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药密集上市的同时,医保资金腾笼换鸟也进一步深化,医保目录调整突出临床刚需品种,尤其是高临床价值的优质创新药未来将持续受益。
来源 | 赛柏蓝
作者 | 木木
跨国药企创新转型升级
01
20亿美元收购
8月5日,拜耳集团宣布收购一家总部位于美国的生物制药公司Vividion(VividionTherapeutics, Inc.)。
截图来源:bioprocess
根据协议条款,拜耳将支付15亿美元的预付款项以及基于目标成功达成、最高可达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交易预计将于2021年第三季度完成。
公告显示,Vividion的平台能够产生一系列小分子疗法用于众多适应症,其初期主要关注于肿瘤学和免疫学相关靶点。Vividion的重点项目包括多个精准肿瘤学靶点以及精准免疫学靶点,目前正在开发可用于治疗NRF2突变癌症的转录因子NRF2拮抗剂,以及用于不同炎症疾病(如肠易激性疾病)的NRF2激活剂等多项临床前项目。
收购完成后,拜耳将获得Vividion专有发现平台的全部权利,其中包括三个整合且相互协同的组成部分:新型化学蛋白质组学筛选技术、整合数据门户以及专有化学库。收购Vividion将强化拜耳的小分子能力,将拜耳的治疗模式扩展到新的领域。
据彭博社报道,对拜耳而言,该交易是旨在加强制药部门创新并推动增长的一系列交易中的最新一笔,因为其顶级重磅药物面临失去专利保护。该公司一直致力于提升其在细胞和基因疗法领域的地位,尤其是在以40亿美元收购美国生物技术公司Asklepios BioPharmaceutical Inc. 之后。
该交易于周四与拜耳的第二季度收益报告一起宣布,在产品研发线的利好消息中,分别报告了Kerendia™获得美国批准;收购Vividion 公司;启动帕金森病细胞治疗的首次临床研究。
在拜耳的第二季度收益报告中,处方药业务(处方药事业部)销售额增长16.2%(经汇率与资产组合调整),达到44.94亿欧元。其中口服抗凝剂拜瑞妥®(利伐沙班片)和新上市的癌症治疗药物诺倍戈®(达罗他胺)等其他产品也取得了明显增长。利伐沙班销售额增长12.6%(经汇率与资产组合调整),主要由于在中国和俄罗斯市场的销量大提升。
02
集采影响亚太地区业绩
畅销品种对于制药公司的影响可谓是非常之大。2020年成绩单中,拜耳销售额最高的是与强生联合开发的抗凝药——利伐沙班,拜耳负责美国以外的市场,取下45.15亿美元的销售额,同比增长9.4%;强生则负责美国本土市场,有23.45亿美元的进账。据两家企业的财报披露,利伐沙班在全球销售额高达75亿美元,是名副其实的抗凝重磅药。
而销售额排名第二的阿柏西普,拜耳负责其美国以外地区的商业化,获得的销售额为24.68亿欧元。根据拜耳与再生元两家财报披露,阿柏西普2020年全球销售额高达79.1亿美元。
值得注意的是,利伐沙班的化合物专利已于2020年到期,成为重点仿制的热门标的。在第五批国采现场,22进10的利伐沙班可以说是“一战成名”。其中,利伐沙班口服常释剂型10mg竞争最为激烈,共有20余家企业竞逐,按照中标规则最终由10家企业中标。可预见的是,集采之后,利伐沙班片的竞争格局也就此改变。
对于这些状况,拜耳在2020年的财报中也有预期。拜耳透露,阿柏西普、索拉非尼、利伐沙班专利已于2020年在中国到期。阿柏西普欧盟国家专利将于2025年到期。利伐沙班专利将于2023年在欧盟国家、2024年在美国、2025年在日本到期。
一旦产品专利的相继到期,大批仿制药企将加速进场。随着多款畅销品种专利悬崖的到来,更为激烈的药价厮杀战随即开始,药企不得不面临利润降低的议题。
该公司表示,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来自仿制药和生物类似药的价格压力以及包括中国国内带量采购政策在内的医疗体系改革是影响公司业绩的主要消极因素。在2020年的财报中,拜耳的制药业务2020 年收入为172.43亿欧元,中国区收入34.83亿欧元,占拜耳制药业务收入的20.2%。如何迎接中国市场的挑战,成为这些跨国药企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在多项政策加码下,加强创新是药企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对于2021年业绩展望,拜耳提出随着产品创新,特别是医疗保健数字化转型的推进,与2020年相比,预计所有地区的增长率都将上升。
03
药企创新转型
在专利到期和集采冲击的双重因素之下,各大跨国药企纷纷调整发展战略。
今年3月,礼来中国对部分产品进行架构调整,调整“欧唐静”销售及区域市场团队,深耕核心市场。同时撤销“欣百达”、“希爱力”、“复泰奥”混线销售团队。6月,礼来在中国出售Cialis(希爱力)的所有权给美纳里尼亚太公司。
早前,AZ将中枢神经核心产品思瑞康许可转让给绿叶制药;GSK将旗下治疗慢性乙肝的拉米夫定片的苏州GSK出售给复星医药,诺华将其苏州原料药厂出售给九洲药业……加速剥离成熟产品业务、优化团队成为当下一种主流方向。
为了拥抱中国市场,跨国药企与中国本土创新进行合作的案例渐成主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公开的已经至少有默克、礼来、赛诺菲、阿斯利康、诺和诺德、强生、勃林格殷格翰、罗氏等7家跨国药企宣布以“中国创新中心”或“创新开放平台”的方式积极探索与中国本土创新公司或项目的合作。
另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估计,2019年全球创新药市场规模约8877亿美元,占药物市场总规模的67%,预计2020-2024创新药市场增速为5%,是促进药物市场增长的主要因素。全球新药研发热度不断高涨,从2015年-2019年,全球临床试验项目数量从2015年的2137例增长到2019年的6939例,年均复合增速高达34%,为新药上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药是药企业绩增长的源动力,也是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基本保障。目前,国内创新药企也在不断发展,创新药上市公司如恒瑞医药、贝达药业、君实生物等,都在从研发收入、优化激励机制等多维度增强研发实力。
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截至2021年4月30日,A股及港股上市药企中,研发投入过亿的有155家(70家超过3亿元),其中17家药企超过10亿元,百济神州以83.5亿元领跑,恒瑞医药、复星医药、石药集团分别以49.9亿元、40.0亿元、28.9亿元紧随其后。9家药企研发投入同比增长100%。
其中,恒瑞医药的创新药销售规模增长是拉动恒瑞医药业绩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从研发投入上来看,恒瑞医药2017-2020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收入比重超15%,分别是15.33%、16.73%和17.99%,2020年恒瑞医药的研发投入达到了49.89亿元。
而君实生物截至2020年底,公司已有30项在研产品,包括28个创新药,覆盖五大治疗领域,包括恶性肿瘤、自身免疫系统疾病、慢性代谢类疾病等。2019年和2020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分别达到了122.06%和112.72%。
在创新药密集上市的同时,医保资金腾笼换鸟也进一步深化,医保目录调整突出临床刚需品种,尤其是高临床价值的优质创新药未来将持续受益。随着医保谈判和带量采购的深化,具备差异化的创新药企往往才具有更大的议价空间和自主定价权,从而更快地实现商业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