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药企,解散销售团队
▍来源:赛柏蓝/医药代表
▍作者:阿妮娅
▍新药研发失利,解散销售团队
近日,据公众号医药代表消息,一家初创药企研发的主要产品是某替尼类肿瘤靶向药,因为后期的临床数据不尽人意,投资方不愿意继续投资,企业只能原地解散销售团队。
该产品2014年9月就获得了国家CFDA和美国FDA临床批件,2015年相继在中美启动I期临床研究,成为在中国临床研究并同步开展美国临床研究的自主创新药物。
医药代表消息显示,因为该在研新药这次没获批,所以销售团队要解散,给出的解散补偿方案是:
10月、11月的奖金不发了
补偿一个月薪酬+一个月的基本工资
按照《劳动法》规定,因为没有提前一个月通知就解除劳动合同,公司需要给员工双倍赔偿,也就是2N+1。如今医药代表不但拿不到该有的赔偿,两个月的奖金也遥遥无期,公司的说法是:无力支付。
在政策的影响下,整个行业正在逐渐发上转变:一方面,在一系列新政策的压力下,原研药和仿制药的竞争已经达到临界点;另一方面,随着监管改革力度的提升和市场准入的不断扩大,创新药和专利产品将拥有更广阔的前景。
整个行业的转变效应也随之而来传导到个体身上,业内有观点显示,医药代表在未来的职业规划中,可以从普药转向创新药。
对一家企业来说,首个创新产品上市时,推广能力是其销售规模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推广效应越强,越容易带来规模效应,更广泛地和医院、医生建立起联系。因此,创新药是未来医药代表择业的首要选择。
据了解,这家药企组建的销售团队水平不错,很多医药代表都是直接从竞品过来的,就是看中了这个国产创新药的未来前景。
▍新药的风险
但如今,人们沐浴在创新药的光环下,往往忽略了其背后巨大的风险。
TuftsUniversity在2014年公布的一组数据,分析了来自10个药厂的106个研发项目,药厂的销售和研发投入规模总和占全球前50制药企业销售和研发投入的35%。
这组数据显示,每个新药进入市场的平均成本大约26亿美元,其中包括14亿美元的直接研发投资和12亿美元的直接研发投资的时间成本资本化,不包括每个药物平均3.12亿美元的上市后支出(主要是4期临床等)。
高投入的同时是高风险,业内有观点表示,创新药是投入平均10-15亿美元,平均经过10-15年,才能有1个获批上市的创新药。
此外,获批加快和重复研发导致部分领域竞争激烈。
以重磅单抗的生物类似药为例,此前由于部分单抗品种在海外的放量速度较快且销售金额快速上涨,吸引了很多国内药企的目光,且开发生物类似药更符合由仿制到创新的思路,导致国内企业在贝伐珠单抗、阿达木单抗、利妥昔单抗的重磅生物类似药研发竞争异常激烈。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进度不快的企业,将会面临艰难的抉择:产品的销售市场更有可能被第一梯队的企业瓜分,继续推进将带来研发费用的骤增;而停止研发则面临着一定的沉没成本。
此外,创新药的激烈竞争和医保的双重叠加效应,也会使企业新药的品种定价低于预期。由于创新药上市之初的高定价会制约患者渗透率,纳入医保后,面对单一购买方,企业会在价格上做出较大的让步。
因此,新药在研发过程中有较高的失败率,需要结合药物当前研发进展对其是否能够成功商业化的概率做出判断,这对企业的研发立项能力做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每一个新药的直接相关者——医药代表,也要冷静下来,看到创新药背后的风险,做好未来的职业规划。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