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2019CCO | 沈琳教授:中国抗癌药Ⅰ期研究的破与立

原创 2019-08-22 13:38 段佳强 / 健康界

抗癌药Ⅰ期研究的中国进展。

中国是肿瘤高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占亚洲的一半以上,亚洲肿瘤病例中三分之二来自中国。我国恶性肿瘤当前的发病率为278.07/10万,死亡率为167.89/10万。

肿瘤药物治疗目前在所有临床药物研究中发展最快,需求最大。但是目前肿瘤的药物研究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2019年8月16日-19日,中国肿瘤学大会在重庆召开。会议期间,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沈琳教授对中国抗癌药Ⅰ期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总结。

 

(沈琳教授)

一、Ⅰ期临床研究急速发展

在2017年国家政策改革前,我国的Ⅰ期临床研究每年的研究项目和数量与全球差距较大,相较于欧洲241例我国仅开展了180例Ⅰ期临床研究项目。鉴于这种情况我国进行了深度的政策改革,改革后随着研究中心数目增多,2018年中国大陆的I期临床研究已达到376例,各中心均衡发展。

从ASCO2018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未来的肿瘤药物临床研究趋势:

·乳腺癌的抗HER2、CDK4/6及免疫治疗是热门,对新靶点研究较少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及各种TKI研究是热门,新的靶向药物研究较少

·胃癌方面,仅有12项相应的研究,在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有独特研究,但化疗的研究极少。

(图片来源于沈琳教授讲课PPT)

二、中国Ⅰ期临床研究四大困境

1. 研究中心不均衡

我国的180项Ⅰ期临床研究分别在18个研究中心开展,其中59%仅由5个研究中心承担,其中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占15%,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占15%,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占11%,广东人民医院占9%,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占9%。

为了解决这一不均衡现象,2017年国家出台相关政策,简化流程,加强了相应的政策支持。

(1)取消既往临床试验机构认证系统

(2)发布新制度下首批药物临床试验批准文件

(3)培育创新友好型药物研发生态系统:严进宽出——宽进严出

(4)更加注重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和上市后的药品监管

自此,2018年Ⅰ期临床研究中心中增加了37%的新中心,2019年的数据还未统计,但是Ⅰ期临床研究联盟的成员增加了11家。

2. 各方沟通障碍

主要的沟通障碍存在于研究中心、CRO、申办方这三方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沟通的不彻底就导致了临床研究的进展艰难。基于此,2007年成立了中国胸部肿瘤研究协作组(CTONG),并开展了一系列高质量的肺癌II-III期临床研究并建立了肺癌的治疗标准。借鉴其经验,我们于2016年成立了Ⅰ期临床研究联盟,联盟峰会每6月举行一次,与国家药品评审中心的专家一同讨论当前Ⅰ期临床研究的问题与挑战,共同推动新药研发进展。这些举措取得了斐然的成绩,研发的新药数量较之前翻倍,且80%以上由中国生物制药公司申办。

3. 忽略国情特点

目前的I期临床试验多跟随国外步伐,而忽略我国的国情特点。中国广阔的地域和庞大的人口基数注定了中国的疾病有其自己的特色和分布,而忽略中国人群基础疾病及肿瘤谱为国内的临床研究埋下了隐患。

我国为乙肝大国,但29项抗PD-1/PD-L1抗体研究,仅1项允许纳入HBV阳性的患者。此外,在国内相对高发的肝癌、鼻咽癌、胃癌等,其实验数却占极低的比例。尽管自2018年来我国的特有疾病研究有所加强,但是国情指导下的肿瘤研究仍是一条漫漫长路。

4. 重复设计,缺乏创新

创新药物的定义是:只有在中国和其他任何国家都没有上市的药物才被认为是创新药物。然而国内的药物研究仍以仿制药研究为主导,2017年我国共有180项Ⅰ期临床研究,其中真正创新药物的首次人体试验却仅占9%。18种EGFR-TKI、12项PD-1单抗、8项PD-L1单抗在研仅有2项为新型分子实体。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颁布了《进口药品注册管理条例》,允许进口药物同步开展Ⅰ期临床试验,国外临床试验数据可直接用于支持注册。极大地降低了进口药物在国内注册、获批的门槛,并提高了“创新药物”的定义、鼓励真正意义的创新。

 

(图片来源于沈琳教授讲课PPT)

此项举措效果明显,次年新型药物明显增多。2018年公布的《全球免疫肿瘤学研发概况》显示国内有三家医疗机构试验数跻身前15名。

小结

尽管国内的抗癌药Ⅰ期临床研究起步较晚,但是起点较高。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抗癌药Ⅰ期临床研究将迈向新的台阶。

调整政策,改变观念,鼓励参与,研究中心不均衡现状已经开始改善;

专委会设立及中国肿瘤学Ⅰ期临床试验联盟的成立解决了三方的沟通障碍;

改变观念,研究中国高发瘤种,满足国人需求,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研究趋势;

吐故纳新,精准设计,鼓励原研,才能驱动药物的创新。

本文整理自2019中国肿瘤大会沈琳教授演讲。

专家简介

沈琳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消化肿瘤内科主任

北京市肿瘤防治研究所副所长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精准治疗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肿瘤分会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MDT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消化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结直肠癌肝转移治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女医师协会临床肿瘤学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胃肠道肿瘤临床试验协作组(CGOG)执行主席

人民卫生出版社《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主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抗癌药,沈琳,教授,研究中心,药物,肿瘤,临床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发表

相关推荐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