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危重病科:一个新学科的从无到强
2016年初,王兴鹏因为一句话而颇感欣慰。
当时,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出台的《上海市市级医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提到:改造市级医院急救ICU设施设备等硬件,推广急救ICU一体化综合救治模式,建设医院急危重症医学信息管理系统,全面提升三级医院应急处置和医疗救治能力。
他的欣慰之处在于,自己2005年埋下伏笔并坚持探索的“急诊ICU一体化综合救治模式”,得到了上海市级医院办医主体的认同和推广,日后将惠及万千患者。
熟悉国内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的人知道,绝大多数医院的急诊和ICU分设,彼此之间虽有协同,但属于两个相对独立的运行单元。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做法与众不同,他们将两者合并,组建“急诊危重病科”。现任主任为王瑞兰,更多时间在南部上班。
院内的一个小调整,其实是医院应急处置和综合救治服务迈出一大步。
(急诊危重病科救治现场)
当下
一天,一名重症哮喘患者在急救车上就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到达南部急诊后,值班医护一边继续给予持续心外按压,简易呼吸器加强氧供,同时开放静脉通路给药,以及行气管插管并呼吸机辅助通气。经过半小时抢救,患者恢复自主心率。随后,情况稳定的患者被迅速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那里的医生再给予个体化整套治疗方案。
该患者之所以得到急诊和ICU连贯治疗,根源在于该院设置了急诊危重病科。
语速很快并伴随爽朗笑声的王瑞兰告诉健康界,目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采取“急诊抢救—临观—ICU”连贯的绿色通道救治机制。同时,医院实行“急诊、抢救室、临观、急诊病房、监护室”一体化管理,隶属于急诊危重病科。
该科被定位于院内的“骨干学科”,分布于两个院区,总面积约8300平方米,设固定床位183张,ICU床位82张,医护人员320余名。
至于其日常医疗业务,过去几年一直在扩充。2006年,北部改造急诊科,同步调整学科方向,开始突出综合性急救和危重病两个重点。此后几年,医院相继把多个中心纳入院内急诊体系,如心脏急救中心、高危孕产妇急救中心和急性创伤急救中心等。时下该科已成为上海地区规模和业务量最大的急诊学科,功能定位于内、外科急救和重症监护。
据王瑞兰介绍,尽管急诊危重病科的业务包罗万象,但学科建设主要抓住两点:一是持续优化急诊流程,因为急诊处置的时间窗较短,每逢遇到危重病人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畅通的流程至关重要;二是不断提升急危重症的救治技能。换句话说,急诊危重病科的学科建设,核心要领在于“强化急诊流程管理”和“提升ICU技术”两者并重。
经过几年发展,曾经的“三无科室”(无科研、无论文和无教学),现已变成上海市急诊专科医师培训基地、上海交通大学临床教学示范区、上海交通大学急诊危重病学科博士点等。王瑞兰也开始培养博士。“如果教学跟不上,后备力量就会断代。”王瑞兰自称热爱教学,喜欢跟年轻人相处的轻松。
(急诊危重病科查房现场)
源起
很多人不知道,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急诊危重病科,始于王兴鹏的一个烦恼。
早在2005年,当时担任医疗副院长的他深刻体会到,作为分管医疗的副院长,想要晚上睡好觉,必须妥善处理急诊病人和危重病人。可是,那时的情况恰恰相反,他家里的座机每天晚上会响好几次。同期发生的一件事,更让他坚定了改变现状的决心。
当时急诊科的两名年轻女医生,突然向王兴鹏提交辞呈。考虑到该科的人力资源本就捉襟见肘,一旦再减少两名医生,必然影响运转。于是,王兴鹏带着挽留之意找她俩谈话。出乎意料的是,两位医生边聊边哭,跟曾经带教自己的老师王兴鹏坦言:急诊科医生每天忙忙碌碌,长期值夜班,生物钟变得紊乱的同时,还没有学习和晋升的空间。
“听到这些话,我深受刺激。”王兴鹏当场决定向时任院长建议,急诊科不能再这样管理,否则人都跑光了。令他欣慰的是,老院长支持他的想法,同意他把北部散落在各个专科的ICU集中管理,并与急诊科联合。至此,上海出现首个“急诊危重病科”雏形。
如此这般,可谓一箭双雕。对于患者而言,可以得到更及时有效的治疗,“急诊第一时间搞不定就转入ICU”。同等重要的是,此举还化解急诊医生的焦虑:他们被分为3组,在接诊区、急诊病房、监护病房轮转,既避免夜班无法睡觉的痛苦,还能拓展知识面。
2006年底,南部开诊,王兴鹏进一步推动急诊危重病科的实践。
其中一个举措是,禁止各个专科分别购置呼吸机、心脏监护仪等监护设备,需要时把病人转至监护病房。王兴鹏说服专科医生的理由饱含巧妙,“有专门的医生帮你管病人,晚上可以睡安稳觉,何乐而不为”。刚开始,各专科医生迫于无奈将患者交给危重病科,后来尝到甜头,渐渐流露出依赖性。王兴鹏借此势头赶紧招聘医护,增强急诊危重病科。
得益于王瑞兰领头的急诊危重病科与时俱进,最近几年王兴鹏的夜间电话频次剧降。
(上海“12.31踩踏事件”急救奔跑姐曾感动中国)
运行
据健康界了解,目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急诊危重病科,实行“科主任统一领导、监管和考核的医疗组长负责制”。科室下设“急诊医疗组”和“ICU病房医疗组”。
南北两院区每个组各设一名组长。其中,急诊医疗组又按区域功能结构,进一步细分3个小组:急诊台面组、抢救EICU绿通组、临观和急诊病房组。据南部医务处处长李群介绍,医务处负责审定急诊危重病科各医疗组人员的岗位设置,以及确定岗位职责。
按照医院规定,各专科人员轮转到急诊危重病科,一律接受急诊危重病科的工作安排和调整。另外,全科成员严格遵循急诊“三区四级”制度,每当病人经急诊预检分诊至指定区域,该区域的接诊医生必须执行“首诊负责制”,若非病人的病情严重到需要调至更高级别的区域就诊,便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或推诿病人;针对危重急诊患者,科室采取“先救治后付费”的原则;制定不同停留区域急诊病人的收治标准,保证抢救室和ICU病房的病人生命体征稳定后能够及时转出,腾出空间随时应对突发事件和接诊新的危重病人。
事实上,急诊危重病科还承担“全院急救能力培训基地”的职能。
王瑞兰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该院的人力资源处、医务处协同急诊危重症科,制定抢救室、EICU、急诊台面、ICU病房的轮转和培训细则,培训对象覆盖大内科、大外科的高年资住院医师和主治医师,出科前需要通过理论和技能考核,作为晋升的必要条件。
对于急诊危重症科的绩效薪酬,医院给予一定倾斜。目前试行的方案是,该科人员的绩效原则上比大内科平均水平高25%。当然,科室内部各组之间,因为劳动强度不同,绩效分配也形成梯度。考核指标既侧重工作量,也体现岗位特点和性质,拒绝“大锅饭”。
0人喜欢
0人收藏
0人打赏
最新评论
相关新闻
2016-10-14
APP专享2016-10-13
APP专享2016-10-03
APP专享©2012 北京华媒康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注册地址:北京 联系电话:8273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