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绍平:ACS抗栓出血防治多学科合作 理念转变是关键

健康界郭玉卿

众所周知,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抗栓治疗犹如一把“双刃剑”,在显著减少缺血事件的同时,出血并发症等问题也日渐突出。有研究显示,出血并发症已成为阻碍抗栓治疗获益的最大拦路虎。然而,ACS抗栓合并出血的处理却面临诸多挑战。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主任聂绍平认为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心内科医师对抗栓治疗合并出血的风险与危害的认识不足,因为出血处理往往涉及多个专业,需要多个学科整合起来,共同研定治疗对策。其次,临床处理出血需兼顾缺血和出血风险,但现有临床研究证据不足,且缺乏明确的指南共识,导致临床处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言而喻。

如何有效防治ACS抗栓合并出血?聂绍平认为,应坚持多学科合作的理念。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急诊危重症中心主任 聂绍平

临床理念应趋向整合医学

 “多学科合作共同防治ACS抗栓合并出血”的理念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基于这个理念,以提供可有效执行的具体方案为宗旨,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等多个学术团体,组织心血管内科、消化内科、神经内科等11个学科的全国知名专家,历时3个多月共同讨论制定了《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合并出血防治多学科专家共识》(下称《共识》),并于2016年9月24日正式发布,全文刊登在中华内科杂志2016年10月第55卷第10期。

据了解,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首个关于ACS抗栓合并出血防治的共识,尽管有些治疗细节尚需进一步完善,但《共识》的推广落实已迫在眉睫。聂绍平接受健康界采访时表示,医生的临床理念(预防、评估、预后等)是《共识》推广过程中的侧重点。

“很多心血管医生更偏重技术,比如更关注支架技术、PCI技术,往往忽视一些基本的理论,尤其是国外的指南共识,但其实有些出血更应该归因于不合理用药,包括不按指南规范用药。因此,如何转变这个理念,让大家静下心来学习新的理念和知识,至关重要。”聂绍平一语道出重点所在。

“其次,多学科整合是第二个挑战。尽管多学科整合、多学科交叉已从概念上为人们所熟知,但真正落实起来就需要你去主动了解对方,向对方学习。这在繁忙的临床上,几乎难以实现,就连多学科会诊也只是单向交流。因此我们要给大家创造多向交流的机会,比如让各学科医生齐聚一堂共同讨论某个病例,各抒己见,真正地形成知识的整合,共同克服‘抗栓出血’难题,最终提高患者抗栓获益,这是目的。”聂绍平解释道。

临床推广动力源于医生天职

在3月31日,由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和北京合众关爱心脏健康基金会举办的“中国ACS优化抗栓项目《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抗栓治疗合并出血防治多学科专家共识》临床推广项目启动”上,谈到《共识》将如何推广时,聂绍平坦言,各省主要医院的心血管科室将是推广主力军,但也会聚集社会各界如部分企业(如信立泰、杭州中美华东、阿斯利康等)和基金会的力量来共同推动。

该《共识》目前暂定在全国20-22个省推广(偏远省份将以其他形式推广),为期两年,由沈阳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心血管内科主任韩雅玲院士牵头,聂绍平和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冠心病中心副主任袁晋青为执行主席,来自各省共30余位心血管科主任以上级别的专家为核心成员,带领各省共同推广。

推广形式包括开展城市巡讲、科室巡讲、专题讨论会、辩论赛及病例大赛等,还会从全国范围征集抗栓合并出血相关病例,建立专题病例库,快速积累临床经验,逐步形成中国人群的数据库。

此外,为了配合共识推广工作,共识组还特别编写了图文并茂、简便实用的《共识口袋版》,方便携带,“希望通过《共识》项目的推广,使广大医师,特别是基层医师能够真正看得懂、记得牢、用得上《共识》,从而达到‘提升防治理念、优化抗栓策略、促进学科融合、提高综合效益’的目的。”

据聂绍平介绍,整个项目执行分为五个阶段,第五阶段将做总结反馈,将邀请知名专家撰写评述、综述以及项目总结报告,整理共识修订意见与建议。

至于推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各种问题,聂绍平认为,“不管多困难,只要这个《共识》可以落地,即使每年只能挽救30个人的生命,那这个项目也是在造福人类,这跟医生的天职——救死扶伤不谋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