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列国志 | 模型里的英国病人(下)

2020
06/22

+
分享
评论
岳照宇 / 健康界
A-
A+
“苦尽”的英国人能否“甘来”?

3月19日夜,位于伦敦市区西北方向哈罗区的一家医院拉响“警报”,宣布没有能力再接收新冠肺炎的重症患者,这是英国NHS第一个ICU“爆仓”的记录。

英国政府下决心实施的社交隔离政策(详见战疫列国志 | 模型里的英国病人(上)),能否保证ICU始终“床等人”? 是什么葬送了拉低死亡率的努力?

熬过疫情拐点的一个多月里,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和助手们经历的,不仅是岗位的考验,还有个人的磨难。

努力增加一切

无论社交隔离措施是否强硬,都是为了争取时间扩床、加人。

NHS是英国的国家骄傲之一,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这个“人人享有免费医疗”的系统作为独立单元,展示给全球观众。

在提升就医公平性和医疗信息化效率层面,NHS显示了其优越性的一面,但是医疗费用增速快、运行效率低下、医生结构不合理以及技术、设备创新不足等问题同样日益突出。

英国政府必须依赖NHS。而NHS的接诊能力,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府的政策,进而影响到疫情的走势。

已经被日常占掉80%的4000张ICU病床,全国5000台呼吸机,这样的家底儿可能连一个月都熬不过去。

双管齐下。

拼拼凑凑外加买买买,到3月底,呼吸机提升到了8000台的规模。政府发动制造业的“明星”们转造呼吸机和供氧设备:空客、劳斯莱斯、戴森、迈凯伦……

4月3日,在伦敦ExCel会展中心用9天时间改造完成的南丁格尔医院开始接收病人,这家医院拥有4000个床位。当天,英国全国的ICU空床已达了2000张。

循着中国建立方舱医院的思路,到4月底,英国快速实现了8家南丁格尔医院的建成,这使得NHS的ICU空床数可以始终保证在2000张以上。

一度比床位更让政府上火的,是检测能力。

4月1日当天,英国检测9793例,确诊4324例,检出率44%,“测九千中四千”的表现让全世界侧目。

这样的尴尬完全是检测能力不足造成的,也无法起到流行病筛查的作用。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将检测不足比喻为“蒙着眼救火”。“如果不知道谁被感染了,就无法阻止这场大流行,要对每一个疑似病例进行检测!”而这个警告早在3月中旬就已发出。

从目标上来说,英国政府早早就意识到,要提升到德国的日监测量级。

但顶尖的实验室科研能力的背后,是检测潜力的缺乏。

卫生大臣马修·汉考克曾酸溜溜地说,德国有罗氏提供设备保障其不断提升检测能力,而英国虽然有葛兰素史克,但在诊断领域上的能力不足,政府只能牵头让巨头与专业的中小检测企业合作。

此外,在全球抢购检测耗材上,英国显然也不是一个称职的“买手”。

因此,他们能做的,就是动员社会的一切商业资源和研究机构,对接资源,提升效率,拼命搭建一个新的检测网络,以掰开“掐住脖子的那只手”。

4月24日,英国的日检测能力提升到每日5万,这保障了“应检尽检”终于可以推进,此前,检测只能优先给重症需要住院者和NHS、社会保障员工。

4月28日,检测提升到每日7.3万的能力,卫生大臣才终于表示,下一步逐步开放”愿检尽检“,包括养老院、居家的65岁老人、必须在岗工作的人等。

到4月的最后一天,汉考克终于稍稍松了一口气,月初立的flag没有倒:达成了日检10万的能力。当然,这其中相当一部分增长是以寄递检测家庭包的远程形式来实现的。

到本月初,英国已经可以实现日检超过20万份的水平,这也是约翰逊敢于逐步解封的重要前提之一。

防护用品也不够。

前几天,美国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公开承认,美国官方始终不推荐戴口罩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保障医务人员的使用量。

在英国,“洗手”被强调了无数遍。但直到5月11日官方才首次明确表态,在下一步逐步解封后,要求公众乘坐交通工具时需要有面部遮挡物。

为何政府对于戴口罩的建议如此“忸怩”?

“开始不鼓励戴口罩,应该和美国的原因类似,要优先留给NHS。”旅英的华人学者Carson Gao表示,自从实施社交隔离政策后,公共区域的人流密度下降,口罩也就没那么重要了,但一旦复工达到一定的密度,口罩肯定会成为标配,“有很多老年人出门已经开始戴了,包括华人戴口罩,现在也不会被歧视”。

全力扩充硬件之外,人力不足的问题有所显现。

同欧洲的“难兄难弟”差不多,防护不足导致大量医护感染,这些人被隔离,直接折损了医院的收治能力。

于是,政府必须从有限的检测资源中分出一部分给医护。

医生是不可能马上“培训”出来的,于是“一大一小”成为能从社会上筛出的最后一批医疗资源。

官方开启了招募计划,全英约有至少18000名退休医务人员主动报名返岗。同时,即将毕业(最后一年)的5000余名医学生、18000余名护理生,被充实到NHS的医疗一线。

为表达敬意,上至英国王室,下至普通民众,在3月26日晚8时,自发在阳台、窗口为医务人员鼓掌致谢。

在4月27日,官方公布,有83名NHS医务人员和16名社会保障部门员工在抗疫中去世,其中包括多名返岗的退休人士。同期意大利医务人员因感染新冠肺炎而去世的人数达到150人。

也是在这一天,英国卫生大臣呼吁确有紧急医疗需求的人,不要因害怕疫情而不去医院。他强调,NHS的医院一直是保持开放的,尽管因为线上诊疗等原因分流了一部分患者,但如果有类似于心血管病症状、疑似肿瘤等就医需求,患者都应该前往医院。

在本次英国疫情中,远程诊疗为复诊患者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以Carson Gao为例,依托NHS良好的信息网络,以电话接入的方式登记了复诊开药的需求,隔天就可以到指定的药店取药,“处方审核并没有因为疫情变得比以前更慢”。

养老院的“死循环”

3月31日前后,英国的日检测能力终于“爬”到了每日万例的水平。

这样的数据基数,如何判断疫情走势?

英国首席科学顾问帕特里克·瓦兰斯有他的逻辑——看重症人数。

轻症乃至无症状的实在是搞不清,但凡是重症的就一定会住院。

这一天,瓦兰斯指出,在隔离一周后,病情继续加速的脚步被“拖”住了,因为重症人数的增长没有出现加速。伦敦依然是“重灾区”。

他预测,随着隔离的效果日益显现,之后的两三周,这些数字都会开始下降。

截至当天,英国确诊病例的死亡率是7.11%。

但到了6月中下旬,这个数据维持在14%。

(截至6月19日,英国死亡的确诊病例为42461人,确诊病例的死亡率仍为14%)

超高的死亡率,一直是英国抗疫的最大“黑点”。

检测量不足当然是死亡率很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前期,专家甚至认为没有被检测的实际病例是确诊的20倍。

但无情推高这一数据的主力,是养老院。尤其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全英的ICU的空床位始终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但死亡率却居高不下。“见死不救”的指责愈发刺耳。

5月19日的数据显示,新冠肺炎已在养老院造成至少1.1万名老人死亡,占全国死亡病例的40%,发生在养老院的死亡病例也首次超过医院。

还记得吗?保护老人,本是英国政府抗疫策略中的“高频词”。

养老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英国媒体,他们和老人们,都没有进入政府的视野。防护用品不足,无法做到老人们个体隔离,让这里屡屡成为聚集性暴发的发生地。

再往前一个月,在英国两家较大的连锁养老机构,旗下400多家养老院,死亡超过500人。

而在对接医疗资源上,养老院也被逼上绝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英国防疫政策,ICU病床,检测能力,约翰逊确诊,新冠死亡率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健康界VIP专属优惠 加入
  • 健康界药学专业社群 加入
  • 医健企业伴飞计划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5秒后自动关闭

您已认证成功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忽略 去看看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