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批国采,95个大品种满足条件(附名单)
来源 | 赛柏蓝
作者 | 颜色
01 95个大品种满足国采条件 大批药企正在“抢机会”
截至目前,第七批国采已经有24地陆续执行。从第二批国采开始,触发的门槛变为3家,第七批调整到≥4家,竞争不断加剧。仅从化药领域来看,米内网数据显示,已经有95个化药满足4家及以上的条件,在2021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合计销售规模接近1000亿元,其中30个药品年销超10亿,包括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注射剂、左氨氯地平口服常释剂型等;76个药品的销售额超过1亿元。
详细名单见文末附件;图片来源:米内网
其中,一些产品因专利期等原因暂时可能不会被纳入集采,如阿格列汀、西格列汀、西格列汀二甲双胍、来那度胺等。具体哪些品种会被纳入新一轮的国采,仍然是未知数。不过,从目前满足国采条件的化药品种来看,竞争已经十分激烈。
如果第八批国采依然开展,在国采规则不断稳定下,综合前几批国采规则来看,“满足1.8倍的熔断机制”“大于等于50%的降幅”“单位可比价小于等于0.1元”这三个条件依然十分重要。除此之外,企业还要做好规则变化的准备,例如,第七批国采就提出了“同品种最高顺位”的相关规定:
1.满足上述情形后,同品种中非最高顺位的。
2.满足上述情形后,同品种中为最高顺位,按“同品种最高顺位‘单位可比价’/同品种最低顺位‘单位可比价’”计算比值,在本次集采所有品种比值结果降序排列中非前6名的,若与第6名计算比值相等,则并列第6名。
其次是治疗领域,抗感染、消化系统及代谢、神经系统、心脑血管系统等药物一直都是集采的“重点关注对象”。
米内网数据显示,前六批化药国采,抗感染药物纳入的数量为52个,消化系统及代谢药物纳入的品种数达到了39个,神经系统药物为37个,心脑血管系统药物为36个。
除此之外,国采历届参与的企业也是关注的重点。
头部药企通过集采抢占市场的热情不减。米内网数据显示,在目前已开展的六批七轮化药国采中,齐鲁、扬子江、中国生物制药中选品种数均超过40个,科伦、石药集团中选品种数超过30个。
从目前已经满足国采条件的95个化药产品来看,扬子江、正大天晴、科伦等知名药企手握大批品种,有望快速抢占相关市场。
例如,扬子江的来那度胺胶囊、利格列汀片、氨甲环酸注射液、醋酸阿托西班注射液、西他沙星片、注射用头孢西丁钠、盐酸左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等位列上述表单之中;还有正大天晴的来那度胺胶囊、阿瑞匹坦胶囊、注射用福沙匹坦双葡甲胺、氢溴酸伏硫西汀片、索磷布韦片、氟维司群注射液、注射用比阿培南和磷酸西格列汀片等;科伦药业的甲硝唑氯化钠注射液、乳酸环丙沙星氯化钠注射液、舒更葡糖钠注射液等。
众所周知,集采中选后,相关产品有机会分到一定市场份额,同时,更多集采产品入院也让药企有了通过较低成本和医生交流的机会。毕竟,一般新产品想要开发进院,需要多方努力。
02 时间猜想 集采下,药企正在改变
从此前几批国采的时间来看——第五批国采,2021年5月官宣,2021年6月28日中选结果公布,10月全国多地陆续落地集采结果;第六批国采,2021年9月正式启动,2021年11月30日中选结果正式公布,7月全国各省实现落地。国采报量时间基本间隔在半年左右,一年两批。
基本下一批次的报量在上一批次执行之前发布,如果仍然延续上述规律,第八批国采有望很快传来最新消息。不过,种植牙集采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国家医保谈判也将到来,按照国家医保局的安排,2022年国家药品目录调整也在最后准备阶段。第八批国采开展的具体时间,仍待官方通知。平安证券在一份研报中分析指出,从进入集采的品种来看,已从小分子口服药开始向其他细分赛道进行蔓延,包括注射剂、生物药以及中成药等。长期来看,创新型企业、原料药制剂一体化企业、难仿药和制剂出口为行业发展方向。
集采常态化下,仿制药的利润不断被压缩,不少企业开始削减仿制药业务,创新药逐渐成为发展的重点。不过企业发展创新药并非朝夕之事,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及研发成本。
目前来看,不少药企都在积极改变。
今年,科伦开始减少仿制药研发,2021年年报显示,2021年科伦药业研发人员共有2588人,同比2020年减少了627人,将近20%;同年7月,四环制药宣布计划在未来12–24个月内逐步出售仿制药等传统业务。更早之前,恒瑞就曾宣布停掉一般仿制药业务,表示只做创新药和有核心价值的高端仿制药;2020年正大天晴、华东制药等对外宣称要停掉低壁垒、低商业价值的仿制药开发,转向有核心价值的高端仿制药和创新药。
虽然药企在缩减仿制药的发展,但仿制药并非“一无是处”,高端仿制药一直是市场的刚需。此时,市场上正有大批药企,积极抢占首仿药的市场。因为首仿药上市带来的效益可以持续转化为创新药的研发收入,“创新+首仿”成为不少药企正在走的路。米内网数据显示,齐鲁、科伦、扬子江等药企目前均有超过10个产品冲击首仿,并且多个产品为首家申报,时间上占有优势。
集采的影响还在不断深化,不管是对仿制药的改进还是创新药的投入,药企要走的路还很长。
附:符合1+3或4+0的未集采化药
图片/数据来源:米内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