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患者省下90%的治疗费!还有更多国际创新技术拯救晚期血液病患者
11月1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迎来75周岁的生日。七十五载不忘初心,踔厉奋发面向未来,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2021年度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国家监测考核结果公布,浙大一院以全国第五的成绩进入最高等级A++序列,再创新高;“2021年度中国医院科技量值”排行榜中,浙大一院综合排名全国第五,七大专科进入全国前十,五年总科技量值排名全国第五;《2020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和《2020年度中国医院专科排行榜》中,浙大一院综合排名全国第十,八大专科进入全国前十。近年来,浙大一院全面贯彻健康中国战略、浙江省“医学高峰”建设目标、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目标,持续推动优势高峰学科建设。
血液病科
多个首创,多个独特,很多人在这里重生
对40多岁的孙先生来说,2022年的夏天是明亮的:儿子被清华大学录取;曾经罹患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他在浙大一院骨髓移植中心治疗后,已无病生存超过两年,生活恢复正常。
让孙先生获得第二次生命的是浙大一院院长黄河教授团队的一项细胞治疗技术,这个夏天,这项临床研究成果刊发在国际顶级期刊《Nature》上。
01、从被判“死刑”到看着儿子读大学
孙先生4年前确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经过14次化疗、20次放疗,全胃切除,但病情依旧在进展。“命运已经给我判了‘死刑’。”
2020年5月,孙先生来到浙大一院,经过前期评估后,接受了全新的PD1-19bbz CAR-T细胞治疗,最终战胜病魔,并如愿看到儿子进入大学。
这个全新的CART细胞治疗法就是黄河院长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它是迄今为止全球CAR-T细胞治疗难治复发淋巴瘤中高缓解率和低毒副反应的最好临床结果,标志着中国学者在CAR-T细胞研发及临床转化应用领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守正创新,不断探索全新的治疗方法,这是浙大一院血液病学科的传统。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著名的血液病学家、浙大一院郁知非教授创建了血液病学科,一代代浙一人努力传承,孜孜不倦专攻血液病,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他们的研究造就多个首创,形成了多个独特的治疗方案,让很多像孙先生这样的患者重获生的希望,有了不一样的人生。
02、在“临床-科研-临床”闭环中实现创新
急性白血病传统化疗方案周期长、费用大,很多家庭因此放弃治疗。血液科金洁教授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领导的白血病团队在国际上首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HAA治疗方案,只需花费十分之一的治疗费用,就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HAA治疗方案也成为国内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治疗的首选方案之一。如今,金洁教授团队优化了HAA方案,联合靶向药物的研究结果显示完全缓解率高达90%,达到了AML的精准治疗。
在临床中发现问题,用科研更好地研究和解决临床治疗问题,浙大一院血液病学科在这样的闭环中不断创新。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血液病,但在临床治疗上,它又存在诸多瓶颈:容易被误诊、异质性大、难治性血细胞减少、可用药物有限、移植后复发率高、输血依赖……
血液科佟红艳主任及团队一直致力于解决这些问题:2013年浙大一院成立MDS诊治中心,4年后,又被国际MDS FOUNDATION认证为MDS卓越中心。
“诊断方面,我们将所有初发患者进行二代测序,并对MDS相关基因进行分析,提出了较低危患者的预后模型,从而更精准地对这类高度异质性的患者进行评估。”佟红艳教授带领团队研究新的靶向药物、治疗新策略、优化移植方案降低移植复发率。
03、攻克“吃”人骨头的骨髓瘤
说起血液疾病,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经常被影视剧提及的白血病以及淋巴瘤,而对一种专“吃”人骨头的血液病——多发性骨髓瘤却鲜有耳闻,它位居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第二位,主要见于老年患者。
93岁高龄的任老,确诊为多发性骨髓瘤,由于体能状态弱、免疫力低下,标准治疗方案难以持续,任老疾病控制并不理想。
浙大一院骨髓移植中心副主任、多发性骨髓瘤中心主任蔡真教授及其团队建立了多发性骨髓瘤诊疗预后分层新体系、个体化的治疗方式,总有效率超过90%,完全缓解率约50%。蔡教授为任老这类的高龄群体调整细化最适宜的靶向治疗方案,再次攻克“吃”人骨头的骨髓瘤,既关注患者生活质量,又兼顾药物疗效,大大提高了高龄及难治复发患者预后。
重症医学科
守住生命最后一道防线
97%——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的抢救成功率。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期间,它承担浙江省新冠危重症救治重任,实现零死亡奇迹;日常之中,危急关头,它为生命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在很多普通人看来,重症医学科离自己比较遥远,这支像特种兵一样的队伍却是很多惊心动魄的医疗救治中的“幕后英雄”。
01、他们是幕后英雄
25岁的陈诚(化名)因扩张性心肌病末期,从外院转诊到浙大一院做心脏移植手术。转诊当天晚上,陈诚出现心跳骤停,抢救小组将他成功从死亡线拉了回来,第二天,他再次反复室颤,血压不稳,从出现危急情况到使用ECMO进行救治,抢救小组用了不到20分钟时间。
在重症监护室团队的密切照料下,陈诚有惊无险地度过10天,等到了供体心脏,并成功接受手术。
浙大一院的大器官移植水平比肩全球顶级医学中心,大器官移植的成功率和患者的存活率都位居世界前列,这其中,重症团队功不可没。
所有的移植患者在手术后,都会进入ICU接受密切监测。感染和排异是移植患者要面临的最大的两个关口,严重的感染或排异,会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最终导致死亡。
“我们的团队有足够强的专业能力,更有永不放弃的专业精神。”浙大一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蔡洪流的言语中充满自豪。
在患者治疗上,重症医学团队不仅在外部和肝胆胰外科、感染科等多学科团队密切合作,其内部也实现了多学科团队紧密协作。重症团队中除了重症的医生和护士外,还有呼吸治疗师、临床药师、康复师、营养师,确保给予患者全方位的监测和治疗。
有了这种组合,多年来,重症团队在严重感染、创伤、多脏器功能不全等复杂危重症救治等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除此之外,团队还为每一位患者建立单独的微信群,手术医生、会诊医生、ICU的医护等都在群内,随时沟通患者的情况。
02、不能有短板的特种兵
重症医学团队不只是幕后英雄,新冠疫情期间,他们凭实力走向幕前。
2020年初,作为浙江省最早的新冠肺炎诊治省级定点医院,浙大一院迅速组建新冠肺炎危重症救治团队,其中,重症医学科成为主要力量。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浙大一院收治了浙江省除温州市以外的所有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创造了“零死亡”的奇迹。
“我们在疫情期间能打赢这场硬仗,交出高分答卷,正是平时一点一滴扎实功夫积累之后的集中体现。”蔡洪流说,“对于进入ICU的患者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能‘活下去’,这样他们才有机会接受下一步的治疗。”
日常当中,浙大一院的重症监护团队也经常在危急关头,力挽狂澜。
前段时间,一位40多岁的工人在工地上,从30多少米高处坠落到水泥粉中,大量水泥粉末进入肺部和气管后结成水泥块,情况非常危急。
重症医疗团队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坚持两个多月,用支气管镜将患者气管中的水泥块一点点抠下来。在经过后期的呼吸康复治疗后,这位男患者不仅捡回一命,还回归了正常生活。
“ICU的每位医生,必须要做到看一看仪器,就知道患者处于什么状态,应该进行怎么样的调整和治疗。”
“ICU的每位护士,不仅要精准配合医生进行救治,还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细心耐心地把握细节,照顾好每一位患者。”
蔡洪流形容,重症团队就是特种兵,“我们不能有短板。”
一枝独秀不是春。多年以来,浙大一院重症监护团队从不吝啬分享宝贵经验。在对外展开医疗援助的同时, 还主动承担起提升区域重症救治能力的责任,先后获批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卫健委“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重点培育专科项目,均为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重症医学科。
将最危重患者拉回来,成为守住生命的最后一道防线。浙大一院重症监护团队给出了最漂亮的答案。
(为保护当事者隐私,文内患者均为化名)
本文来源:钱江晚报2022年10月28日a0013版
作者:吴朝香 王蕊 朱诗意
照片:章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