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医院削减床位有利于恢复卫生健康生态
目前卫生健康行业有两大矛盾,在医疗服务方面,卫生健康体系不平衡,一方面以正在庆祝成立九十周年的全世界最大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代表的三甲大型医院,患者满满,压力巨大,还不断扩张规模;另一方面北京市卫计委2015年发布的《北京市卫生与人群健康状况报告》中却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编制床位使用率仅为20.7%。
在健康服务方面,职能转换效果不明显,国家不断的提倡从以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但是大量的医疗经费、医保费用仍然花在大病治疗尤其是重症疾病的治疗上,整个卫生健康体系仍然是以医疗为核心。
可喜的是,在国家加强分级诊疗、医联体、医共体建设,发展互联网医院、互联网医疗的同时,我们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打响了国内公立医院转型发展“第一枪”——宣布全院削减1000张床位,实现全院零加床。
作为年门急诊量达到280多万人次、床位数量超过5500张、年出院患者21万人次以上、“中国顶级医院百强”位居第65位、地市级医院百强名列第2位的淮海经济区医疗龙头,徐医附院矢志推动公立医院改革实现新突破、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现代化区域医学中心的特大型医院。
1.大型医院削减床位有利于自身转型升级
很多大型三甲医院,应该是医教研中心,是以打造区域医学中心为目标,应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把更多的主要精力放在急危重症救治上,有利于打造成为省级甚至大区域的医疗中心。相信越早转型的医院,越会在打造国家级医疗中心的过程中占据有利位置。
2.大型医院控制床位是政策要求
《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对公立医院包括三甲医院的床位数有明确规定:县办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5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000张;地市办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8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200张;省办及以上综合性医院床位数一般以1000张左右为宜,原则上不超过1500张。其中,2015年徐州市卫计委规定医院不得在走廊加床收纳病人。其实,国内很多医院也在控制加床,只是在数量和决心上,与徐医附院差距巨大。
北京市对于单体医院控制非常严格市属医院几乎没有超过1500张床位。
3.大型医院削减床位是国际趋势
英国的NHS系统在争议中削减床位,他们提出NHS可以花费更多的经费给患者,而不是用来维护陈旧和昂贵的医疗建筑。以威尔士王国公立医院为例,过去十年他们减少了1840张床位,为总数的12%。德国医院的统计数据显示,病人和工作人员增多,床位减少。
4.大型医院削减床位有利于恢复卫生健康系统的生态
在地市级,一般是这样的情况,一家或两家大型的三甲医院,一般单家三甲综合医院的床位在3000张以上,收入占到整个地级市医疗费用(收入)的一半以上,甚至更高的比例。在这一两家三甲医院周围,二级和一级医疗机构萎缩,无法满足基层群众的就医需求,或者说无法满足群众的基层就医需求,所以出现了很多感冒去三甲医院就诊的报道,这不是患者太相信三甲医院,而是他们不相信基层医院。
这类医院在医院百强榜中可以看到他们的名字,他们越强,下面的医院发展难,老百姓就医难。
图片来自艾力彼观察
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一颗大树+众多小草”,在这种生态下,大树和小草组成的系统无法抵御沙尘的袭击,整个生态系统存在很大的脆弱性。
只有一些个别地区由于没有大树的形成,反而造就了众多小树的成长,形成了“一片小森林”,这种小树林就可以抵御一定沙尘的袭击。比如山东的菏泽地区,由于没有公立市人民医院的壮大,反而促成了曹县、成武等一批县级三级医院,方便了群众就医,节约了医保资金。这只能说是意外收获,不具备可复制性。但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在中国医院大会上,北京卫计委主任雷海潮表示,发展床位的概念很落后,国际社会没人以千人口床位数引以为豪,当作卫生事业发展的参数。包括大医院的诊疗数量都需要辩证去看。国家举办卫生事业,不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每人一张床躺在医院。
大型医院削减床位,患者看病怎么办?
一是北上广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基层医院,更多的大牌专家或者专家团队到基层坐诊手术,甚至合作建设医疗机构。优质服务到百姓身边。
二是基层医院主动建设承接平台,做好基础性建设工作和服务支持,使大型医院专家放心到基层医院开辟执业平台。随着基层医院的壮大成长,各个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成长为小树,本地区的卫生系统就会成为小树林、小森林,整个卫生健康系统的健康生态就会建立起来,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就会更加完善!
(作者的一篇文字可借鉴:关于基层医院定位“平台型医院”的思考)
三是提升基层医院总体服务能力,使患者能够放心的到基层医院就诊,放心 转到基层医院康复。
四是分级诊疗体系建设,通过医保支付等方法,促进患者在基层就诊。
五是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和家庭医生签约,把健康保障工作前移,提高健康水平。
六是社会资本办医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出的就医空间,提供多样性的服务形式。
总之,随着分级诊疗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推进,优质医疗服务下沉到基层趋势已经显现,尤其是北京、上海、广州及省会等的大型医院,趋势非常明显。被动或者主动之下,大型医院的减少门诊输液、暂停普通门诊、削减床位等,都是在被动或主动适应改革。
文 | 田光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