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市场的变化常受投资者的情绪支配,对比之下,药企实打实的业绩单将是衡量行业整体景气度更为客观的标尺。
导语
二级市场的变化常受投资者的情绪支配,对比之下,药企实打实的业绩单将是衡量行业整体景气度更为客观的标尺。
文丨魏江翰
编辑丨刘 聪
百余份财报显示,2021年医药行业的发展虽然放缓了脚步,却没有投资者想象的那般寒冷。
去年7月,CDE一纸《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将创新药始自2018年的持续繁荣暂时留在了2021上半年。下半年,国内创新药龙头恒瑞医药股价跌幅接近7成;百济神州作为新一代创新药企的代表,完成三地上市后首日破发,跌幅16%。
二级市场的变化常受投资者的情绪支配,对比之下,药企实打实的业绩单将是衡量行业整体景气度更为客观的标尺。4月正是企业集中“交卷”的月份,以位于上游的CXO为代表,生物医药产业链中的一些“幸运儿”已经凭借业绩地强增长挽回了市场信心,处在中游的药企们虽然不像CXO一般幸运,却也不像一些投资者所认为的那样悲观。
截至4月25日,根据申万医药生物行业数据,A股共126家上市药企公布了2021年财报,其中包括中药企业43家、化药企业52家,以及生物药企31家(含7家疫苗企业)。简单从反映主营业务情况的“营业利润”指标来看,2021年亏损的药企只有17家,9家来自科创板。在2020年相同的126家药企中,则有19家亏损。
整体而言,2021年有8家药企扭亏为盈,多达79家药企营业利润呈正增长,5家药企几乎持平,42家药企营业利润下降;而从行业细分来看,小分子化药和大分子生物药,以及传统中药也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趋势和成长逻辑。
01
创新药在“寒冬”中进步
2021年,创新药行业给人们的直观印象并不是太好。
尽管亿欧大健康在梳理中发现,A股83家创新药企中有14家亏损,与上一年23家亏损的数量相比应该说“进步不小”,而且以百济神州、君实生物为首,共8家亏损企业实现了亏损收窄。但难以摆脱的阴影是“常青树”恒瑞医药也出现在了“盈利下滑”的名单之中。
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医药创新龙头,去年恒瑞医药业绩下滑严重:营收259亿元同比下降6.6%,营业利润46.7亿元,整整减少三分之一。如果单看四季度则令人绝望,业绩崩溃,以至于剔除政府补助和投资损益后,扣非净利润仅为5175万元,同比下降97%。
龙头撞得头破血流,自然影响对行业的整体信心。但一项不可忽略的因素是,虽然同台竞技,但像恒瑞一般传统的BigPharma往往要背负起庞大的道德负担,不能圈钱,不允许亏损,甚至连盈利也必须维持增长;不像众多的新兴Biotech,无论融资、亏损都能得到资本和市场的极大宽容。
从事实来看,一些跑在前面的Biotech在2021年的确已经有所收获。君实生物营收从2020年16亿元增长至去年的40亿元,营业亏损减少近11亿元;更典型的案例还有百济神州,营收76亿元同比增加281%,营业亏损从112.5亿元收窄至9.6亿元。一直为人所诟病的开支也开始收敛,净亏损约93亿元,比2020财年减少了1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百济神州研发开支92亿元依旧雄踞国内首位,紧随其后的就是恒瑞研发支出62亿元。两家各自独成一档,第三位的复星医药研发支出已经掉到了30亿元—40亿元之间的档次。
整体上,创新药A股83家企中有27家创新药企盈利下滑,两家与上一年持平,其余多数仍保持了盈利的增长。更有多达7家企业实现了扭亏为盈,其中包括了大名鼎鼎的新冠疫苗厂商康希诺,新冠疫情催化下,康希诺全年营收43亿元,把营业亏损4亿元变成了营业利润19.4亿元,也把由“康希诺-U”变成了“康希诺”,成为了科创板首个成功“摘U”的生物科技公司。
国内ADC龙头荣昌生物也是扭亏为盈的企业之一。凭借其明星产品维迪西妥单抗的出海,获得了2亿美元的首付款,与美国西雅图基因(seagen)的交易帮助荣昌生物把财务表从7亿元亏损转为了3亿元盈利。
一些观点指出,这些生物医药企业的“进步”大多存在一定偶然性且难以持续。诚然,君实生物的新冠中和抗体(埃特司韦单抗)去年获得了礼来的技术许可与特许权收入,合计23.66亿元;康希诺有新冠疫苗,荣昌生物也是“一锤子买卖”。但难以否认,这些偶然性也同样是创新药企业商业化的积极讯号。
而且,如果对创新药加以“小分子”和“大分子”的区分,抛开这些专注在大分子的企业,会发现数量更多的小分子企业情况更加乐观。统计的A股52家小分子药企中有6家企业亏损,而31家大分子药企中,则产生了8家亏损。
数据显示,小分子创新药仍然是药物开发的主力。去年,全球小分子创新药市场规模约为1800亿美元,中国市场规模约400亿美元,市场份额占全球2成以上。据亿欧大健康统计,A股52家小分子药企中有32家企业盈利增长,18家企业盈利下降,两家利润波动甚微。
统计范围内,2021年中国小分子药企有7家营业利润增幅超过100%。振东制药、信立泰、海辰药业分别以营业利润增长率875%、640%、430%位居前三;除此之外,营业利润增长在300%以上的企业还有力生制药和汉商集团;特一药业、兴齐眼药,分别增长141%、135%;大分子领域唯一一家实现营业利润翻倍的企业只有赛升药业,增幅144%。
02
中药“稳”字当头
去年对中药企业而言无疑是友好的一年,无论现实还是错觉,投资者所感到的寒冷也大概率不会来自中药。
2021年,统计的43家中药企业中仅有3家亏损,8家盈利减弱,其余31家企业都实现盈利增长,尤其老字号们普遍有着稳定表现。同仁堂营收146亿元,同比增加约14%,23.3亿元营业利润中实现归母净利润12.3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片仔癀28.7亿元营业利润,同比增长45%,即便抛开核心产品的疑似炒作因素,其心脑血管用药也维持了较高增长。云南白药由于投资亏损成为了8家盈利减弱的公司之一,营业利润34.9亿元几近腰斩,但剔除投资因素后实际增幅15%。
中药因自身特殊性,很多经典方剂只有很少企业在做,更多是独家产品,因此相较之下抗集采能力更强,业绩也较少受一些不可控风险的影响,例如像创新药企核心产品“临床试验”失败,或是专利到期面临仿制药冲击。相反,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政策对中药的支持一以贯之,成为中药行业发展最重要的推进力。
过去一年,DRGs付费对中药开启特赦,中药零售药店被纳入医保定点、“互联网+”中医药服务宣布将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中药配方颗粒变为备案制让更多企业可以进入其中…… 政策的大力扶持加之中药企业自身的消费属性,让中药企业的业绩稳定增长。
去年是“老一辈”中药企业的舞台。曾经的“药中茅台”东阿阿胶经历沉沦之后在去年“东山再起”,营业利润5.7亿元近乎翻了3倍,归母净利润4.4亿元更是翻了9倍,位列43家中药企业之首。前身为浙江金华制药厂的康恩贝营业利润25亿元,增幅221%排名第二。
之后,精华制药、健民制药、嘉应制药、佐力药业营业利润分别为1.8亿元、3.6亿元、0.5亿元和2.3亿元,营业利润增幅都在100%以上;算上前面的东阿阿胶、康恩贝,共有6家中药企业营业利润增长超过1倍。天士力在剥离了子公司天士营销后,营收为79.5亿元,比2020年下降了4成以上,但营业利润27.3亿元增长近90%,公司独家产品复方丹参滴丸发货量也重回两位数增长,同比上升13%。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通知,意味着政策对于中医药行业的重视程度、扶持力度还在持续加大,也间接为中药企业今年的业绩增添了几分确定性。
本文首发于亿欧网2022年5月5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