购量,企业要做的是,要充分考虑"成本+原料+渠道"的多重因素,划好关键红线--现金成本、全面成本、底线价格。
3. 基药品种
新一轮的基药调整,已经迫在眉睫。企业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完成"临床必要性+基层可及性"的相关证据收集,尤其是药物经济学评价、真实世界研究是企业准备的重点,要用数据证明产品的临床价值和经济性,同时要在日常的市场销售工作中开展好产品的学术引导工作,以免错失调整机会。
4.价格治理品种
价格治理已经呈现常态化的现象,目前价格治理的趋势是,有关方面正通过"定期风险品种排查"和"联审通办"等管理机制,推动各省药品审核及挂网信息逐步走向规范;运用"价小程序"和"智能大数据监测"等科技手段,不断缩小药品价格在各销售渠道的差距。企业对此要高度重视,把价格体系的维护工作做到实处。
3、结语
在接下来的三至五载时间里,国谈也好,集采也好,基药也好,对生产企业来讲,"全局一盘棋、品种全域覆盖、信息实时交互"的思路是必须要具备和完善的。毕竟,政策调整是结构性的,有很长的过程需要落地和消化,而对于那些能够前瞻性地打造多维一体的战略体系的企业来说,它们将能够将国家谈判、集中采购、价格调整、基本药物等政策从被动的压缩转变为主动的布局。在价格下调的狂潮中,能够稳固地捍卫自己的利润空间;而在市场规模的扩张之际,才能够迅速把握住机遇,抢占行业的制高点。
*声明:本文仅是介绍医药疾病领域研究进展或简述研究概况或分享医药相关讯息,并非也不会进行治疗或诊断方案推荐,也不对相关投资构成任何建议。内容如有疏漏,欢迎沟通指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