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下,药企如何做销售
来源 | 赛柏蓝(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特约撰稿 | 夏虫语冰
集采如火如荼,医药人焦虑万分,价格踩踏事件频发,医药人何去何从?
第七批国家集采刚刚落下帷幕,预计11月份执行。如何做好集采后的市场?这是值得每位医药人深思的问题。
前端:厂家报价时需很好地处理好囚徒困境,懂得纳什均衡理论。
中端:选择省份时,要根据自己产品的具体情况去选择。
需考量和权衡,是优先选择:
1.市场基础好的省份?
2.报量大的省份?
3.集采政策执行好的省份?
后来过评的光脚者和产品已上市有销售的企业,自然会采取不同的报价策略。
无论要销售?还是要利润?对于仿制药企业来说,如何入围才是重中之重——如何在价格和利润之间抉择、权衡,这的确非常考验厂家决策者的智慧、魄力、胆识。
其实报价策略背后最终的底层逻辑是同类竞品全方位、国内国外综合信息的收集(原料成本、国内供价、市场格局、对方可能采取的报价策略......)
后端:其实VBP品种,笔者认为关键在前端的报价和中端的省份选择,前两者属宏观准入和政策制定层面,后端属微观操作层面,可腾挪突破的余地已很小,尤其是在公立医疗机构。
腾挪突破余地小,不代表没空间、没办法。
这里需了解每个地县医保局对集采政策的具体执行情况、每家医院的报量情况、同一领域的药品在该院的销售情况、竞争格局、该院的医保费用收支情况......
具体来说就是一院一策,应区分开不同的情况和应考量以下几个维度:
1.哪些是报量医院?
2.哪些未报量医院?
3.哪些是报自家产品的医院?
4.哪些是报竞品的医院?
5.是否应投入人力、精力、财力去开拓未中选省份、备选省份?
6.若去争取报量医院的增量部分、开拓未报量医院、未中选省份、贵司的自营/招商人员、空间匹配吗?投入产出成正比吗?
7.该品种是否适合私立医院销售?需开拓该类医院吗?
8.连锁药店、线上电商是否要铺货?和医院之间的政策如何区隔?如何制定?
考虑清楚上述问题后,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政策,随后去落实执行就好。
在笔者所在省份,笔者了解到:
A.有的地区,对于国家集采品种,医保预付的较好,完全按国家要求的比例和进度在执行,但对集采药品的超量部分,结余留用政策执行的不好(笔者认为:此类地区只要让医院按进度在标期内100%完成报量部分就很好了)
B.有的地区,因医保费用拮据,要求医院先垫付,故该地区医院对集采品种,普遍报量较保守,属被动报量、被动使用(笔者认为:此类地区未中选品种或非集采品种较易进院,但需考量回款周期)
C.极少几个地区,鼓励多用集采品种,对使用集采药品后的结余留用政策也执行得较好(笔者认为:此类地区适合大力去开拓、提升、争夺增量市场)
总之,一切的一切在于对市场的充分了解和把握。
这背后,是该厂家自营或招商人员对当地区域市场的医保情况、集采政策执行力度、每家医院的数据收集和了解程度。
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对待,永远是我们遇到问题、解决难题的不二法门。
穿新鞋走老路是无法到达新地方的,面对困难,抱怨是徒劳无用的,消极不作为是不可取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药品的集采冰川季,我们仍需心怀暖阳,积极向上,但愿在严酷的环境下,医药人能:进生羽翼,不依云梯。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