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染幽门螺旋杆菌也要测基因?
35岁的杨先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上班族,早起挤地铁,晚上赶末班车。近三年的呼气试验结果都表明他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但平日里似乎除了口腔异味、腹胀、便秘、反酸等“小毛病”,也并无大碍,杨先生便也没在意。
直到前不久胃溃疡发作。
胃病在人群中发病率高达80%,并且正以每年17.43%的速度增长。近年来,胃病的发病趋势日益年轻化,特别反复发作的胃病导致胃痛、胃胀、嗳气、返酸等症状“阴魂不散”。
和其他体检结果相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很难引起人们重视。
殊不知,幽门螺杆菌正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子,并且是胃癌与胃淋巴瘤的诱发因素之一。近20年的科学研究成果表明,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炎有>90%的联系,十二肠球溃疡是80%,胃溃疡是60%~70%;胃癌患者中,幽门螺旋杆菌检测率为80%。
显然,杨先生已错过了预防期,只能去看胃病专家了。得知杨先生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多年后,医生建议其消化溃疡治愈后,进行幽门螺旋杆菌根治治疗。“单纯抗溃疡治疗是不行的,这个菌不根除,还会引发其他胃病,溃疡也会反复发作,并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是胃部肿瘤的高危因素。”医生这样解释道。
百忙工作中,杨先生也不忘遵照医嘱按时按量吃药,没想到2个、3个疗程过去了,还是没有根治成功。
幽门螺旋杆菌就这么难治吗?杨先生带着疑问踏上了“幽门螺旋杆菌探索之路”。
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最新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幽门螺杆菌的全球感染率超过50%,我国平均感染率约59%,并逐年递增。但临床实践中,共识推荐的标准三联疗法根治率仅为70%左右。《H.pylori胃炎京都全球共识》强调,目前抗幽门螺杆菌治疗越来越困难, 其中影响因素甚多, 以幽门螺杆菌耐药率增加尤为突出, 而患者CYP2C19基因多态性对抗幽门螺杆菌的影响也逐渐凸显。
细菌耐药不是细菌基因突变导致的吗?怎么还扯上人的基因了?杨先生继续深扒下去。
幽门螺杆菌的标准根治方案首选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PI制剂),是一种抑酸药物。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PPI有5种,包括第1代的兰索拉唑、奥美拉唑、泮托拉唑以及第2代的埃索美拉唑和雷贝拉唑。
PPI制剂在根除幽门螺杆菌联合治疗方案中的主要作用是改变胃内pH值, 以使抗生素达到最大杀菌及抑菌作用。在联合方案中,PPI的抑酸强度及其作用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结果。
那么重点来了!常规根治方案中的第1代PPI制剂主要由CYP2C19基因代谢,其血浆水平和酸抑制作用依赖于CYP2C19基因型。根据其基因多态性,可将人群分为慢代谢型、中间代谢型、快代谢型、超快代谢型四种表型。
以奥美拉唑为例
1· 慢代谢型(PM):使用常规剂量奥美拉唑时,血浆中奥美拉唑的浓度增加,可适当降低使用剂量
2· 中间代谢型(IM):使用常规剂量奥美拉唑时,血浆中奥美拉唑的浓度正常,使用常规推荐剂量即可
3· 超快代谢型(UM)和快代谢型(EM):使用常规剂量奥美拉唑时,血浆中奥美拉唑的浓度减少,可适当增加使用剂量
看到这,杨先生明白了自己为啥3个疗程了还不能根治,很可能是基因在作祟!于是杨先生联系了专业的基因检测公司为自己做了相关检测。果然,基因检测结果显示杨先生属于快代谢型(UM)。也就是说,用标准剂量时,血浆中药物浓度根本达不到治疗所需的浓度,疗效当然差了!
杨先生拿着检测报告来找医生,和医生做了一番讨论后,决定根据检测报告,结合杨先生自身情况,重新拟定用药方案,增加药物用量。
新方案治疗2周后(一疗程),杨先生就和幽门螺旋杆菌说“拜拜”了。
事实上,除了已经发现基于CYP2C19基因型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定制疗法是有效的,其他与PPI相关的治疗方案也应考虑个性化CYP2C19的药物遗传学。
CYP2C19基因多态性在人群分布中存在地域及种族差异,白种人群中PM的发生率为3%~5%,东方人中PM的发生率高达13%~23%(我国约1.7-3亿人),我国人群主要是慢代谢型(PM)和快代谢型(EM),进行基因检测调整用药方案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合个体化医疗诊治逻辑,检测CYP2C19基因型指导相关药物选取,尤其是各类消化道用药,将有利于提高治愈率,减少再次治疗及降低耐药率的发生。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