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盛吉芳教授: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2023-09-21 11:09   肝胆相照平台

医疗、采样、陪护及转运人员在标准预防基础上按接触隔离原则进行防护。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时应穿隔离衣、戴一次性帽子、外科口罩和乳胶手套。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是2009年在我国首次发现报道的新发传染病。以发热、血小板减少和白细胞较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少数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因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蜱是其主要传播媒介,多数预后良好,重症病死率较高,被称为中国“Ebola”。

在“复杂肝病论坛”第40期:“感染与治疗-从HBV到新型布尼亚病毒”会议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盛吉芳教授详细介绍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前沿”及“肝胆相照平台”特将精华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一、病原学

2010年我国首次在世界上证实“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病原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经病毒分离、全基因组测序研究,病原体为一种布尼亚病毒科白蛉病毒属中的新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2019年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更名为大别班达病毒(DBV)。

大部分布尼亚病毒依靠蚊虫、蜱、蠓、白蛉等节肢动物媒介叮咬敏感的脊椎动物传播疾病,并在自然界形成传播环,属于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

二、流行病学

本病的动物储存宿主尚不明确,牛、羊、猪、狗、猫等家畜血清中可监测到抗体和核酸。有证据提示,蜱可能为该病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蜱在全世界有800余种,其中我国大约有110余种。蜱一般寄生在动物皮肤较薄、不易被搔动的部位,从幼虫发育到成蜱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吸血,它每一次吸血的过程,都有可能携带病原体。

被携带病毒的蜱叮咬是本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急性期病人及尸体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也可导致感染。气溶胶传播目前尚无充足证据。人群普遍易感,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活、生产的居民和劳动者以及赴该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密切接触携带SFTSV的动物和患者(尤其是接触其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的兽医、屠宰场的工作人员及医务工作者是潜在的高危人群。本病多发于春夏季(4-10月),携带病毒蜱的分布范围、季节消长、叮咬人的机会决定该病的感染风险和地理、季节分布,不同地区可能略有差异。

三、临床特征

潜伏期一般为1~2周,在人与人传播病例中,潜伏期多为6~9天。

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度可达40℃以上,部分病例持续高温,热程可长达10天以上。伴乏力、明显纳差、恶心、呕吐等,肌肉酸痛、腹泻等,部分病例有头痛、意识障碍、出血倾向。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DIC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

查体常有颈部及腹股沟等浅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上腹部压痛,表情淡漠、相对缓脉。

四、疾病分期

初期(发热期)热程长,部分可达10天以上,发热、乏力、头痛,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胃纳减退,表情淡漠,相对缓脉,腹股沟等处淋巴结肿大,外周血WBC、PLT下降,肝功能损害,CK以及LDH增高。

极期(多器官功能损伤期)可和发热期重叠,一般出现在病程5~10天,肝、肾脏、血液系统、脑、心、肺等全身器官均可受累,部分患者出现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并发症,重症可出现休克、呼吸衰竭、DIC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

恢复期体温可恢复正常,症状改善,各器官功能逐渐改善,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五、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外周血WBC减少,多为1.0~3.0×109/L,重症可降至1.0×109/L以下,嗜中性粒细胞比例、淋巴细胞比例多正常;血小板降低,多为30~60×109/L,重症者可低于30×109/L。可出现异常淋巴细胞。

尿常规:半数以上病例出现蛋白尿(﹢~﹢﹢﹢),少数病例出现尿潜血或血尿。生化检查:可出现不同程度的LDH、CK及AST、ALT等升高,尤以AST、CK-MB升高为主,常有低钠血症,个别病例肌酐、BUN升高。

病原学检查:血清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开始发热后7~10天病毒载量最高,高病毒载量是预后不佳危险因素之一。

六、治疗

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有明显出血或血小板明显降低者,可输注血小板;粒缺时,可使用GCS-F。抗病毒治疗可早期使用利巴韦林、法维拉韦。

血液净化需慎重使用,内环境紊乱、肾功能衰竭、高钾者可使用,并注意做好防护,包括接触隔离、体液隔离、血液隔离。

糖皮质激素不推荐常规使用,但对病情进展恶化且炎症反应过度激活的危重患者。酌情早期、短期使用,对继发嗜血细胞综合征或伴发病毒性脑炎时有一定疗效。

七、预后

2010年至2021年,我国大陆地区累计有27个省份报告病例1.8万余例,平均病死率为5.1%,但重症病例病死率仍高,合并多脏器功能衰竭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的患者病死率高达44.7%。

既往有基础疾病、老年患者、出现精神神经症状、出血倾向明显、低钠血症等提示病重,预后较差。多因素分析和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休克、心律失常、出血表现、PCT>0.5ng/ml、Scr增高、BUN增高。

八、疫情报告

SFTS尚未列入国家法定传染病,参照乙类传染病的报告要求进行网络直报。

疑似病例报告的疾病类别应选择“其它传染病”中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实验室确诊病例,应当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条目下的“人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病”进行报告或订正报告。聚集性疫情即2周内,在同一村庄,或在同一山坡、树林、茶园、景区等地劳动或旅游的人员中,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或在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中出现类似病例,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规定进行报告。

院内感染防控

SFTSV在国家卫健委《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2006版和2021征求意见版中均列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传染源:急性期病人及尸体的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导致感染。隔离措施:对确诊患者在住院期间,集中于同一病室,单个患者尽量单间隔离,并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加接触隔离;若无法单间隔离,则按照接触隔离的要求实施患者的隔离。密切接触者医学观察:对接触过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采取适宜防护措施的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自停止接触后观察14天,如出现发热等症状应立即前往医院诊治。

消毒处理

日常消毒:收治病人的房间应保持环境清洁和空气流通;增加病房物表日常消毒次数,使用消毒湿巾或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拭消毒。被服处理:病人更换的衣裤、床单等织物在床边密闭收集放入双层黄色塑料袋后装入专用黄色织物袋,贴上“特殊感染”标志送洗衣房。有明显血(体)液污染的被服放入双层的黄色垃圾袋,按医疗废弃物处理。医疗废弃物处理:病人的生活垃圾、价值低的污染物以及诊治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放入双层的黄色垃圾袋,贴上“特殊感染”标志,放入防渗漏的密闭容器转运。

医务及陪护人员防护

医疗、采样、陪护及转运人员在标准预防基础上按接触隔离原则进行防护。在接触病人血液、体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时应穿隔离衣、戴一次性帽子、外科口罩和乳胶手套。从事气管插管或其他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加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进行吸痰操作时使用密闭式吸痰管。离开隔离病室前,应去除防护用品,执行卫生手消毒后并洗手。

尸体处理

以2000-3000mg/L的含氯消毒巾将人体孔道堵塞,使用被单包裹后装入含有消毒液的防渗漏裹尸袋内。

搬运尸体的担架、推车等用具用后及时消毒处理,可使用消毒湿巾擦拭。

停尸台、储尸冰箱使用后,应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剂(可按3:7比例添加酒精以防止消毒剂被冷冻)进行消毒。

尸体运送及处理人员工作时应戴外科口罩、帽子和手套,穿防水靴及隔离衣;脱去防护用品后,及时洗手并进行卫生手消毒。

74511695252855627

盛吉芳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科主任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传染病教研室主任

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常委

浙江省感染病分会副主任委员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常委

全国人工肝培训基地副主任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副主编

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

end

整理/感染前沿

审校/盛吉芳教授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不代表本平台观点。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平台及作者不承担相关责任。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病例,感染,医疗,隔离,病毒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