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预心脑血管病的商业模式,开始做是关键
本文说说精准用药的实现路径之“药品+服务”。服务主要指基因检测服务及其他附加服务。
背景条件
基因检测与精准用药的科学关系,一定需要科学依据的有力支持,这是最基本要求。
国外先进医学中心及用药技术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取得结论。有了这个基础,合情合理,有机会融入到国家对药品临床综合评价、真实世界证据研究的政策鼓励。
心脑血管庞大人群的分析:一是按“三高”等疾病,及并发症、合并症,横向地梳理;二是按得病较早、中期、较久,纵向地梳理。找痛点、触点及“靶点”。
精准用药的外部困难:一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之间,药理药效差别有限甚至极小;二是创新药、独家品种,数量有限且一般带有客观上改良疗效的逻辑驱动。
一个药品能上市、能被医生掌握使用、能销售,相当程度上印证了一些真实有效性。
设计意见
将“药品+服务”打包销售,使单纯销售“服务”不再抽象。更重要地,不单纯是“卖药”,同时连接医药工业的供给侧和患者用药的需求侧。这比“抖音卖药”要高级。
将“药品+服务”打包销售,可能探索出巧妙实现“服务”销售,并与药品供需环境相结合。
然而,“药品+服务”本身有技术局限,落地又有环境支持的局限。
将“药品+服务”打包销售,既有科技感的吸引,又做实“药品+服务”方案,争取渗透到药品、服务:运行管理、具体使用的现实。
关于做实方案:“药品+服务”的方案路径与“药品”的方案路径是相反的:
“药品+服务”是从“服务于人”到“药理使用”,“药品”是从“药理”到“药服务于人”。
但“药品+服务”某种意义上可视为:再做一遍“药品”。
因此,“药品+服务”有必要找准方案“靶向”“主要终点”并予以量化。
除此以外,鉴于“药品+服务”本身有技术局限,还需要“技术+人肉”开辟其他附加服务。
发力推广
“药品+服务”的定价:可能分别适应普惠、高端两种场景的需要。
普惠场景可以依托2G,做平台型。高端场景可以依托保险,找好渠道。
但平台相对渠道可能更有优势。举例:连花清瘟、新冠疫苗借助2G渠道,却没有做出平台型。
平台型有利于商业模式巩固发展,有利于获得战略投资。
互联网医院、线下医药机构(伴随门诊统筹时代来临)均是优先推广的合作方。
2G方面,以“团”的方式方法,与当地卫健、医保、财政、公卫等部门合作,可能包装为大型卫生实践项目。
2B方面,“药品+服务”能帮助医院医生从“服务”加成来增加收入,或者单纯地发展服务差异和临床创新。
战略落地
“药品+服务”是超级大事(比如药事管理、精准医学)的精细化落地。其潜力不限于一款创新产品形态而已。
“药品+服务”更倾向于满足需求侧利益,对供给侧利益的影响有不确定性,落地需要嫁接一个SKU开明网络。
“药品+服务”落地是重要的开始,不必须投入很多的建设运营成本。
“药品+服务”的“服务”可能为体外诊断技术等开辟一个超级目录。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创新者们的先行先试。做难而正确的事,首先是做。
感谢赵老师对本文的启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