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2022年药企的各项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后疫情时代,工作开始正常化,同时也意味着医药政策、医药监管的正常化,压力和难度都不小。
来源 | 赛柏蓝
特约作者 | 董泽成
2022年即将结束,受多重因素影响,研发、生产、质量、准入、市场、销售、合规等药企传统的七大核心部门,在2022年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通过分析对比这些变化,我们也许能窥见行业未来的发展变化趋势,为来年和更长远的未来做好准备,打下基础。
01 研发部门:从工艺技术研究转向项目价值评估
传统的医药研发部门主要是做新项目的技术研究,包括技术可行性调研,小试、中试,项目上市后和生产质量部门的对接等,当然也做新项目的市场价值判断。
但是在仿制药估值普遍偏高的市场行情下,新项目风险普遍不高,虽然药企的研发部门和销售/市场部门经常因为两张皮互相抱怨,但从新项目上市的结果来看,研发部门的工作价值基本都是正向的,风险普遍可控。
2022年是MAH制度开花结果的一年;而集采又在开展,双重影响使得研发部门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一方面,集采使得药物研发,特别是仿制药的研发风险陡增;另一方面,MAH制度下,药物的前期技术研究基本由CRO公司完成(药企自行研发的项目除外),使得很多中小药企的研发中心转变工作方向,转向项目价值调研和评估,这在2022年表现得尤为明显。
显然,这不是研发人员的强项,因此当前药企的新药立项,销售部门和市场部门的意见非常的重要。
从笔者接触的案例来看,不止一个CRO公司的老总反映,现在的项目谈判,主要是听销售老总和市场部老总的意见,研发变成了后续跟进签协议的配角。
从发展态势来看,研发中心的核心工作内容从技术研究转向项目价值评估,这一趋势未来几年还会加强,会一直持续到非常态化集采结束。
大药企的研发院具备自身强劲的研发实力,人员多、素质高、眼界开阔,能做出一流的项目;部分中小药企的研发院,需要转变工作方向,多出去调研、多关心行业政策变化,特别是集采动态,以尽早符合行业变化趋势。
否则,“新药上市已国采”的失败案例会不时出现,研发压力越来越大。
02 生产部门:比往年忙
药企的生产部门比以往忙很多,主要有两个原因:集采中标品种保供压力大、疫情导致上班不正常。
很多药企集采中标产品之前是光脚的,或者销量不大。集采之后,需要短时间内扩大产品,生产的压力当然陡增。另外,产品通过一致性评价之后需要更换包材、更换生产工艺,国采中标后需要突击备货等不确定因素也增加了生产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疫情却跑过来“添乱”。不正常的上班节奏、不时封控的城市,使得保供压力更大。大家可能还记得,2022年疫情稍微好转的空隙,很多城市政府的管理者都会到药企调研,看生产恢复状况,原因就在这里。
生产部门繁忙是暂时的,从大数据来看,国内药企的产能其实严重过剩。
随着MAH制度实施,笔者预计,5年之内,国内会出现专门以代加工为主的生产型药企,自身持有A证和C证(代加工证照)但自有产品销售不佳,转而通过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专门做代加工生产赚钱。相信不久的将来,制药界的“富士康”一定会出现。
03 质量管理:如履薄冰,质量人员略显委屈
2022年,药品质量监管没有松懈,只是在下半年受疫情影响,抽检频率略有降低,预计很快又会恢复正常,质量管理依然如履薄冰。
质量部门的工作压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质量抽检、工艺核查和不良反应应对。
国采之后,质量抽检频次加大。各地药检所对中标产品的抽检基本常态化,一旦发现质量瑕疵,药企的普遍态度都是全力应对,因为“质量无小事”。这几年,因为质量丑闻导致吃大亏的药企不在少数。
工艺核查让质量人员略显委屈。在高速增长时代,很多药品的实际生产工艺和质量标准是略有差异的。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监管部门开始查处这些行为。这直接导致了部分药品的停产整顿。
质量人员略显委屈的地方在于两点:一是这是历史问题,之前都是允许的,为啥现在就不行了?二是现在的生产工艺更先进,以一致性评价为例,现在的工艺是近几年刚摸索出来的先进工艺,原研工艺是几十年前的,为啥要让我跟它一致性?
不良反应应对是质量部门的传统工作。从全国来看,与过去相比,2022年没有出现大的不良反应事件,但是具体到各个药企,这类事项还是比较多的。
进入2023年后,质量部门依然责任重大,但整体上中国的药品生产质量越来越好。实际上,仿制药在国人中的口碑逐年上升,我们都要对中国的仿制药走向世界充满信心。
04 准入部门:工作中规中矩
相比较其它部门,药企的准入部门2022年的整体工作波澜不惊,中规中矩。这其实意味着2023年将会很忙。
首先是集采。2023年是集采大年,无论是产品数量还是集采次数都不会少。其次是国采续标,2023年很多国采陆续到期需要续标。
再次是医保和基药目录调整。基药目录基本确定将在2023年调整,医保国谈也可能推迟到2023年开展。另外、辅助用药目录等相关正负面清单管理和DRGs/DIP相关的市场准入证据准备等也需要准入部门投入精力。
还有价格管理。集采之后,产品的价格调整频繁,一些新上市的产品也需要在各地挂网报价,这是准入部门很重要的一项工作。笔者现在也负责公司的准入工作,从日常观察来看,价格管理和维护工作占据了大家约30%的时间精力。
05 市场部:大部分药企的市场工作较尴尬
前段时间看到业内一位大咖的观点,说2022年很多药企市场部的三件套是培训、病例收集和线上会。这形象地反映了疫情下药企市场部的真实工作状态。
笔者2019年开始一直呼吁市场部转型,从基础型、活动型市场部转向策略型。
疫情阻碍了活动开展,但不影响很多的案头工作,比如公司休眠品种梳理、一致性评价工作品种梳理、新品上市方案、老产品二次规划、研发项目立项调研等。从笔者的感受来看,很多工作是非常有价值的,也只有市场部能完成。
后疫情时代,很多药企的市场活动又将恢复。尽管如此,笔者还是建议市场部人员逐渐转变工作方向。
06 外企销售代表:帮助仿制药推广
中标的仿制药没有销售人员,而当仿制药中标产品尚未完成带量时,原研产品可能面临在院内被停药。为了销售原研产品,有外企代表选择帮助仿制药推广,以便完成带量后,医生能处方外企产品。
这是2022年的魔幻场景,却是真实案例。这反映出医药销售代表的真实生态。未来,医药代表行业将优胜劣汰。
07 合规部门:看似波澜不惊,却暗流涌动
看起来,药企的合规部门2022年工作中规中矩,波澜不惊。但平静的水面下,其实暗流涌动。
在“金税四期”出世后,合规目标的预期被改变,这是药企合规部门2022年最大的变化。
很多药企目前的合规改造不彻底,还没有达到监管部门的最终要求,这是合规部门最大的压力源。
受疫情影响,2022年药企的各项工作都无法正常开展。后疫情时代,工作开始正常化,同时也意味着医药政策、医药监管的正常化,压力和难度都不小。
以同行的一段话做为本篇文章的结尾——雪崩发生时,一般受害者都是一批一批的,很少有单个人的受害者,原因很简单,一个人在雪崩多发地会相当小心和警觉。
公司大了、人多了,混日子也容易了,人很容易陷入随波逐流、不深入业务的境地,而看不到问题和危险。
躺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疫情却让很多人有了躺平的想法。我们需要的是拼赢,祝2023年药企的核心部门好运!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