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天价药买不起,便宜药买不到,到底谁的错?

2021-10-22 16:19

俗话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

俗话说:有什么别有病,没什么别没钱。药物的可及性与患者的迫切需求,时常成为难以平衡的矛盾。

据财联社报道,最近,医药市场上帕金森常备药默沙东生产的息宁(卡左双多巴缓释片)缺货,导致价格疯涨,从原先的50元/盒,飙升至980元/盒。

其实,除了“息宁”闹药荒外,近年来,拜耳的“倍泰龙”、罗氏乳腺癌用药“赫赛汀”以及辉瑞“赛德萨”等进口药也都在中国出现过断供或是供货不足的情况。

药品一旦出现短缺,不少患者只能被迫购买高价药,或面临无药可用的境地,而且这些大多是长期用药,让患者苦不堪言。

不久前,另外两则关于“药价”与“药荒”的新闻也从医药圈传播到了全社会,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一则是“1岁女婴住院4天花费55万”的就诊费用单,触动了群众的敏感神经,引起大家对罕见病高昂治疗费用的极大关注。

一则是淋巴瘤患者“用来救命的廉价药陷入断货危机”,这些救命药价格便宜,却因为种种原因出现断供甚至停产,从而影响了我国每年新增的约10万淋巴瘤患者的治疗。

现实中,天价药买不起,便宜药买不到,药物可及性问题成为横亘在患者面前最大的困难。

天价药为什么这么贵?

近年来,我国医疗改革和医药创新大力推进,创新药推陈出新,造福了中国患者。比如,最近刷爆网络的“120万一针的CAR-T细胞免疫疗法”。创新药在给患者带来生存希望的同时,高昂的治疗费用也引起了大家的热议与思考。

从理性角度分析,天价药的背后是对创新药研发风险、周期和社会效益的全面认识,其定价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不能单一根据制造成本来衡量。

去年,《美国医学杂志》发布过一项分析数据,2009-2018年期间,将一种新药推向市场的中位成本为9.85亿美元,平均成本为13亿美元。从治疗领域来看,肿瘤和免疫调节药物的研发成本最高,中位数为28亿美元,平均数为45亿美元。

《新药的故事》的作者梁贵柏也曾对媒体提到:“一种新药的研发投入是巨大的,同时,它的价格还要覆盖之前研制失败所产生的成本。生命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药物研发的成功率也只有10%左右。也就是说,药企的商业模式要持续下去,一种成功上市的药物价格,需要覆盖此前90%失败的成本。”

高昂的研发费用是推高天价药的最直接原因。

对于如何降低天价药的价格,也有一些网友发出不同的声音:仿制药效果是一样的,价廉物美,该仿制赶紧仿制。

诚然,这种做法短期内可能达到了降低药价的作用,但是长期看却未必是一件好事。

国家对于创新药的专利保护,背后不仅是对研发成本的考量,而且也是对药企研发新药的鼓励。如果大家一味追求仿制药,那么企业对研发新药失去了动力,最终受损的还不是患者自己吗?

天价药,谁来埋单?

天价药多数用于治疗罕见病或者肿瘤等。目前,罕见病药物大多不进常规政府医保,部分地区通过大病、特病、罕见病等特殊目录进行保障,也有医保支持商业保险进行保障,各地政策有差异。

目前,已经在我国上市且有罕见病适应症的55种药品中,有29种药品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涉及18种罕见病。另有13种罕见病,涉及的所有治疗药品均未被纳入医保目录,这些罕见病的年治疗费用高的近500万元,低的189元,中位值为20万元。对于多数罕见病患者来说,仍然是天价。

医保的基本原则是“保基本”,如果将所有罕见病的天价药纳入医保,固然可以为患者转移负担,但是对于医保来说却并不现实。据世卫组织统计,中国已知罕见病约1400余种,罕见病患者约2000万,其中近半数为儿童患者,而且需要常年用药。占人口总数1%的“罕见病”患者,可能会消耗掉所有医保资金都还不够,并将影响到大多数民众的医疗权益,并加重医保缴费负担。

对于如何减轻患者用药负担问题,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将罕见病纳入基本医保和降低药价的同时,还需要借助商业健康保险,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利用创新支付,降低患者用药负担。另外,还可以鼓励民间资金、个人资金,参与“罕见病”的防治。

廉价药买不到,是因为价格?

药物价格是影响药品可及性最重要的因素。对于个别药品断供,也有分析认为与带量采购不无关联。

自2018年底开展首轮“4+7”带量采购以来,药品、耗材采购价已经被显著压低。中选药品数量从最初的25个提高到如今的218个,五批集采平均降幅达到54%,节约药品费用已达1500亿元。因此,对于医保来说,可以腾出部分资金空间,使临床价值高、需求量大的创新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这对大众来说无疑是实实在在的利好,有效降低患者的用药负担的同时,也提高了高值药的可及性。

但是,集采在降低药价的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有一部分便宜又好用的药品现实中却难以买到,形成了对立的矛盾。

以慢性乙肝用药恩替卡韦为例。

不久前,一名慢性乙肝患者向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留言投诉:“之前经常吃的润众(恩替卡韦分散片)现在在各大医院及药店买不到了。”当时记者调查发现,不止是青海买不到恩替卡韦分散片,在北京、上海、河北等地都买不到了。

同时,也有患者反映,医院里买不到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分散片(商品名:润众),但可以在电商平台买到,价格却是原先的10倍以上。

2018年年底首轮“4+7”带量采购中,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分散片以17.36元/盒的价格中选。2020年,正大天晴在国家集采续标中没有中标。现在,医院根据集采要求采购的是恩替卡韦胶囊,替换了之前的恩替卡韦分散片。

但是,患者除了买不到正大天晴的恩替卡韦分散片外,今年也出现了买不到中选的百奥药业恩替卡韦片。

在2019年9月“4+7”药品集采全国扩围中,百奥药业的恩替卡韦片以每片0.196元中选,价格较正大天晴进一步降低,供应区域为内蒙古、宁夏、海南、江苏、河南等 8个省份和自治区。

然而,9月18日,百奥药业的恩替卡韦片在河南省却出现了配送率低等供应问题,在今年的5月至6月甚至出现停产、断供,招采信用失信等级被评定为“严重”。

其实,集采中选产品出现断供,百奥药业也并非个例。

在集采之外,还有一些便宜但有效的“老药品”也时常出现“断供”危机。比如甘草片、扑热息痛、扑尔敏、酵母片、三黄片、红药水等药品,这些曾经令人熟悉的,感觉便宜又好用的药品正在慢慢淡出大众的视野。

此外,患者常用的治疗霍奇金淋巴瘤的药物氮芥.博来霉素,以及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长春新碱等,也都曾经出现过断药情况。这类治疗淋巴瘤药物的共同特点是临床急需,价格低廉,但是病人数量相对较少。由于种种原因,医院可能无法引进这些药物。

一些便宜又好用的药品消失,一方面是自然淘汰的结果,副作用大、药效单一,逐渐被创新药代替,另一方面,是由于定价低,成本上涨,药厂停产、断供,或者换个马甲、规格重新上市。还有一些是因为药店觉得廉价药利润低,也不想销售,从而导致患者买药难。

为此,这一事关民生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重视,对于集采断供企业,已经开出罚单,将失信企业列入“黑名单”。针对小品种短缺药,近年来多部委推动开展了“短缺药部级联席应对机制”“短缺药品预警体系”“小品种集中生产基地”“小品种供应保障联合体”等措施。低价药短缺难题,在国家顶层设计下将逐渐得以缓解。

另外,对于跨国药企的原研药断货问题,国内药厂也在抓紧补位。比如,用于治疗帕金森药物息宁的短缺,恒瑞医药正在研发新型复方缓释胶囊HRG2010胶囊,于近期开展临床试验。新旭生技、英科新创、东阳光药、江苏康缘、中科院药物所等药企也正在研发过程中,目前多处于临床阶段。

医药健康是大产业,更是大民生。提高药物的可及性,让老百姓用得起“天价药”,买得到“便宜药”,需要在企业利润、药物疗效、百姓可负担三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也需要企业、社会和政府共同努力,最终让老百姓“病有所医,医有所药”。

参考文章:

[1] 健康时报网:《住院4天花费55万背后,治疗罕见病的药物贵在哪儿?》

[2] 美通社:《国内首个 “罕见病全球药物信息平台”上线!》

[3] 人民日报健康:《乙肝患者:5.5元一盒的恩替卡韦分散片买不到了》

[4] 中国新闻周刊:《药价“过分便宜”后如何看病》

[5] 网易:《如何确保罕见病家庭不因病致贫?》

[6] 健康界:《每年新增10万患者,用来救命的廉价药却陷入断货危机 》

[7] 南方周末:《罕见病有七千多种、治疗费昂贵,全纳入医保实难承受》

[8] 德国神外博士Ada:《1岁娃住院4天、就花55万药费,天价医药费的背后可能是你不知道的罕见病药物困境》

[9] 工人日报:《甘草片、酵母片等药便宜又好用 为什么药店买不到?》

[10] 网易:《“便宜药”不能成了“熊猫药”》

[11] 财联社:《“药荒”:帕金森常备药息宁®缺货价格疯涨20倍 本土药企谁能补位?》

来源:思齐俱乐部 作者:四叶草 排版:Joyce 责编:Adam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患者,药物,罕见,药品,医保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