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向明教授:注重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向世界展示麻醉治疗的“中国方案”
方向明:注重不同层次人才培养,向世界展示麻醉治疗的“中国方案”
导语:临床医生培养与科研人才培养要“齐头并进”
方向明教授牵头制定了国际首个“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围术期脓毒症发病的“DAMP/non-TLRs”学说,在JCI、PNAS等期刊发表论著100余篇,新英格兰等期刊引用9000余次,于2011年、2019年先后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作为国内麻醉学科的带头人之一,从业三十余年来,方向明教授为全国培养了一批又一批麻醉人才。在她看来,麻醉学科的发展不仅要注重培养优质的临床麻醉医生,同时,更要注重国内麻醉科研人才的培养。
近日,浙江大学医药学部副主任、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副会长方向明教授应邀接受米勒之声访谈,并就麻醉学科的人才培养谈及她的看法与思考。
麻醉人才培养的“两条路径”
医院心肺复苏涉及麻醉科两项核心技术,一是如何在紧急情况下为患者建立人工气道;二是如何在建立人工气道的情况下维持患者肺循环稳定。
方向明教授表示,以上都是麻醉医生日常工作中最拿手的技能,在刚刚过去的新冠疫情中,麻醉医生作为急危重症抢救的重要力量之一,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她也强调,当前麻醉学科的发展还面临着麻醉医生总人口数不足、人才层次发展不均、学科教育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在各个大学院校、附属医院或市县级医院中,麻醉医生所起的作用都是不一样的,”方向明教授认为,针对麻醉学科的人才培养,可以从两个路径入手,一是强调岗位胜任力为核心的临床医生培养,二是临床科研或教学兼顾的培养。
这两条路径基于两个不同的现状出发,首先,麻醉学科是为临床手术服务的。麻醉技术与外科手术是相生相伴的,麻醉医生在整个围手术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例如,在日间手术中,麻醉医生的作用与优势更加凸显。日间手术创伤相对较小、且患者恢复较快,日间手术进行得是否顺利与患者术前评估、术中生命体征是否稳定,术后苏醒均息息相关。
其次,学科带头人的传承需要培养一批优秀的临床科学家。方向明教授认为,仅仅懂临床,不能完全满足医院对麻醉人才的需求。对大学来说,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临床科学家,是学科发展的接班人。
临床科学家:做麻醉治疗理论的提出者
方向明教授认为,麻醉学科的发展不应局限于临床人才的培养,而应该把目光置于更长远的视角下:培养优秀的临床科学家,做颠覆性麻醉治疗理论的提出者。她以自己为例,讲述了她的脓毒症治疗研究故事。
上世纪90年代末,她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学者组建了一个研究团队,主攻脓毒症的治疗。当时,脓毒症是一个久攻不克的难题。多发于车祸外伤、大面积严重烧伤、恶性肿瘤、外科大手术后入住ICU的患者。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罹患脓毒症后的死亡风险甚高。
对于这样一种病死率极高,治疗费用高昂的疾病,国际医学界一直高度重视,却徘徊多年。方向明教授在苦苦探索后另辟蹊径,探寻不同于以往的机理——非Toll样受体通路。
她和团队发现了“内源性危险分子”,并且研究得出它是脓毒症发病的关键所在,为诊断和治疗找到了靶标和方向。这一突破被总结为脓毒症发病的“DAMP/non-TLRs”新学说,并形成国际首个围术期脓毒症麻醉救治的专家共识,为围术期脓毒症的救治提供了“中国方案”。
2020年1月,方向明和团队的研究成果“围术期脓毒症预警与救治关键技术的建立和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对此,方向明教授表示:“在那个时候,只要懂NF-κB(核因子κB),就可以发一篇好文章,但现在肯定不可能,因为这条研究路径的转化已告失败。”
通过自己及团队研究脓毒症治疗“中国方案”的心路历程。方向明教授表示,希望未来,麻醉学科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提升其医工信融合创新能力。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先进的麻醉治疗理念,让中国的麻醉理论走在世界麻醉学科发展的前沿。
重视理论成果转化,向世界展示麻醉治疗的“中国方案”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科学研究走入了一个误区”,方向明教授列举了一个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无论是日常见面打招呼,还是职称评审,大家都更习惯问道“发了几篇核心文章、基金项目中了吗?”
在今年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年会(CAA)上,方向明教授更加关注的却是这些细节:有没有新的麻醉产品诞生、产品专利又归属于谁、专利是依托于某个大学还是从国外买来的?
“关注这些问题无非就是希望我们的麻醉医生,能够在繁重的临床工作时,想的不仅是国家基金有多少个,论文发了几篇,而是真正关注到,有多少理论可以转化为产品和设备亦或是创新药,切实造福于患者。”方向明教授认为,身为麻醉工作者,有多少产品可以真正用于病人全周期的生命健康保护至关重要。
最后,方向明教授总结,科研创新可以归纳为三句话:
第一,国内要重视麻醉学科原始理论的提出;
第二,重视理论成果的产品转化;
第三,在临床治疗中,重视标准和指南的建立,向世界展示麻醉治疗的“中国方案”。
人物介绍|PROFILE
方向明 教授
1966年10月出生,1987年7月参加工作,麻醉与重症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围术期急危重症救治。1993年1月加入九三学社。浙江大学医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总部麻醉科主任,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9年), 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5)。
学术兼职:世界麻醉医师联盟立法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常委兼重症医学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医学教育分会主任委员,浙江省医师协会麻醉学分会现任会长,浙江省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候任主委,浙江省医师协会女医师分会会长。
主要学术贡献:牵头制定国际首个“脓毒症患者围术期管理的专家共识”。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围术期脓毒症发病“DAMP/non-TLRs”学说。共指导134名研究生,在Nat Metab.、JCI、PNAS等期刊发表论著100余篇,引用9000余次。2011年、2019年先后两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第七届中国女医师协会五洲女子科技奖。
免责声明:
所刊载原创或转载内容不代表米勒之声的观点或立场。文中所涉及药物使用、疾病诊疗等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 END—
撰稿:丹丹
编辑:Mijohn.米江
校对:Michel.米萱
医学审核:熊伟博士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