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小元教授:乙肝患者将进入全治疗时代

2022
03/05

+
分享
评论
刘可 黄美清 / 健康界
A-
A+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向健康界介绍了我国乙肝患者的现状以及乙肝治疗的临床成就

徐小元病毒肝G(标清)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后会导致组织和器官不同程度的损伤,包括肝脏、肾脏、骨髓和内分泌系统等,因而慢乙肝的临床诊疗仍面临诸多挑战。近日,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徐小元教授,在接受健康界专访时表示,乙肝患者即将进入全治疗时代。

健康界:2002年,我国开始实施乙肝疫苗的免费接种。二十年过去了,您能否谈谈目前我国乙肝患者的现状?现阶段乙肝患者的诊疗还存在哪些需要改善的地方?

徐小元教授:近20年来,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国在乙肝防治中的主要成就为乙肝疫苗接种。通过乙肝疫苗接种,我国的乙肝发病率明显降低。5岁以下儿童乙肝的感染率不足0.3%,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就。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乙肝防治的不足之处。未来我国不仅要对普通人群进行乙肝筛查,还要对孕妇及其家庭成员、肿瘤患者、使用免疫治疗的患者、使用放化疗的患者等人群,都要进行乙肝筛查。对一些特定的人群,如艾滋病患者、同性恋患者、静脉药瘾者等,更应进行重点筛查。

健康界:目前临床上一般都会采取哪些方法来治疗慢乙肝?据您了解,目前有哪些新的治疗方案有望在临床上推广?选择药物联合治疗方案时都要考虑哪些因素?

徐小元教授:目前治疗乙肝的重点是抗病毒,主要使用两类药物,一类是核苷类药物,另一类是干扰素。核苷类药物目前常用有三种:替诺福韦、丙酚替诺福韦和恩替卡韦;而干扰素主要指长效干扰素。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希望将乙肝达到临床治愈。

如何才能达到乙肝患者的临床治愈?目前可以使用联合治疗方案,即核苷类药物联合长效干扰素,在这方面我国这几年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例如,珠峰项目就是干扰素联合核苷类药物治疗乙肝的典型案例,患者可达到临床治愈的比例非常高。

此外,一些可以消除表面抗原的新药物研究,这几年也取得了很大进展,比如小分子RNA药物等,预计在未来3~5年内可应用到临床上。

在进行联合治疗时,一些特定人群可以达到临床治愈,例如表面抗原滴度较低的患者、HBV-DNA已经被长期抑制而检测不到的患者、以及转氨酶反复波动的患者。

我国对乙肝的治疗也在积极进行探索,希望对e抗原较低、病毒载量较低以及表面抗原较低的特殊患者,采取干扰素和核苷类药物的联合治疗,争取达到更高的临床治愈比例。

健康界:2018年,丙酚替诺福韦在国内获批。四年过去了,随着专利到期,国产仿制药也相继上市。那么,新一代抗病毒药物的普及,对临床医生和乙肝患者有何重要意义?原有治疗药物的患者该如何选择?

徐小元教授:国产仿制药物在抗乙肝病毒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例如润众®、晴众®就是较典型的案例。目前,丙酚替诺福韦在临床治疗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对一些耐药的患者,例如前期都在用拉米夫定,后又换成恩替卡韦,而患者频繁换药导致产生耐药的几率会更高。对这部分患者,可以换用丙酚替诺福韦或替诺福韦,也可以进行联合应用。

针对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初治患者,我国目前也有了相关的诊疗规范。对初治患者,可选用丙酚替诺福韦或替诺福韦,也可选择恩替卡韦,这三个药物都是抗病毒效果较强、耐药率较低,适合乙肝初治患者。

最近几年,我们也非常重视低病毒载量对乙肝患者疾病进展的影响,低病毒载量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生几率增高。所以对于低病毒载量的患者,建议使用丙酚替诺福韦或替诺福韦。在进行乙肝抗病毒治疗时,应重视一个问题,即在抗病毒治疗中使用的ETV、TDF、TAF 这些药物,只要疗效好,则不建议随意换药,而应该规范进行治疗。一旦出现耐药后,可加用TAF或者换用TAF。

整体来说,上述核苷类药物的安全性都较好。若部分患者在使用TDF时出现了对肾脏或骨骼的影响,则建议换用TAF。

健康界:乙肝病毒感染是我国肝细胞癌的主要病因,为了防止乙肝病情进展导致肝癌,我国在筛查和监测上做了哪些工作?接下来应该如何管理这些患者?

徐小元教授:乙肝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我国大部分肝癌患者均由乙肝引起。近年来,我国对肝癌的研究进展迅速,主要表现在筛查和治疗两个方面。

在早筛查中,乙肝患者分为肝癌的低危人群、中危人群、高危人群、极高危人群。乙肝病毒携带者为肝癌的低危人群;需要治疗的乙肝患者属于中危人群;患有肝硬化的患者为高危人群;而在肝脏里发现结节包括低异质性结节、高异质性结节都属于极高危人群。

对于普通低危人群,建议患者1年进行1次B超和甲胎蛋白筛查;对中危人群建议其6个月进行1次 B超和甲胎蛋白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即肝硬化人群),建议其3个月进行1次B超和甲胎蛋白筛查;此外还要进行加强筛查。

加强筛查项目包括影像检测方面的CT、核磁,血清筛查方面的甲胎蛋白、甲胎蛋白L3、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等,以及一些特殊的检查方法,例如液体活检、钆塞酸二钠增强核磁,有条件的患者可以进行这几项加强检查。

如果患者属于极高危人群,建议其1~2个月进行一次常规筛查,6个月进行一次特殊的检查,包括液体活检和钆塞酸二钠增强核磁,建议至少1年检查一次。

健康界:过往的抗病毒指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由此衍生出来的一些问题尚未在临床上达成共识。在您看来,接下来的临床诊疗应该基于什么样的标准进行,才能够解决问题,达成共识?

徐小元教授:抗病毒指征的标准在临床治疗中是非常重要的问题。通过业界的共同努力,在乙肝抗病毒扩大适应证方面,大家达成了共识意见。《中华肝脏病杂志》刊登了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起草的《扩大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专家意见》,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对于乙肝HBV-DNA阳性的患者,抗病毒指征谷丙转氨酶(ALT)的阈值降低,达到男性ALT30U/L、女性ALT19U/L,连续三次,每间隔3个月查一次,这些人群都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第二,若患者HBV-DNA是阳性,无论其ALT是否正常,属于下列几种人群的,也应进行抗病毒治疗:家中有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的人群;乙肝患者年龄超过30岁;通过活检发现患者有炎症改变的人群,炎症等级大于2的人群,均要进行抗病毒治疗。

第三,对于通过HBV-DNA和ALT无法确定属于免疫耐受期还是免疫清除期的乙肝患者,也要对其进行抗病毒治疗。

专家简介

徐小元

北京大学医学部传染病学系主任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纤维化学组组长、肝病相关感染协作组组长 

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分会艾滋病学组副组长 

北京市肝病学分会副主委 

中华肝脏病杂志、实用肝脏病杂志等杂志副主编、共同主编等 

曾任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临床专家工作组副组长、卫生部艾滋病临床专家工作组成员、卫生部SARS、人禽流感临床专家工作组成员等 

主持或起草《肝硬化诊疗指南》 《肝硬化肝性脑病诊疗指南》《肝硬化腹水及相关并发症的诊疗指南》 《肝硬化门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防治指南》等;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或副主编专著、教材等15套;负责各级课题共20余项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病毒肝,徐小元,HBV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