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互联网气息浓郁的浙大一院MDT路径
作为全国知名医院的院长,为何要想方设法把医疗和互联网相结合?这是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下称浙大一院)院长王伟林常被问及的问题。而他的回答往往是,这不仅与浙大一院前期的信息化研究投入颇有渊源,更因为“在浙江这片互联网大地上,不做互联网都很困难”。
“互联网时代来了,医疗行业能不改变吗?”王伟林的一句话,给健康界北斗学院标杆医院学习之旅的学员留下悬念。就在当天,浙大一院多位管理者揭开谜底,细致分享其颇具“互联网+”特色的多学科协作诊疗(下称MDT)模式。
浙大一院院长王伟林
两种组织模式 规范与灵活兼备
若想MDT实现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和专家库两者必不可少。
为此,浙大一院专门成立MDT中心,配备专职人员从制度和工作流程上保障MDT的顺利开展。“MDT专家库不是什么人都可以进入,不仅有临床医生,还有护理、检验、药剂等学科专家。”浙大一院副院长裘云庆介绍,MDT专家库的医生资质大部分是科室主任、副主任或正高职称,副高职称或科室主治医师经过申请批准也可以进入MDT专家库,总之“MDT专家需要资历和资质”。
浙大一院副院长裘云庆
在具体运营上,浙大一院采取优势学科和医务部主导的两种MDT诊疗团队。
前者以优势学科单病种诊治为主,“一般来讲,有个首席专家和MDT秘书,由MDT中心工作人员管理,采取定时间、定地点、定专家的MDT团队模式。”裘云庆进一步解释:“比如,郑树森院士领衔的肝胆胰疾病MDT诊疗团队,这种模式的优点就在于团队协作紧密,患者可以得到规范化、个体化的最优治疗方案,保证治疗的连续性。”
浙大一院药剂科主任卢晓阳
在浙大一院药剂科主任卢晓阳眼中,临床药师参与MDT诊疗团队收获颇丰。“癌痛规范化诊治方面,目前有4个临床药师参与肿瘤MDT团队,分别在肿瘤内科、肺部肿瘤、肝胆肿瘤和血液科。”通过多学科协作建立抗菌药物评价细则,并邀请“感染科、呼吸科、ICU、外科和检验科等科室的专家,对标准可行性进行评价与修改”。
浙大一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周水洪
对此同样深有体会的,还有浙大一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周水洪。由于国内还没有统一的下咽癌诊疗规范性指南,目前主要采取“手术+术后放疗”“放疗+根治性放疗或手术”两种治疗模式,因此,日常诊治更需要通过MDT,依据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相较于优势学科MDT诊疗团队,以医务部主导的MDT灵活性较大,协调上更突显人文性。“一般由主诊科室主任主持MDT团队工作,专家主要由医务部或申请科室提出邀请,表明希望哪些专家参加,并协定讨论时间与地点。”裘云庆认为,该模式的特点是根据不同科室、不同病情邀请不同的专家,更具备灵活性和针对性:“以重症心肌炎为例,在提交MDT申请之后,半小时内MDT团队就会在导管室现场为患者讨论治疗方案,这也是医院整体诊治水平的体现。”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