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License-in数量35笔,占比15%;License-out数量110笔,占比48%;境内交易数量83笔,占比36%。
在全球医药创新浪潮奔涌向前的时代,制药企业与Biotech企业宛如驱动产业变革的双引擎--前者依托成熟的研发管线、生产体系和商业化能力,持续为市场输送普惠性药物;后者以突破性技术为内核,在基因治疗、细胞疗法、RNA药物等前沿领域不断重构医疗边界。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正凭借政策红利、资本活力与人才储备,孕育出一批兼具国际竞争力与创新锐度的头部企业。
摩熵咨询最新发布的《2024年医药企业综合实力排行榜》,系统梳理了中国制药企业与Biotech企业的发展脉络。本文将聚焦报告核心洞察,深入解析两类企业在创新生态中的角色分化、竞争壁垒及未来成长逻辑,为行业观察者、投资者及产业链上下游伙伴提供一幅透视中国医药创新实力的全景图谱。
1. 国家颁布多项政策支持创新药高速发展
近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颁布了一系列支持政策。2015年毕井泉接任药监局局长后,推动中国药监体系改革,让中国药审制度与国际接轨,为国产创新药创造了良好的创新机遇和环境。2017年6月,中国加入ICH,进一步融入国际医药规范体系。2018年3月国家医疗保障局成立,定期进行医保谈判,解决创新药医保覆盖问题。同年的"4+7集采"压缩了仿制药对医保的占用,起到"腾笼换鸟"作用。
2020年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建立药品加快上市注册制度。2023年,国务院通过《医药工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3 - 2025年)》,强调要着眼于医药研发创新难度大、周期长、投入高的特点,给予全链条支持。202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实施方案》,强调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统筹用好价格管理、医保支付、商业保险、药品配备使用、投融资等政策,优化审评审批和医疗机构考核机制。
2. 生物药在医院与零售端均保持平稳增长
近几年中国医院全终端化药和生物药市场总规模在1.1万亿上下波动变化,其中生物药市场保持快速增长,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12.1%。
2023年中国实体药店药物销售保持平稳增长,同比2022年增速为6.3%。其中化药销售额增速为3.1%,生物药增速为28.0%。
3. 抗肿瘤药和免疫机能调节药市场份额增长迅速
中国化药及生物药ATC分类市场份额TOP4为抗肿瘤药和免疫调节药物、 消化系统与代谢药物、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系统用抗感染药物,TOP4占整体市场份额超60%。
抗肿瘤药和免疫调节药物市场份额逐年提升,由2020年13.6%提升至2024年的18.2%。
4. 2024年生物医药领域融资金额与数量再创新低
据投融资数据库数据显示,2024年国内生物医药领域融资总金额为50.47亿美元,较2023年融资金额进一步下降。
交易数量来看,2021年融资数量最高达805件,2024年下降至275件,但平均融资金额有所上升。
5. 2024年BD交易共228笔,License-out数量再创新高
2021年受科创版、港股18A政策刺激及PD-1授权出海带动License-out交易,当年交易总量达到285笔。2024年中国医药BD数量达228笔,相较于2023年增长了35.5%。其中,License-in数量35笔,占比15%;License-out数量110笔,占比48%;境内交易数量83笔,占比36%。
6. 制药企业/Biotech排名依据
摩熵咨询《2024年医药企业综合实力排行榜》报告中发布的制药企业/Biotech企业排名的依据主要选择了专注于化药、生物药的上市企业,部分优秀未上市公司未纳入,按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及在研产品类型区分制药企业/Biotech。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为企业年报数据,统计年度总收入、净利润、研发投入、员工人数等多个维度,将评价指标排名后进行归一化处理,赋予不同权重计算指标总分,得出中国制药企业TOP100榜单和中国Biotech企业TOP50榜单。7. 中国制药企业TOP100榜单
摩熵咨询发布的《2024年医药企业综合实力排行榜》报告中,中国制药企业TOP100榜单揭晓,其中:第一梯队囊括了恒瑞医药、中国生物制药、华东医药、科伦药业、瀚森制药、复星医药、石药集团等在内的30家企业(同一梯队排名不分先后,下同)。8. 中国Biotech企业TOP50榜单
在中国Biotech企业TOP50 榜单中,展现了我国生物技术企业的竞争格局。其中,第一梯队汇聚了百济神州、信达生物、百利天恒、科伦博泰生物、康方生物等15家企业(同一梯队排名不分先后,下同)。结语
在本报告中,我们深入剖析了制药企业与Biotech的排名情况。政策的持续利好为行业创新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国医药企业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本土药企通过不断提升研发实力,逐步缩小与国际巨头的差距,产品从仿制迈向创新,在肿瘤、自身免疫等疾病领域的突破,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然而,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行业发展并非一帆风顺。研发风险高企,新药研发周期漫长且成功率低,需要企业持续投入大量资源;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无论是成熟药品市场的份额争夺,还是新兴疗法领域的赛道角逐,都对企业的综合实力提出更高要求;同时,全球监管环境复杂多变,从药品审批到上市后监管,都需要企业具备应对不同政策法规的能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