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药物,目前在全世界中有数以亿计的糖尿病患者服用。
虽然不少“糖友”对二甲双胍已经很熟悉了,但近年来二甲双胍屡屡令人惊艳——它的好处实在太多,用药者不禁把它奉为“神药”。近日,二甲双胍与其它药物的搭配使用中,又发现了新的奇效。
但它其实还谜团重重,不仅有好处,也有风险。
老药新用重大发现
来自韩国研究团队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对超过73万人数据的分析发现,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和二甲双胍,都与肺癌风险显著负相关,同时服药者风险更低。这项研究最新发表在知名医学期刊《胸部肿瘤学杂志》(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JTO)。这项研究来自韩国研究团队,数据来自韩国全国健康保险服务(KNHIS)数据库,覆盖了韩国全国5000万人口的医疗信息,研究共纳入了2002年-2003年接受韩国全国健康检查的732199名受试者,并在2004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对他们进行随访。
据了解,在研究开始时,分别有66024人(9.0%)和37031人(5.1%)曾服用过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46205人(6.3%)患有2型糖尿病,其中25791人(55.8%)曾经服用过二甲双胍。有23163人(3.4%)在同时服用三种药物。
经统计发现,服用二甲双胍与肺癌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呈现出了显著负相关,而且存在剂量反应关系。相较于非糖尿病人群,二甲双胍服用者肺癌发病风险降低11%。在两年中累积服用二甲双胍≥547.5天的人群中,肺癌发病风险更是大幅降低56%,死亡风险显著降低24%。
此外,随着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肺癌死亡率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剂量依赖性降低。在两年中累积服用阿司匹林或他汀类药物≥547.5天的人群中,肺癌死亡风险分别显著降低13%和23%。
同时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和二甲双胍的人群中,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降低了17%。其中,两年内同时服用三种药物≥547.5天的人群,肺癌发病风险降低51%,肺癌死亡风险降低58%。
这项研究提示了阿司匹林、二甲双胍和他汀类药物均与肺癌风险降低独立相关,并且可能存在协同作用。老药新用,在抗癌策略中有着非常大的潜力和期待。
二甲双胍如何一步步称神?
正如青蒿素发现于青蒿之中一样,最早的“二甲双胍”也是被发现于一种草本植物之中——山羊豆(Galega officinalis)。 1927年,科学家们在研究中发现,给兔和狗注射较高剂量的山羊豆碱后,能使它们出现类似低血糖的症状。随后,研究人员进行了人体试验,验证了降血糖的结论。在这之后,一系列的胍类衍生物被不断地合成出来——双胍类化合物的降糖潜能比胍类更强,于是“双胍”诞生了。 发现二甲双胍作用的第一人是法国的糖尿病学家 Jean Sterne。他首次进行了二甲双胍的人体研究,并给它取名为“噬糖者(Glucophage),被译为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自1957年起正式应用于临床。而后经历了一些辗转,1994年美国FDA认可关于二甲双胍的大量实验安全证据后,才批准二甲双胍再度上市。
自此,二甲双胍一路开挂,二十多年来,不断被发现新惊喜、新作用。
此前,多国科学家已发现其在治疗癌症方面的功效。包括:联合用药或可治疗三阴乳腺癌;和禁食协同抑制肿瘤生长;可护胃、降低胃癌风险。
除了这些,据不完全统计,有关二甲双胍的新作用研究成果超过了20项。比如:抗衰老、抗炎、促进毛发生长、协助戒烟、心血管保护、逆转肺纤维化、减肥等等。
过于“物美价廉”,甚至引来怀疑和争议
近日,二甲双胍再度登上热搜,是因为8月的第三批国家集中采购。在第三批国家集采中,盐酸二甲双胍片每片低至1.5分钱;盐酸二甲双胍缓释片每片低至6.8分钱。
如此低廉的价格遭到不少用药者的质疑:低至几分钱的药品,其质量能得以有效保证吗?
也有业内人士有着同样的怀疑:中标品种把价格压得如此之地,难保不会出现质量问题。
实际上1分钱并不是购买药品的价格,而是每片/粒的价格,是药品用于申报竞价时的最小制剂统计单位,以方便比价。购买药品时的价格是一盒或一瓶,分为各种规格,总价是几元钱、几十元钱不等。
由于参与集采的药品要求是原研药或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这意味着国家药监部门已对这些药品进行了质量认证,即使价格降低,质量监管要求也不可能降低。
对此,业内对于监管力度有一定的质疑声音:现在各家企业的相关品种在竞标之前,均需通过国家药监局的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而部分公司的品种为原研药,不再需要药监局认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漏洞。
“拜神”还需理性
今年6月,美国FDA在其官网宣布,在一些二甲双胍缓释制剂中,发现可致癌的亚硝胺杂质N-亚硝基二甲胺(NDMA)含量超标,这意味着,食用二甲双胍药物有致癌风险。为此,FDA已建议5家制药公司自愿召回二甲双胍缓释剂。
而亚硝胺杂质并不是什么可怕的未知物质,它是在水和食物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尤其是腌制的食物和烧烤的肉类中更常见。可以说,亚硝胺杂质并不是二甲双胍药物合成的专属品,而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物质。
亚硝胺杂质的“近亲”你肯定熟悉到不行——可能你家的剩菜里现在就有。亚硝胺的前身是硝酸盐或亚硝酸盐。 只不过,一般情形下,合成的亚硝胺在食物或水中的含量低于人体可承受的限度。美国FDA称:成人每天最大摄入亚硝胺不可0.096μg。所以长期摄入于高出人体可承受水平的亚硝胺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 至于此次被检测的二甲双胍中的超标的亚硝胺杂质是怎么来的,目前还没有相关结论。有专业人士推测:有可能是源于二甲双胍原料药和在制剂处方工艺中,基因毒性杂质的形成与原料药合成的步骤、溶剂、制备方法等多个方面。 即便有过如此“黑历史”,依然挡不住二甲双胍继续在糖尿病治疗上发光发热。
需要指出的是,不少针对二甲双胍的试验还仅处于动物试验阶段,还不触及临床,更不用提有大规模临床试验数据来验证其可靠性。
不排除有研究人员借二甲双胍之名,行科研论文之实。 当然,纵使二甲双胍有“七十二变”,其最重要、最广为人知的作用还是降血糖,治疗糖尿病。
来源:健康界整理:暗子
本文部分内容及数据自:赛柏蓝、精准医学、科技日报、新浪财经、健康界看健日报
@健康界任平生、@健康界梁建《人类已经无法阻止二甲双胍称神了》
《1分钱的「神药」二甲双胍,便宜能有好货么》
《Cell》、《Science》、《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Clin Cancer Res, 2013, 19(19): 5372-5380.Cell Death Dis, 2014, 5: e1088.Proc NatlAcadSci USA,2015,112(6):1809-1814.
好想法、好创意、好线索,
请添加微信(ID:lubinxun2727)交流一经采用即奉酬劳 50-5000 元
小健说:
如果不想错过我们的推送,可以进入公众号,查看以往的文章列表;如果有一天没有收到我们的推送,那可能因为微信改变了推荐方式,不是我们没有更新哟;你可以在搜索框搜索“健康界”,进入公众号,阅读往期文章。
今天的文章对你有帮助吗?欢迎点个“赞”或者看完点个“收藏”
你的鼓励是我们坚持每天更新的动力!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