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而生
在只有几平米的房间里,91岁的老爷爷安静地躺在床上,脚边趴着一只棕色的毛绒小狗。床边的椅子上摆满了他的画,我进门一眼就看到了他画的一副老虎。虽然是半成品,但也栩栩如生。“爷爷,我可以拍下这幅画吗,画的真好。”“就是画的不好。”“很好啦!”“拍吧,孩子。”
很难想象这一幕发生在医院的病房。7月底的时候,很难得的机会我们走进了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起初是为了去看看“生命长河”那幅画作,由安宁团队路桂军主任和艺术家蒋文勇先生构思和创作,安宁团队和在长庚离世的病人及家属共同参与完成的一项综合艺术疗愈项目。但一到病区,就先看到那位“精神矍铄”的爷爷,他的画也抢先出现在了我们的眼前。
病区很安静,比我想象中的安静多了;老人的状态也很好,并不像是正在生病的人。其实整个病区并不大,只有不到十张的床位。除了独立病房外,有一间小小的谈话室,放了一把圆桌和四把椅子,墙上挂了一副题字画。陪同我们去的护士姐姐介绍到,那位爷爷早上会在楼道锻炼一会,再回到房间画画,下午休息。床边的那只毛绒小狗是因为爷爷太想念家里的小狗了,他女儿照着家里小狗的模样特意买来的。他的听力和反应力也都不错,在我们给他竖起大拇指的时候他还用同样的动作回应了我们。
走出爷爷的病房,我似乎更笃定了安宁疗护的意义所在。坦然接受生命的每个过程,哪怕这是一场即将赴死的过程。把它当作旅程,即便是“苦”旅,身体受苦时,也依然用饱满的生命热情去迎接它、善待它,也许心灵就不会受苦。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生命的智慧呢?我们终将走向死亡,“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如此心态,又怎会没有那位爷爷坦然的生命力呢。
而好的生命状态就是在接纳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中产生的。人是没办法预知未来的,也是没办法预知生死的。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做喜欢的事,保有生活的热情,本身就是有价值的。琴棋书画修身养性,养小动物养心,比起我们忙碌的日常生活,我越发觉得那位爷爷活得怡然自得。当然,这是安宁团队与老人在治疗过程中形成的某种精神默契,更是建立在充分信任、良性照护基础上的医疗共识。——把疾病当做日常,以平和处之,让生命在更为丰厚和宽广的维度发挥余热。
比起医疗的过程,安宁疗护更重视生命本身。——接受必然的死亡,接纳疾病的疼痛,尊重患者自我的意愿,陪伴患者也陪伴其亲人。像路桂军主任这样的“生命摆渡人”,在陪着一个又一个生命晚期的人在这里度过人生的最后一程,让他们有机会在离开前做一些想做的事,说一些告别的话,或者见一些生命里重要的人,也不必非要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做最后的挣扎。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对生命本身的尊重,也使得安宁疗护践行虽慢,但始终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那天离开安宁疗护病房的时候,我们特意数了“生命长河”中留下的名字,共有163个,每个名字的底下是一串具体的日期。日期代表着名字的主人是在那天离开人世的。也就是说,163个名字,意味着163个生命在这里安宁走向往生。还有没有留下名字的,那些寂静走了的生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安宁团队替这些名字永远地留住了他们的主人,留在“生命长河”的画作里。而在浩瀚的生命长河中,那些名字背后的生命曾经璀璨过,并且在安宁病房安然地走完此生。这恰恰赋予了“生命长河”这幅画作无限的深意,勉励生者,不忘逝者,让生命自然地流淌,让生死在轮回里有意义。
图片由王义烔拍摄于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我们从病区出来的时候,楼道摆放了六七盆绿植。“是病人送的,有的走了,有的还在”。“那盆是刚才那位爷爷的”,顺着护士姐姐手指的地方望过去,那盆小小的绿植跟其他的一起,正朝着窗户的方向努力生长着。真好啊,花若其人,向阳而生,那位爷爷也正在生命的路上努力坚持着。
来 源:生死学与生死教育研究
图/文 :李艳(延安市人民医院)、贾俊君(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