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知名药企,抛售重磅大品种

2022-08-20 16:04   赛柏蓝

License in模式在中国能否走通,说到底还是在于能否对买来的产品进行深入思考并探寻出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路径,以及能否真的解决临床空白、满足临床急需。

License in模式在中国还能否走通?

源 | 赛柏蓝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特约撰稿 | 跳跃的氢键

8月16日,云顶新耀宣布与Immunomedics(现为吉利德全资子公司)达成协议,云顶新耀将戈沙妥珠单抗(Trodelvy)开发和商业化的独家权利转让给Immunomedics。

该产品为三年前云顶新耀从Immunomedics手里引进的一款Trop2靶点ADC药物,于今年6月推进至国内上市,结果刚上市两个多月,云顶新耀又把产品“退”给了原厂家,这也是近几年中国医药行业发展中首个License in后又卖给原企业的例子。

01 

“退货”原因推测

在云顶新耀买下这款药的权益后,吉利德于2020年9月以210亿美元收购Immunomedics公司,也包括戈沙妥珠单抗。

作为全球知名的MNC,吉利德当然期望能从此款药物上获取更高收益,所以吉利德提出从云顶新耀手中买回戈沙妥珠单抗的权益,但令人无法想到的是,本来已经为戈沙妥珠单抗搭建销售团队的云顶新耀竟然真的同意了。

吉利德不仅免掉2019年授权许可中剩余高限里程碑付款7.1亿美元,还付给云顶新耀4.55亿美元,3年间,云顶新耀利用此次交易赚了3.9亿美元。

笔者私以为,云顶新耀该动作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为应对此次创新药行业的资本寒冬——自资本大潮退去后,当前的Biotech企业正在面对逐渐降低的估值以及越来越难的融资。

对于已有创新药销售收入且销售团队较为成熟的企业来说,可以通过降低研发开支逐步走向自给自足阶段;但是对于销售团队刚刚搭建甚至还没有药品上市的企业来说,不得不“弃车保帅”,留下足够的资金以期渡过此次寒冬期。

据不完全统计,在未有药品盈利能力的港交所上市公司中,储备流动资产最多的企业(截至2021年底)仅能够支撑其继续研发六年,部分企业只能继续支撑不到两年。

但创新药平均临床试验周期为6~7年,整体研发周期更是达到10年左右,故多数机构预测,未来几年即将有一批Biotech企业走向破产。

图1 2021年未有药品盈利能力的港交所上市Biotech资产统计 19431660950090612

数据来源:药渡数据、上市公司2021年报

02

创新药高投入的不仅是研发还有销售,对云顶新耀而言,储备资金除了用于支撑其研发开支外,也是为后续即将上市药品的销售推广进行资金准备。

目前,云顶新耀搭建的销售团队有128人,与覆盖全国销售网络所需的人数相比远远不够。各上市公司2021年报显示,国内“一哥”恒瑞有13208名销售员工;只有创新药销售的百济神州和信达,也分别有3383名与2700名销售员工。

与销售员工数量成正比的是每年的销售推广费用。

统计部分上市药企的信息后可以发现,恒瑞、豪森这类“仿创结合”企业的平均每人销售成本相对较低,主要是因为仿制药无需进行学术推广;而对只有创新药销售的企业来说,平均每人的销售成本将超过百万元,最高的一家甚至可以达到160万左右。

图2 2021年上市企业销售人数与药品销售推广成本统计分析

85551660950090801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2021年报

同时,药品上市后的初期销售推广费用占销售额比例较大,甚至可能出现销售额不足填补销售推广费用的局面。

豪森、恒瑞等仿制药占比较多的企业销售成本占收入的比例最低;百济神州、信达等自身产品上市时间较早且销售团队运转成熟的企业,销售成本占收入比例能控制在60%左右;但是对于产品上市时间较短且自身销售团队处于磨合阶段的Biotech来说,即使历经艰难将药品推进至上市,也需要几年高投入继续用于销售推广。

图3 2021年上市企业药品销售收入与销售推广成本统计分析

1791660950090875

数据来源:上市公司年报

03

左手“医保降价”右手“推广困难”

自再鼎医药在港交所上市后,License in模式彻底走入中国药企视线,多个Biotech摩拳擦掌地想走再鼎与云顶新耀的老路,希望凭借License in快速地扩充管线并借此上市融资,但是随着科创板对多家此类企业的IPO终止,这条路已经基本走不通。

单纯以License in立足的Biotech越来越少的同时,License in行为广泛地出现在多种类型药企,不管是恒瑞这种Bigpharma,还是百济神州、信达等Biopharma,亦或是小型的Biotech,均会通过License in欧美品种补充自身管线。

但不论哪种License in,绝大多数都只能获得大中华区权益,这就导致其在上市后会面临原研厂家全球定价体系与国内药品支付环境不匹配的困境。

鉴于国内医保基金“保基本”的属性,对应的药品年治疗费用30万成为“价格天花板”也在所难免,但License in药品的原研厂家需维持其全球定价体系,这就导致多数瞄准全球市场的License in药品不会为国内市场单独降价。

据统计,目前有多个License in药品未能通过谈判纳入医保,而且未经历医保谈判的品种,其年治疗费用也远超30万。

表1 近两年上市的License in产品价格信息

50461660950090954

备注:“-”代表直接按日期给药,而非按照疗程给药;数据来源:药渡数据、网络公开数据

与此同时,从政策层面看,“进医院先进医保”虽不是硬性要求,但是若选择不纳入医保直接进院,其药品销售推广难度会直线上升。并且除非真的能够解决临床空白、满足临床急需,否则患者用药的可及性和接受度也会大大降低。

04

结语

目前,国产企业对于License in之后的开发路径更多是“搬运”而非“重塑”,然而,跨国制药巨头从Biotech公司License in项目后,都会凭借其强大的研发体系,重塑其研发路径,甚至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选择新的临床适应症和临床设计方案。

随着近些年中国医药创新产业的不断发展,不管是代表研发效率的CXO行业,还是创新药企,亦或是代表基础研究的高校与科研院所,其整体创新能力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医药创新行业对License in的产品也已经有能力重塑研发路径。

License in模式在中国能否走通,说到底还是在于能否对买来的产品进行深入思考并探寻出真正有价值的创新路径,以及能否真的解决临床空白、满足临床急需。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药企,抛售,销售,医保,创新,推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