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外企和小外企在规模上会越来越相近,未来差异化、个性化、灵活的商业模式更能适合大环境。
来源:药斯拉/
作者:Joe
G司要拆分了,要把刚刚和辉瑞健康药物部合并没多久的部门拆分出来,成为一家独立上市的公司。 这两年拆分的公司太多了,辉瑞、默沙东,现在又是G司。 外企这几年为什么不在求大,反而不停拆分,外企频繁拆分背后的逻辑是怎样的?
01
小而美
以前的外企都追求大而全,比如辉瑞、诺华等一线外企。 在国内是横跨各个领域,几专多精。就是在某几个领域处于优势地位,其他领域也有产品参与竞争。 在中国医药高速发展的年代,这种模式给公司带来最大的价值。因为之前几乎每款药都能赚到钱。 所以公司越大,产品线越多,销售也多,那么公司赚的就多。 而且那时候医药市场处于膨胀状态,外企里面十个品有九个品都非常赚钱。 哪怕是一些小型外企,在各自领域也都属于龙头老大的地位。比如丹麦灵北和诺和诺德。 而且那时国产仿制药也不是很牛X,外企在市场上属于一枝独秀,价格高,销量还大,你说气人不...... 想想当年立普妥恐怖的市场占有率,很多地区都在80%以上。做的特别不好的区域,也有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 但现在大环境变了,国家政策导致很多产品不赚钱。 没被带量采购的产品,由于国内药企的崛起,也做的非常艰难。 所以很多药企先选择内部合并,然后再拆分独立上市。 不再追求大而全的商业模式,反而像小而美,专注聚焦的商业模式转变。 因为这样商业模式更加灵活,资源配置效率更高。
02
出圈
越来越多的外企不固守在自己原来的领域,比如az代理好多产品,诺和诺德也开始涉足除内分泌领域之外的新领域,艾伯维在国内开始涉足肿瘤领域。 这个世界不变的只有变化。所有的战略和商业模式以及发展规划,都是根据当时时代的发展背景以及社会发展趋势制定的。 所以当大的环境发生改变时,公司的发展策略也会发生改变。 未来大的公司,因为品种众多,受政策影响也比较大,可能会该合并的合并,该拆分的拆分,有的品种不赚钱,甚至可能会放弃。 而那些只在某一领域深耕细作的中小企业,由于产品结构单一,一旦受政策影响,可能就会是毁灭性的。 所以这样的企业往往可能会扩大自己的产品种类,跨领域发展。提升产品的多样性,丰富产品结构,增加企业的稳定性。
所以未来我们可能会看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现象,大公司在缩小,小公司在扩大。 直到达到企业认为的安全范围内,总体上达到一个平衡,这种趋势才可能会减缓。 而最有趣的是,一些企业达到这个平衡过程中,会比较疯狂的寻找产品去代理,旨在短时间内弥补自己产品种类缺乏的劣势,就会看到一些外企变大包。 最后大外企和小外企在规模上会越来越相近,未来差异化、个性化、灵活的商业模式更能适合大环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