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亿仅剩零头,慢病产品集采后的“生死局”,哪些产品“逆生长”
国家集采药物中,有两大类药品,是研究集采对市场影响的最好素材。
一类是他汀类降血脂药,总市场规模超百亿元,国内已上市7个药物,已有4个被集采。
想了解市场详情的朋友,推荐您静下心来,认真读一下文章,文中有丰富的数据和独到的观点,值得参考。
需要代理独家、国谈品种的朋友,(非诺贝酸片,艾司奥美拉唑镁碳酸氢钠胶囊),可直接加企业负责人微信联系(文章尾部)。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另一类是质子泵抑制剂类抑酸药,总销售规模超200亿,国内上市8个品种,4个已集采。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此类药物,销售规模大且成熟,涉及品种多,参与企业多,同类品种也不少,既有新药,也有老药。
研究透此类药品市场变化,可以帮我们搞清楚集采影响的关键问题。
今天,我就回顾一下这两类产品的集采以及市场变化情况,试图回答集采留给我们的问题。
1、省钱了吗?
医保的钱,是实实在在省下来了。
等级医院市场销售数据显示,2018年,已集采PPI类品种总销售金额为140亿元,到2022年爆跌至35亿元,少了105亿元,这就是集采给医保省下的真金白银。
如果时间再往后推移,第七批集采奥美拉唑注射剂销售额还会降低,省的钱也会更多。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患者省钱了吗?不明显。
我把所有PPI类药物,加上部分同类可替代的H2受体拮抗剂、PPI复方制剂以及新上市的P-CAB类药物算在一起,包括未集采以及非医保品种,2018年销售总额是194亿,2022年125亿元,减少69亿元。
如果再考虑到临床实际情况中,可能多出来的检查费、其它药物费用,省钱效果并不明显。这可能就是患者在实际就医时,感受不到诊疗费用减少的原因。
降血脂药的省钱情况,与此类似。
涉及集采的他汀类药物,2018年销售额为93亿元,2022年下降到32亿元,减少61亿元,这是医保省下的钱。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而把主流降血脂药算在一起,2018年销售额为107亿,2022年64亿,减少43亿,省钱效果好于消化类药。原因是可替代他汀类、高价、非医保的药物很少,很难做到同类替代。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2、谁赢谁输?
毫无疑问,国采大杀价,五折起步的大幅降价,注定是输家多,赢家少。
未中选,肯定是输,中选的,也不算赢。
以三批集采的奥美拉唑为例:
奥美拉唑肠溶胶囊制剂,算是有一定技术门槛的产品,当时过评价成本2000万元起步。
但在集采时,即便参与厂家不多,最终20mg的单粒中标价也只有0.154元,降幅55%。
反映在销售数据上,奥美拉唑口服制剂医院市场销售,从最高峰的6.7亿元,降到1.3亿,缩水到原来的1/5。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其中,未中选企业总销售从最高峰的6.7亿,降到不足1亿元。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而两个光脚中选企业,2022年总销售额不足4千万元。
所谓的高难度“挤出滚圆”工艺,真实结果是挤干中选品种价格水分,让未中选滚出市场。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四批集采的泮托拉唑情况也一样。
集采前,医院市场最高年销售额45亿元,集采后降到4.3亿,直接缩短到1/10。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中选企业的总销售额也是大幅降低,2022年为2.5亿元,略微超过未中选。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再看一组阿托伐他汀数据:
集采前年销售额56亿,2020年降到19亿后达到稳定状态。其中,中选企业销售3.4亿,未中选16亿,看不出谁是最大赢家。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3、实现国产替代了吗?
实现了,也没实现。
集采主要目的,就是用过评价的仿制药,替代高价原研药。
从数量和总金额上看,这个目的达成了。
所有已经被国采的降血脂和消化类相关品种,原研品种总销售额从2018年的101亿,下降到2022年的51亿,打了5折。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总数量份额占比变化更明显,仿制药份额从2018年的57%,上升到2022年80%。
从这个数据上看,实现了国产替代。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但是,从金额占比变化上看,原研份额从2018年的43%,上升到2022年的64%,似乎是原研代替了仿制。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具体到某个品种上,更为直观。
比如瑞舒伐他汀,按销售额计算,原研阿斯利康市场份额从2018年的66%,提升到84%。
同一个药品,更多的医保费用给了原研,这是国产替代还是代替国产?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4、未集采品获益了吗?
部分获益,部分没有。
在主流抑酸类PPI制剂,他汀类药物集采大降价后,相同作用机制或相似适应症可替换品种,还没有被集采,哪些会因集采而获益呢?
再来看几组数据
消化类PPI制剂中,只有艾普拉唑和雷贝拉唑未被集采。
艾普拉唑销售增长迅猛,而雷贝拉唑在地方增补医保被清退后,销售额并未大幅下降。
销售额占比上,2018年二者占所有PPI产品的23%,到2022年上升到57%,随着奥美拉唑注射剂集采结果执行,这个份额还会继续扩大。
这应该归功于集采获益。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而H2受体拮抗剂类,则是最大获益者。
法莫替丁、雷尼替丁的爆发式增长,是集采创造出的机会,也是老药新做的典范。
新获批PPI复方、P-CAB制剂,未来也将从中受益。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而在他汀类降血脂药物中,未被集采的普伐他汀、氟伐他汀、洛伐他汀市场销售并无明显变化,这个大概是因为疗效上的差距,没有同类替代的资格,没能获益。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目前,考虑到疗效、安全性、价格等因素,临床上还没有完全替代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品种。
其它可作为补充或联合用药的降脂药,或许可以从集采中受益。
比如,胆酸螯合剂依折麦布、海博麦布,贝特类药物稳步增长,新药PCSK9快速爆发。
(信息来源:药筛 NMPA )
一鲸落,万物生,这个规律,在集采药品市场也适用。
5、市场有哪些机会?
集采大趋势已不可避免,看清了集采影响,最后,我还是想讨论下,集采还能给市场什么机会?
我认为有四个:两个短期,两个长期。
1、积极争取中选
从市场结果反馈看,中选好过不中选。
虽然价格低,只要不是极低价格,中选企业还能赚点辛苦钱。这需要考验企业的成本控制能力,包括生产成本和营销成本。
另外,也要争取集采续约中选,拿到销售入场券,才有机会争市场。
2、老药新做
找好同类可替代品种,规划好价格体系,短期内,也能成就一些大牛品种。但集采多年下来,这个套路已无秘密,能挖掘的品种也不多了。
3、创新药
毋庸置疑,做创新药大企业的未来,但这个和我们代理商基本无缘。
4、独家品种
不论何时,独家身份,永远是最强竞争力,在集采时代,更是稀缺品,尤显珍贵,是能穿越周期的硬通货。
独家品种,可以避免激烈的价格竞争,有利于产品的长期规划,如果能叠加国谈、集采品种的替代或联合,则更有价值。
在降血脂类和消化类药中,就有对应的独家品种。
降血脂药,推荐非诺贝酸片:独家+国谈+规模大
全国独家,暂无其它企业申报,不集采,长线品种;
2022年国谈医保,政策鼓励,开发医院简单,不占药占比;
单独使用,降低甘油三酯有优势,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特别适合我国血脂异常人群;
联合他汀类使用,应用范围广,是FDA首个批准可与他汀类药物联合使用的贝特类产品,联合用药可进一步改善血脂水平;
新一代贝特类药物,依从性好,无需肝脏水解,降低肝脏负担,不受进食影响,无需随餐同服;
已上市贝特类制剂中,唯一可根据患者个体耐受性及治疗效果调整剂量的药物,也是唯一能够满足联合用药及肾功能不全等患者群体的临床调剂需求的药物;
消化类品种,推荐艾司奥美拉唑镁碳酸氢钠胶囊:独家+疗效优势+规模大
按2.3类获批,全球独家,长时间内不会集采;
独家品种,价格体系稳定,可作为长线品种操作;
艾司奥美拉唑和碳酸氢钠复方成分,双重机制,起效迅速,代谢通道多,作用持久,疗效优于单方制剂,可替代部分已集采PPI产品,潜力巨大。
长春海悦药业这些年发展迅速,品种线不断壮大,还有多个有特色品种。
海悦采取灵活的销售政策,正在寻找全国代理商合作伙伴。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