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苑杂谈】浅谈药品杂质分析及控制策略

2022
07/07

+
分享
评论
六日行研社
A-
A+

共同进步发展

药苑杂谈

医药人的乐园,分享探讨药学知识,

共同进步发展

2531654906991828  

1.药品杂质分析

80521654906991911  

2.基因毒性杂质的分类、限度及控制策略

潜在基因毒性杂质的分类

45491654906991967   22191654906992027  

(基于致癌性和诱变性)-ICH M7

基因毒性杂质的判定与风险评估

10951654906992084  

基因毒性杂质的限度

17031654906992235  

TD50线性外推法:

TD50值:半数致癌量( mg/kg/day)

线性外推原理:将患癌风险由1:2线性外推至1:100,000

线性外推公式:

22061654906992294    

TD50数据来源

CPDB(carcinogenic potency database,http://toxnet.nlm.nih.gov/cpdb/cpdb.html

里面有1547种致癌物质的列表,CAS号,TD50数据。

PDE法

计算公式:

72691654906992403  

来源:ICHQ3C

TTC法

Concept:一个具有诱变性的杂质每天每人摄入1.5μg时其风险被认为是可以忽略的(终生暴露情况下理论的患癌风险小于十万分之一

TTC=1.5μg/day

23161654906992461  

TTC是一个风险管理工具,采用的是概率的方法,不能理解为完全无风险的保障。

TTC(1.5μg/day)是通过对已有致癌性数据的化合物可摄入量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的值(TD50线性外推),所以TTC值也被认为是保守的

LTL法

Concept:假定可接受的累积终生剂量(1.5μg/天X25,550天=38.3mg)在终生摄入期间是均匀分布在这些天数中的这样诱变性杂质的日摄入量可以高于平均终生日暴露量,而其风险水平仍与每日或非每日治疗方案相持平(Haber 规则)。

93971654906992544  

对于间歇性给药:

94541654906992635   83681654906992895  

来源:ICHM7

总结

LE法:适用于具有致癌性数据的诱变杂质,即分类表格中的Class 1类杂质,或化学结构与已知致癌物类似的诱变性杂质(没有致癌性数据),也可以采用此方法来计算可接受摄入量。

PDE法:适用于具有真实阈值证据(NOEL/LOEL)的诱变杂质,对于有阈值的Class 1类杂质,或比TD50外推法准确。

TTC法:用于长期治疗用药物中的诱变杂质(>10年),且无致癌数据与阈值证据,即分类表格中的Class 2与Class 3类杂质,TTC法也被认为是保守的。

LTL法:TTC法的细化升级版(引入暴露时间的概念),适用杂质类型与TTC法一致。

基因毒性杂质的控制策略

方法1:在原料药中建立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控制,按照GTI/PGIs可接受 限度(e.g. 1.5μg/day)设定杂质的质量标准。

对于在较后合成步骤中引入的杂质,一般采用此方法,如:在最后一步引入GTI/PGIs。

当满足如下情况时,可以采用定期检测(periodic verification testing/skip testing): 原料药中的诱变杂质在至少6个连续的中试批次或3个连续的生产批次中,测得结果均低于限度的30% 。                                    

注意:没有提到不订入质量标准的方式。

方法2:在原料(非原料药)、起始物料/中间体中建立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控制,按照GTI/PGIs可接受限度设定杂质的质量标准。

CDE推荐控制策略:中间体控制+终产品控制。 

方法3:在起始物料、中间体中建立合适的分析方法进行控制,但是根据化学知识以及后续工艺对杂质的清除能力,将GTI/PGIs的质量标准设定为高于原料药中的可接受限度,同时保证按照此限度控制,原料药中的该杂质水平低于可接受限度(通常要低于限度的30%)。

采用此法时要有实验数据的支持(如:小试、中试、商业化级别以及加样试验

方法 4:在确信原料药中的杂质一定会低于可接受限度时(基于杂质性质以及清除知识等),建议该杂质不需要进行任何检测。

 e.g.:适用于极不稳定的杂质(二氯亚砜、亚硫酰氯等);早期引入,后续被有效清除的杂质;

可以通过对工艺的控制取代分析方法的控制,

需要大量实验数据支持:中试数据积累。

3.残留溶剂的分类及限度

42501654906992986  

来源:中国药典四部附录

其中异丙基苯、甲基异丁基酮三乙胺的限度在2020版中国药典中都进行了修订。

4、元素杂质的分类、限度及控制策略

元素杂质的分类

88161654906993212  

元素杂质的限度

57851654906993391  

来源:ICHQ3D

元素杂质的控制策略

元素杂质控制应考察检测到的元素杂杂水平相对于其PDE值的显著性。将药品中元素杂质PDE值的30%定义为控制阈值,作为元素杂质水平显著性的衡量指标。控制阈值可用于判断药品中的元素杂质是否需要额外的控制

如果药品中某个元素杂质水平总是小于PDE值的30%,只要对数据进行了适当的评估并表明对元素杂质经行了足够的控制,则不再需要额外的控制

如果风险评估无法表明某个元素杂质水平始终低于控制阈值,就需要建立控制方法以保证药品中元素杂质水平不超过PDE值

5、仿制药杂质研究的一般思路

(1)杂质谱分析

基于合成工艺,分析可能产生的工艺杂质;

基于结构特征及强制降解试验,分析潜在的降解产物;

(2)原研药品的杂质分析

检索BP、JP及USP等,获取相关质量标准,得到相关已知杂质信息;

通过FDA、EMA及PMDA等,获取相关审评文件,得到相关杂质研究信息。

(3)杂质对比研究

杂质种类及杂质含量与原研进行比较;

杂质种类与原研一致或少于原研,杂质含量不超过原研;

(4)杂质限度制定

指导原则;

稳定性数据;

原研杂质情况。

结语

药品杂质的研究一直是药品研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及残留溶剂,这一研究贯穿于整个药品研发过程。为了能连续生产出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产品,在仿制药的研发过程中,以终为始,我们需要把质量源于设计贯穿始终,在各个阶段把杂质研究工作做好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杂质,数据,限度,控制,药品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