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报告:2016年医改工作取得六大进展
搜狐健康 文/吴施楠
医改是世界性难题,其复杂性不言而喻。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深化医改关键之年。随着第一次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召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印发等,人民健康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地位,医改正在向纵深推进。
在如此重要的时间节点上,2016年医改工作取得了哪些进展?今后又将面临哪些困难?在4月25日举行的研讨会上,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编写的《中国医改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给出了答案。
2016年医改工作有六方面新进展
该《报告》分为“总体进展”、“2016年医改新进展”、“地方改革探索”和“挑战与展望”四个部分,着重用宏观数据概括并以案例形式展示了2016年医改取得的新进展。
一、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改善。
2016年,婴儿死亡率下降至7.5‰,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19.9/10万。
二、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
综合医改试点省由4个扩大至11个,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由100个增加至200个,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推开,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三、分级诊疗试点成效初显。
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和266个地级市启动试点,探索医联体、医共体等多种分级诊疗模式,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22%以上,重点人群达38%以上。
四、基本医保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城乡居民基本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420元,大病保险新增财政补助10元,政策范围内门诊和住院费用报销比例稳定在50%和75%左右,人民群众的就医负担有所缓解。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稳步推进,加快推进跨省异地就医结算试点。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病例数达1010个,基本覆盖了常见病和多发病。
五、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深入推进。
大力推进仿制药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加快药品审评审批,推进公立医院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在公立医疗机构药品采购中推行“两票制”。推进国家药品价格谈判,谈判药品价格平均降幅在50%以上,并已在29个省份挂网采购。强化短缺药品预警和供应保障,新增9个紧缺低价药品定点生产品种,保障儿童药品供应。
六、社会办医环境进一步优化。
将营利性医疗机构设置审批改为后置审批,民营医院占比达55.3%,非公立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超过22%。探索区域注册,推动医生有序流动。
此外,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池慧研究员在研讨会上对发展报告进行了详细解读,指出2016年中国医改工作具有四大特点。
首先,党中央、国务院空前重视医改,强有力的医改推进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其次,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三是更加注重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医改正在向提质增效迈进;最后是更加注重改革经验的推广,地方试点开花结果。
新旧问题叠加,仍需在五方面发力
池慧告诉记者,虽然2016年的医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影响医改进程的新老问题产生了叠加,群众医疗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对供给侧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
其中我国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仍比较突出。三医联动改革的推进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医药卫生法律体系亟须健全,监管法制化和规范化亟须加强,综合监管的手段和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对此,《报告》对下一步深化医改提出了如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强化对医改的组织领导。建立地方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的组织管理体制,强化医改问责和追责机制,推进医改向纵深发展。
二是把推进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围绕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等供给侧的核心制度,增加服务供给,打造质量更好、成本可控的医疗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和日益多元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将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放在卫生事业的优先发展位置,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评价机制,改善从业环境和薪酬待遇,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医务人员改革主力军作用。
三是完善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机制。建立与大健康的理念相适应的医保管理体制;系统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合理控制医药费用增长;协同推进医保制度建设与医疗服务供给侧改革,进一步发挥医保在医改中的基础性作用。
四是健全医药卫生法律体系,提升卫生治理能力。建立健全医药卫生法律体系,将医改纳入法制化改革进程,改进医药卫生领域行政审批制度。加快卫生综合监管法制化进程。加强现代卫生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卫生治理能力。
五是协同推进医学教育和科技创新,发挥对医改的支撑作用。优化医学专业设置,加强全科医学、儿科医学和康复医学等专业人才培养,满足老龄化、疾病谱变化引发的卫生人力资源需求。加快医学科技成果转化,使医学科技进步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众,助推医改向纵深迈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精彩评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