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报告丨百亿吸入制剂市场外资为王,本土“反攻”成败看这几家企业
吸入制剂的国产替代谁主沉浮?
近年来,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阻肺、鼻炎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常见慢病。有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死亡率已达533/10万人,慢性病死亡占比高达86.6%,其中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68/10万人,占比12.8%,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三大慢病死因,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和肿瘤。而在众多用于治疗呼吸类慢病的药物中,吸入制剂是当前公认的标准药物。
12月10日晚,健康元发布公告称,近日,公司收到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核准签发的《药品注册证书》,该药品通用名称为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公告显示,布地奈德是健康元自研产品,公司取得药物注册证书后即可进行生产和销售。
当前,随着越来越多的国产吸入剂获批上市,吸入制剂的国产替代化进程也在如火如荼的展开,健康界试梳理目前国内吸入制剂领域发展现状和市场格局。
吸入制剂市场 外资为王
国内哮喘患者群体庞大,疾病负担重。2019年,我国20岁及以上人群哮喘患病率为4.2%,其中男性患病率4.6%,女性患病率3.7%,患者总人数4570万(男性2570万,女性2000万)。
2018年仅有28.8%的哮喘患者得到诊断,全国哮喘患者完全控制率仅为15.6%。已成为我国第二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为全球最高,高达36.7/10万。
目前哮喘用药为吸入性糖皮质激素为基础,根据疾病等级,单用或联用不同支气管扩张剂,其中速效β2受体激动剂作为哮喘患者的必备用药,可迅速缓解哮喘的急性发作;重症患者可适当配合使用吸入型糖皮质激素及长效β2受体激动剂;对病情最严重的第五级患者来说,可以口服低剂量糖皮质激素(GC)或抗IgE单抗。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而吸入制剂是一种通过肺部给药的特殊剂型,通过局部给药的方式可以快速、直接地进入肺部发挥药效,降低了给药剂量,提高了药物疗效。欧美上市的治疗哮喘和慢阻肺的药物给药方式包括静脉注射、吸入、口服等,其中绝大多数药物为吸入制剂。
与静脉注射相比,吸入制剂机械损伤少、操作方便、患者依从性更好;与口服制剂相比,吸入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更高,可直接作用于肺部。综合考量起效时间和疗效,吸入制剂一直是欧美市场呼吸道疾病的主流治疗药物,并且哮喘和COPD领域临床需求极大。反观国内,近年来,国内呼吸用药主要以进口为主,吸入制剂有较大进口替代空间,平安证券研报指出,我国哮喘和COPD用药市场约170亿元。其中外企占比78%,吸入剂型占比67%。
从全球市场来看,仍活跃着许多十亿美金以上的大单品,重磅品种大多是由三巨头葛兰素史克(GSK)、阿斯利康(AstraZeneca)和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贡献。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行业壁垒高 市场玩家较少
吸入制剂仿制壁垒极高,在研发、审批、生产方面均有制约。具体表现在:
1.研发,药械结合确保药物递送的均一、稳定、准确。吸入制剂的研发壁垒主要集中在处方设计、药物粒度和装置设计三个方面,须确保药物递送过程中的均一稳定和持续准确。
2.审批,国内吸入药物BE有望接轨国际。吸入制剂通常需要药械联合申报,因此申报材料需要综合考量药品的工艺制备专利、吸入装置专利有效期、主药专利的有效期和吸入制剂的BE试验。吸入制剂的专利布局通常极为全面和完善,这也是此前在吸入制剂仿制品种极少上市的原因。
3.生产,产业化投入高,总体产能不足。吸入制剂产业化投入高、总体产能不足。药液在生产过程中药物活性成分不能高温灭菌,无菌生产的设备造价较高,如果想产业化生产,车间投入可能上亿元。此外,国内企业部分核心生产设备如干粉剂粉末定量分装设备仍依赖进口,制约了产能扩张。而这也成为国内市场在该领域仿制药玩家较少的原因。
外资巨头垄断多年 国内企业开始“反攻”
从全球各地区看,美国是使用吸入药物治疗最多的国家,其使用吸入药物占全球用药比例达到56%。其他国家和地区中,2013-2019年中国复合增长率高达20%,预计2019年的销售规模有望达到22亿美元,正处于蓬勃发展的快车道,中国的吸入制剂药物市场也在快速崛起。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目前国内样本医院吸入制剂品牌以进口为主,以阿斯利康、勃林格殷格翰、葛兰素史克等呼吸巨头垄断了国内吸入制剂药物市场。
2019年上半年上述三家企业占国内样本医院吸入制剂市场份额占比达到69.7%,国产品牌合计占比不足15%,其中恒瑞医药占比10.9%(以吸入麻醉为主),正大天晴占比达2.5%。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