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领域产能过剩导致医疗领域运行危机,严重影响群众健康和国家利益,必须采取断然措施遏制医疗机构扩张。
经济上产能过剩,导致经济危机。医疗领域也有产能过剩,也会导致医疗领域运行危机,从而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切身权益,危害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国家安全。
一、医疗领域产能过剩的主要表现
医疗领域产能过剩,可以用两个指标来予以评判:一是床位指标,看床位闲置率,其反向指标即床位利用率(床位闲置率+床位利用率=100%);二是工作时长指标,看在岗医生工作日空闲时间,其反向指标即在岗医生工作日有效工作时间(在岗医生工作日空闲时间+在岗医生工作日有效工作时间=8小时)。以上两个指标(准确地说,应该是两对指标,因为其互为阴阳关系),如果有一个明显异常,即可确定产能过剩。
现据权威部门统计公报计算这两项指标,结果如下:
(一)床位使用率偏低,床位服务能力严重过剩。
1、床位使用率
《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显示:全国医院病床使用率71.0%。其中:公立医院75.6%,民营医院59.7%;三级医院79.8%,二级医院67.7%,一级医院52.1%。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全国县级医院病床使用率69.4%,乡镇卫生院病床使用率46.9%,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床使用率41.1%。
据医院管理实际,床位使用率80%偏松,90%偏紧。全国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均出现床位严重闲置过剩:
全国医院床位过剩达29%。其中:公立医院床位过剩达25%,民营医院床位过剩达40%;基层卫生服务领域床位过剩更加严重,县级医院达30%,乡镇卫生院达53%,社区服务中心达59%。
2、床位服务能力
2022年,全国居民年住院率17.5%,每千人床位6.92张,医院平均住院床日数9.2天。据此计算:
每千人所需床日数1610床日(1000×17.5%×9.2)。
每千人实际拥有床位6.92张,实际拥有床日数2525.8床日(6.92×365),是实际需要床日数的1.569倍,超出实际需要56.9%。也就是说,按照2022年末全国人口14.1175亿人计算,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床位已经具有服务22.148亿人(2525.8÷1610×14.1175)的能力,超出实际人口8.03亿人。
2023年,全国居民住院率21.4%,每千人床位数7.23张,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8.8天[2];2023年末,全国人口为14.0967亿人[3]。据此计算:
2023年末我国医疗卫生机构开放床位具有服务19.754亿人,是实际需要的140.13%,超出实际人口5.7亿人。(住院率提升3.9个百分点,住院床日减少0.4天,印证存在过度医疗)
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服务能力已远远超过实际需要。
(二)医师有效工作时间严重不饱和,大量人力资源浪费。
1、公立三甲医院医师工作时间
2022年公立三甲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6.7人次、住院2.0床日。
(1)假定每名非手术病人接诊0.5小时/次,住院病人查房0.5小时/人天,可计算公立三甲医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时间3.35小时(6.7×0.5);日均担负住院病人诊疗时间1小时(2.0×0.5)。
(2)假定总手术率50%,每名手术病人一次住院只接受1次手术,每台手术平均手术时间1.5小时,上台医生3人,可计算出三甲医院(平均住院床日8.4天)医师日均担负手术时间0.54小时(2.0床日÷8.4床日×50%手术率×1次/人×3个医师/台次×1.5小时/台次)。
(3)据上计算:
公立三甲医院手术医师日均工作时间4.89小时(3.35+1+0.54)。
公立三甲医院非手术医师日均工作时间4.35小时(3.35+1)。
根据我国现行"每周五个工作日四十小时工作时间"的规定,每个工作日8小时工作时间。公立三甲医院手术医师工作时间为法定工作时间的61.1%(4.89/8),非手术医师工作时间为法定工作时间的54.4%(4.35/8),均只有法定时间的60%左右,工作日空闲时间达40%左右或以上,严重不饱和。
我们知道,在全国医院之中,公立三级医院床位利用率最高,医师日均工作量最大,其在岗医师工作时间依然严重不饱和。可以想象,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和民营医院,医师工作时间不饱和情况更甚。
2、基层卫生机构医师工作时间
(1)乡镇卫生院医师日均担负诊疗9.1次、住院1.2床日,按照每次接诊、每次查房均为0.5小时(实际时间远低于此标准),据此可计算出医师日均工作时间5.2小时(9.1×0.5+1.2×0.5)。
(2)2022年全国村卫生室执业(助理)医师和持乡村医生证人员114.1万,村卫生室诊疗人次12.8亿。按法定工作日255天、每人次接诊半小时计算,村卫生室医生日均工作时间2.20小时(12.8亿病人人次÷114.1万名医生÷255天/年×0.5小时/人次)。
(3)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日均担负诊疗人次13.9,日均担负住院床日0.5,按照接诊、查房0.5小时/人次计算,医师日均工作时间7.2小时[(13.9+0.5)×0.5])。
(4)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日均担负诊疗11.0人次,按每人次接诊0.5小时计算,医师日均工作5.5小时。
2022年末,乡镇卫生院医师53.5万人,村卫生室医生114.1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师20.1万,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师5.3万,共计193万人,人日均工作时间3.64小时,为法定工作时间的45.5%(3.64/8),不足法定时间50%。基层卫生机构在岗医师(含助理医师、乡村医生)工作日空闲时间达50%以上,严重不饱和。
二、医疗领域产能过剩的现实危害
(一)医疗机构经营管理混乱
1、人均卫生费用不合理上涨,不排除医疗资源浪费现象
2021年全国人均卫生总费用5348.1元,2022年全国人均卫生总费用6010.0元,上涨10.48%。2022年全国GDP增速3.0%,[4]人均卫生费用上涨是同期GDP增速3.5倍。人均卫生费用不合理上涨,造成极大财富浪费,这应该是多地医保资金告急的原因。
2、年平均就诊次数持续增加,不排除存在诱导医疗现象
2021年全国居民平均就诊6.0次,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平均就诊5.76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平均就诊2.06次。
2022年全国居民平均就诊6.0次,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平均就诊5.81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平均就诊2.19次。
2023年全国居民平均就诊6.8次,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平均就诊6.82次,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平均就诊2.71次。
同样的时代环境和社会制度,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参保人员平均就诊次数应该差距不大。以上对比表明,全国居民平均就诊次数增加,可能存在医疗机构诱导医疗现象;参保职工和参保居民平均就诊次数悬殊,表明大量职工在泡病号,或主动或被动为医疗卫生机构增加收入,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体制内确有一些人实现躺平。
3、住院率大幅疾速上升,不排除存在放宽指标收治病人现象
2021年全国居民住院率17.5%,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住院率17.7%,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住院率15.2%。
2022年全国居民年住院率17.5%,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住院率17.6%,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住院率16.3%。
2023年全国居民年住院率21.4%,职工医保参保人员住院率21.86%,居民医保参保人员住院率20.7%。
住院率"跳空高开",上升达四个百分点,增幅22.3%(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5],四个百分点即5638.68万人次;医院次均住院费用10315.8元,增加住院费用5816.74亿元),不能排除医疗卫生机构有放宽指标收住病人的现象。把不该住院的人收住院,这是过度医疗的一种典型表现。
注意:2023年居民住院率21.4%,意思是"全年每千人中有214人住过一次医院,而且平均住院天数达到8.8天"。全国居民,不论男女老少,2023年每10个人中超过2个人有住院8.8天的经历,如果这个数据不包含过度医疗即放宽住院指标收住病人的因素,那应该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状况--我们中国人在建国75周年、改革开放40多年后,变成了真正的"东亚病夫"!
4、平均住院日悬殊,表明存在压床等过度医疗现象
《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9.2天。其中,公立医院出院者平均住院日8.7天,民营医院11.0天;三级医院8.4天,二级医院9.4天,一级医院10.2天。民营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收治病情应该比三级医院轻,但是住院床日比三级医院多,明显存在压床等过度医疗现象。
《2022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职工医保次均住院床日9.5天,城乡居民医保次均住院床日9.2天。职工医保次均住院床日高出居民医保,职工医保存在压床现象。
5、医院经营亏损致欠薪欠债,甚至出现医院倒闭破产现象。
医疗领域的需求总量,是由人口总数和人口健康状况决定的。医疗领域产能过剩,表明医疗机构陷入僧多粥少的局面,医院经营必然加大好坏分化。
2019年,亏损的三级公立医院不足20%。2022年7月,国家卫健委公布全国三级医院"国考"数据:2020年,2508家参评的三级公立医院中,43.5%的医疗盈余为负。2020年1月-9月,全国近9000家公立医院中,近4000家陷入亏损,亏损规模逾600亿元[6]。2022年全国医院更是亏了1万亿,相当于每天亏30亿。如果说2020-2022年公立医院盈亏存在疫情影响,2019年公立医院20%亏损应该主要源于医院经营这一因素。国家卫健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也印证了这一趋势。
近年来,医院倒闭破产信息,不绝于耳目。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2年08月16 日消息,四川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从2021年7月医院关闭至今,该院职工曾经连续几个月没有基本工资和交纳社保,一年来对下一步医院人员的分流未有确切消息。乐山市第四人民医院一名职工透露,早在疫情前,医院亏损面达2000万,欠了多家供货商的钱,每家几百万不等。疫情则成了压垮这家医院的最后一根稻草。"疫情期间,医院运营成本加大,而由于三角债的原因,有一家药品供货商起诉了医院,之后陆陆续续有多家跟进,导致医院的账户被冻结了。"这种情况下,该家医院的上级单位--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决定关停该医院。自此,合同制医生就地解除了合同,相关赔偿款拖欠着。有编制的职工,年轻点的,有一部分选择主动辞职,放弃编制,外出谋生;而年纪大一点的,等待分流。8月15日下午,乐山市卫健委工作人员表示,涉事医院分流的相关事宜,直至当天下午仍在开会商讨中,具体方案将尽快公布,相关细节目前不方便对外披露。[7]
有媒体报道:2024年4月,江苏宿迁市的汇仁医院因为拖欠员工工资被有关部门警告;9月,法院的封条封在了医院大门口,宣告着这家医院倒闭。10月,广东梅州市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停诊,此时这家医院已经拖欠员工10个月的工资;11月,这家医院聘请会计事务所清算资产,进入破产倒闭程序。注意,梅州这家医院是三甲医院,2021年还盖了新的医院大楼,建筑和设备总投资1.2亿元之巨。实力如此雄厚的医院,2024年就倒下了[8]。
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倒闭的医院数量超过500家。其中以私立医院为主,广东汕尾市人民医院、河南新乡第四人民医院等公立医院也位列其中。[9]一位二级医院院长认为:"不善经营的基层医院就在濒临散架的边缘,未来三、五年内或许会死掉大批。"
6、医药机构骗保行为普遍
2023年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中,明确规定定点医疗机构重点违法违规行为包括:(1)诱导、协助他人冒名或者虚假就医、购药等套取医保资金;(2)伪造、变造、隐匿、涂改、销毁医学文书、医学证明、会计凭证、电子信息等有关资料;(3)虚构医药服务项目;(4)分解住院、挂床住院;(5)不执行实名就医和购药管理规定,不核验参保人员医疗保障凭证;(6)重复收费、超标准收费、分解项目收费;(7)串换药品、医用耗材、诊疗项目和服务设施;(8)将不属于医疗保障基金支付范围的医药费用纳入医疗保障基金结算;(9)其他骗取医保基金支出的行为。
俗话说:饥寒生盗心。实际工作中,上列行为并不少见。可以说,自有医保以来,就有骗保现象。但是,医疗领域产能过剩,导致近年骗保行为变本加厉。
据《2024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2024年,全国医保系统共追回医保基金275亿元,其中通过协议处理挽回基金损失233.63亿元,查实欺诈骗保机构2008家,移交司法机关1045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3638家、移交卫生健康等行政部门9734家。联合公安机关侦办医保案件3018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0741名,涉案金额24.3亿元。通过智能监管子系统挽回医保基金损失31亿元。2024年,全国共发放举报奖励754人次,奖励金额186.6万元。[10]
近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接连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最高检协同国家医保局、公安部等开展医保基金违法违规问题专项整治,起诉医保骗保等犯罪4715人,涉案金额屡创新高,手段更是花样百出;最高法院审结医保骗保犯罪案件1156件、涉2299人,同比增长1.3倍。[11]
我们发现,实施骗保的机构和人员,没有机构大小、类别公私之分,可以说是"全民参与",触目惊心。
据网易报道,2022年4月20日,国家医保局基金监管司负责人通报了专项飞行检查情况[12]。经查发现,2017年1月至2020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以下简称"同济医院")存在串换、虚记骨科高值医用耗材问题,骗取医保基金支付23343609.64元。武汉市医保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监督管理条例》作出如下处理:1、责令整改;2、对该院自查并主动退回骗取医保基金金额19157462.10元处2倍罚款38314924.20元;对检查发现的骗取金额4186147.54元处5倍罚款20930737.70元,合计59245661.90元;3、责令该院暂停骨科8个月涉及医疗保障基金使用的医药服务;4、依法依规向公安、市场监管、药监、卫生健康、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移送该案问题线索。飞行检查还发现同济医院2021年其他医疗行为涉嫌违规使用医保基金9107.41万元。
最高人民法院2022-07-25发布:北京靳利娟等人利用经营社区卫生服务站,收集大量医保卡,通过虚假入库单、虚增药品数量等方式进行药品登记入库,开具虚假处方单,虚假交费,骗取医保基金高达3000余万元,行为隐蔽性强,时间跨度长达7年[13]。
2025年3月28日,央视"朝闻天下"栏目报道:总台央视记者接到观众举报,在武汉、成都等多地,一些医院门口张贴着"医保取现""高价收药"的小广告。记者调查发现,收药人所说的"医保取现",就是参保人用医保卡在药店购买药品后,收药人以不同折扣的价格回收。比如6至7折提现,即参保人购买1万元左右药品,卖给收药人后可以获得6000元至7000元不等的现金。回收的药品经收药人非法转售,再次进入市场销售,也就是俗称的"回流药"[14]。其情节之恶劣程度,可称丧心病狂,令人发指。
7、出现谋财害命现象
据财新、经济观察报等媒体报道,2024年3月1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积水潭医院原党委副书记、院长田伟被带走调查[15],网传抄家搜得现金3-4亿元。田伟1995年从日本弘前大学留学归国,1997年9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脊柱外科正式成立,田伟是该科室的首任科主任。2010年10月,该科室被列为原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2003年至2020年,田伟担任北京积水潭医院院长17年,2019年增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先后主持修定多个骨科手术及相关技术的卫生行业标准,著有《积水潭骨科教程》《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学》等专著12部。有专业人士指认,王伟修改脊柱手术指针,扩大手术范围。修改手术指针、扩大手术范围,其实是把不该做手术,即可以保守治疗的病人,做了手术。这种行为,给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增加极大风险,也让医疗费用巨幅上涨。
王伟的行为,并非孤例,也非首例。1990年代、2000年代,妇科医生见面就相互打听:"去年做了多少全切(指子宫全切手术,有的附加附件清扫)?"也是在那个年代,剖宫产、切子宫比例大幅上升,戕害了无数妇女的健康,甚至影响家庭生活,导致其命运陷入悲惨的境地。
据湖南省长沙市中级人民法院消息,2024年10月31日,该院依法对刘翔峰案一审公开宣判,刘翔峰被认定犯下4项罪名,分别是故意伤害罪、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和职务侵占罪。[16]
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刘翔峰在湘雅二医院工作期间,为牟取额外手术费用,单独或伙同被告人罗原灯夸大患者病情、虚构患者病征,给6名不具备相关手术指征的患者实施手术,致5人重伤、九级伤残,1人轻伤。法院审理认为,被告人刘翔峰犯罪情节严重,社会影响极其恶劣,应当依法从严惩处。
刘翔峰曾被众多患者举报"医德败坏"。他这哪里是医德败坏?这完全就是谋财害命、丧尽天良!
田伟、刘翔峰等案例,只是代表,显非全部。
(二)对医药领域监管失能失效
医疗机构经营管理混乱,会出现各种超乎想象的问题。特别是在市场化管理体制之下,医疗机构是独立法人实体,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其实质是医疗机构员工群体结成具有严密组织性的利益共同体,对医疗机构承包经营,医疗机构本质上只是一个"马甲"。在涉及个人切身利益、群众权益的权衡时,医务人员自然而然会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其次才是机构声誉,甚至出现全员串通有组织规避监管违法违规和伤害病人的行为,导致监管失能。监管失能的根本原因在于,医疗领域信息不对称,即俗话说的监管人员"被当苕盘了"。
监管失效,即针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违规违法行为,监管人员可能出于情理上同情、利益上偏袒、手段上欠缺等各种因素,导致监管要求不能落实。在此情况下,即使存在明显违法违规行为,也不可能得到遏制。监管失效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监管要求和措施没有操作性。
1、监管失能的典型案例
一是医、患、保合谋骗取医保基金。
骗取医保基金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1990、2000年代开始,一些技术水平落后、竞争力不强的医疗机构,与基金管理机构工作人员串通,以与病人合谋骗取医保、新农合基金为重要业务收入来源。医疗机构办理假住院,编造假住院病历,用医保、新农合等账户结算,视结算金额给予户主分成额度20-30%不等,医保、新农合监管人员复核时有意无意放水,骗保流程完成。由于监管滞后、卡口失守,加之监管手段有限,往往令其得逞,并且难以发现。
对于医保户主,如果是在岗职工,可以清查其在岗工作情况、医保卡发生金额变动时段工资奖金发放情况等予以清查。而如果是退休职工、农民和自由职业者,那只能成为一本糊涂账,难以清查。
二是医务人员与监管人员合谋违法谋私。
襄阳健桥医院原院长叶有芝等人,编造出生证明、疫苗接种、分娩三网完整资料,涉嫌倒卖出生医学证明和贩卖婴儿。经上官正义卧底一年多后举报,才遭曝光[17]。
2023年11月6日下午,上官正义在微博发文称,经长达一年多卧底,"掌握到湖北襄阳健桥医院院长勾结网络中介,利用抖音平台公开贩卖出生证贩卖婴儿"。[18]襄阳健桥医院院长叶有芝勾结多地中介团伙,利用社交平台公开发布办理出生证信息,物色客户,贩卖出生证明、疫苗本。该网帖称,买证者只需提供身份信息,支付9.6万元,医院方面就会按照"正常"生产流程,在医院办理建档、产检、住院、分娩、出院等全套真实信息,"生产"两天出院后,客户就可以带着"买来的孩子"前往该医院采集足底血(新生儿出生采集足底血),后办理出生证明,全部过程最长7天就完成。同时,医院方面提供全国通用版本的疫苗接种本,并按照"真实"新生儿出生的流程"打疫苗",打印乙肝及卡介苗注射记录、注射日期、疫苗生产厂家及疫苗批号[19]。就是说,在襄阳健桥医院,只要提供了"宝宝"的姓名等相关信息,医院就可以帮着伪造出生证明,而且为达到"逼真"的效果,医院还附带伪造一整套入院、分娩、出院的病历、档案,甚至还有孩子的疫苗本,"一手交钱,一手交证"。
截至2023年11月12 日,查实2023年伪造出生医学证明5份,是否贩卖婴儿尚需进一步调查[20]。叶有芝等6名犯罪嫌疑人已被检察机关批准逮捕,公安机关另对4名犯罪嫌疑人依法刑事拘留,相关调查侦办工作正在加紧进行。卫建部门已依法吊销叶有芝的《医师执业证书》、刘某静的《护士执业证书》,其他涉案医务人员的调查处理工作正在开展;已依法取消健桥医院出生医学证明签发资格、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资格。纪检监察机关对相关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失职失责行为、违纪违法问题迅速开展调查,已对13名相关责任人立案审查。[21]
叶有芝案并非孤例,同期其他城市亦有类似案例报道。
2、监管失效的典型案例
一是医疗机构个人薪酬不得与创收挂钩,没有得到落实。
从2005年开展全国医院管理年活动以来,强调公立医院公益性,医务人员收入不得与医院创收挂钩,成为一条显规则。但在医院管理实际中,至今未能得到落实。多年来,这一规则的表述有过变化,如有提"医务人员收入不得与药品、检查、开单等挂钩","医务人员收入不得与个人创收挂钩",等等,然而主旨未变,即要求视病施医,不得以医牟取不当之利。
实际上,人人都知道,医生工作量大肯定会收费多,医院诊治病人多肯定会创收多。我们能够让工作量大的医生少拿工资奖金吗?我们能够让诊治病人多的医院少收医药费用吗?答案肯定是"否"!不论是2005年以前的医疗机构分配方案,还是目前"三明医改"的年薪制,只要医疗服务还需要计费,只要多劳多得分配原则不变,医疗机构个人薪酬与医院创收、个人创收都必然是正相关,就是说两者实际上必然是挂钩的。因为当前的体制机制,让医院、医生的医疗创收,已经异化成为衡量医疗服务工作量的指标。
"视病施医,不得以医牟取不当之利"的主旨,得到全国人民拥护,即使医药卫生工作者,也没有理由反对。 "医疗机构个人薪酬不得与创收挂钩"这个"抓手",却不可能实现。由此造成医疗机构依然故我抓创收,病人无力反对,监管人员睁只眼闭只眼,形成监管失效的局面。甚至于出现监管部门的一些政策举措,如《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操作手册》等,反而有肯定和助长创收之势。
二是医药领域提成、回扣等腐败行为,治久功微。
药械企业太多,药械品种太多,用谁的不用谁的,医疗机构、医生拥有选择权和决定权,由此导致药械企业、药械品种之间出现竞争。药械产品的竞争,就是医务人员提成、回扣的根源。
医疗领域药品、器械回扣,收受形式很多,包括一切可以想象到的权钱、权色、权权交易形式;收受人员很多,包括一切相关人员。如果全部依法依规处理,医疗机构就不能正常运转。所以,有的地方在法律法规之外画出一条线,对上线的少数情节恶劣的人员做出处理,对其他人员收缴不当所得;有的地方,直接根据医院相关信息数据,指定相关人员退缴一定金额,交钱了事。实际上,这些退缴不当所得的人员,经此经历,明白了"法不责众",回头会继续收,甚至变本加厉,只是行事更加隐蔽而已。改革开放以来,曾经多次治理药械提成、回扣,每次治理结束都反弹更甚,即为明证。
应该说,集采举措对于降低药械采购价格、压缩提成回扣空间、遏制医疗费用浪费的功绩是非常大的,最典型的是心脏支架、骨科材料,集采之前价格论万,集采之后价格论百。集采前后药械价格如此悬殊,这也表明,相关药械过去预留提成、回扣空间实在太大。
集采举措的功绩,也激起了医药行业的反弹。
"在国家药品集采的背景下,价格确实压低了,对(降低)医保和老百姓的负担也是起了很大的作用。但在这么低价的情况下,药物质量可能不稳定,所以老百姓或者我们医院医生的感受(情况),就是抗生素过敏、血压不降、麻醉药病人不睡、肠道准备的泻药不泻或者量不够(的问题)。"2025年1月15日,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普外科主任郑民华在接受东方网采访时发表观点,建议"对进口药、国产药给予不同医保报销比例",引发热议。
据财新报道,上海市2025年两会期间,郑民华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党委书记胡伟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党委书记郑军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钱菊英等20名政协委员联名提交了一份"关于在药品集采背景下如何能够用到疗效好的药物"的提案,直言某些集采药效不稳定,但医生在临床使用中没有选择权,呼吁给原研药留出通道。[22]
对此,国家医保局紧急做出回应,于1月20日发文,表示将于次日(1月21日)由国家医保局带队,联合卫生健康、工业信息化、药品监管部门,赴上海当面听取相关委员、专家关于药品集采政策及中选产品质量保障的意见建议,并重点收集有临床数据支撑、有统计学差异的质量和药效问题线索。1月21日,国家医保局相关领导联合国家多个部门到上海调研。[23]
时隔20天,2月9日央视新闻报道,国家医保局、国家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近日接受媒体采访,对调研情况以及群众质疑的集采药品质量问题作出了官方回应。[24]
官方回应否认了郑民华集采药"药效不佳"的说法,称国产仿制药安全可靠,医院有非集采药品的选择自主权,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并非"一次性评价",执行标准严格,可全链条溯源。
关于"降压药血压不降"的说法。有反映仿制药疗效不如原研药,起因是个人的用药体验。瑞金医院提供了该院参与的集采中选仿制药与原研药对比的临床真实世界研究成果,显示两种药品都可有效降低血压水平,且安全性相当。
关于"麻醉药不睡"的说法。瑞金医院对第九批集采麻醉药使用记录进行回顾性比较,数据显示原研药与集采仿制药平均麻醉药用量无统计学差异。
关于"内镜检查肠道准备的泻药在临床使用中经常有反映疗效不佳"的说法。瑞金医院及其他几家医院均反映,未收到临床一线关于"泻药不泻"的相关反馈。
集采主要目的就是要挤出药械价格水分,通过压缩药械价格中预留的提成、回扣空间,让医保药械价格回归药械真实价值,对药械提成回扣行为予以釜底抽薪。郑民华等人所反应的问题,多属道听途说、个体主观感受,即使属实,那也只是药械质量问题,而与价格无关。不论是原研药,还是低价药,只要疗效稳定、价格合理,集采时都可以纳入医保目录。用药,用的是疗效。一个医生,为什么要过度关注药械价格?郑民华等人的提案,看似客观公允,实际上偷换概念,拿药效说事,剑指集采压缩了药械企业不当利润空间,这才是明眼人一看便知的真相。
集采这一做法很好,但还不是究竟之道,还有提升空间。要把药械像枪弹一样管理,不能仅作为普通商品流通[25]。要让药械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质,让医生回归治病救人的本职!
三、几点建议
医疗领域产能过剩,已成不争的事实。强化产能过剩治理,通过缓解个体运营危机,而推动规避系统性崩盘目标实现,已成当务之急。
1、禁止医院规模扩张。
医院规模扩张,包括基建规模和业务规模两方面。
基建规模扩张,主要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加床位、业务用房面积等为目的扩张空间规模,包括业务用房建设、床位增设和老院区的改扩建。
业务规模扩张,主要指医疗领域的市场份额增加,包括以增收病人、增加业务收入为目的的,新建跨区域的医疗机构联盟、医疗集团、业务合作关系和增加员额等。
时下的医院规模扩张,本质是医药资本在全球性经济危机和医疗领域产能过剩危机双重压力之下的同类相残。他们时刻准备着在同类医院死亡后对医疗市场份额的就地接管,将使医疗领域产能过剩危机的爆发加快、加剧和不可逆转,必须坚决、紧急制止!
禁止医院规模扩张,必须遏制医疗资源进一步投入和集聚。遏制投入,可以控制总量,锁定沉没成本。遏制集聚,可以减缓危机爆发的进程,为下一步调整预留时间和空间。
目前,一些医院跨区域建设分院搞"一院多区",跨区域建设"医联体",本质都是医药资本驱动的规模扩张,目的都在于抢占医疗市场份额。这些做法,都必须纳入禁止之列。新设立各级区域医疗中心,必须在卫生规划指导下进行,而且要坚持"只能旧物新用"原则,基础设施不得新建改扩建。
2、启动医疗卫生机构存量调整,强化资源统一调配使用。
统筹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逻辑。医疗产能严重过剩的当下,有为政府要敢于亮剑,果断出手!
一是强化省域卫生规划,明确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服务区域、机构编制、设备设施配置等。
二是医疗资源以县为单位统一调配、统一管理,力量不足的由地市级统筹。严控医疗卫生机构编制、员额,包括临时工聘用都必须纳入统一管理,从总量上保证不得扩张。
三是取消医疗卫生机构独立法人资格。医疗卫生机构法人治理体制,是卫生资源统一调配的根本障碍。要借鉴央企国企、政府机构管理模式,建立全新的中国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体制机制。
四是完善分配制度,向诊疗一线、偏远困难地区、突出贡献岗位和人员倾斜。当前情况之下,可以考虑"结构工资+岗位津贴+绩效奖惩"的薪酬分配模式。坚决摒弃一切关于提高医务人员待遇的不负责任的说法、倡议,引导广大医务人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敬业奉献、合理取酬。
3、抑制医药院校新建和扩招,调整医药院校课程结构。
医药院校新建和扩招,增加医疗领域人力资源供应,加剧医务人员内部竞争。在监管失能失效情况下,竞争加剧,其结果必然是乱象迭出,"劣币淘汰良币",根本上伤害医疗卫生事业和群众健康。要根据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变动情况,合理制订医药院校招生计划,下达招生指标。在严控招生数量、提高生源质量的前提下,确保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
医药院校要根据医疗实际制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强化护士回炉学医、专科医生回炉学全科,增强临床医师综合素养。医护分家,造成医疗领域巨大的人力浪费,严重阻碍护士职业发展,极大降低医生综合素养。在校医学生分科学习,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长远发展,阻碍医学发展。医护分家、医学生分科过细等弊政,必须从源头上坚决破除。
4、建立医疗卫生行业退出机制。
一是民营医疗卫生机构、民营资本退出常规卫生服务(包括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高级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提供特需医疗卫生服务[26]。卫生服务是有层次的,可分为常规卫生服务和特需卫生服务,其区别在于是否以防治疾病为目的。常规卫生服务的目的完全在于防病治病,特需卫生服务的目的不是单纯的防病治病,而是利用医学卫生知识提升生活品质,如医学美容、特殊的预防接种等。常规卫生服务沙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权益,应该由政府予以保障。特需卫生服务完全属于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与公民的基本健康权益无关,可以靠市场机制加以调节,政府的职责只是监管而已。常规卫生服务也可划分为两类,即基本卫生服务和高级卫生服务,其决定因素在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即社会保障能力。也就是说,基本卫生服务和高级卫生服务是相对而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大型脏器移植、辅助生殖等,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之下,肯定属于高级卫生服务,不是人人都能够享有的;但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也可能从属于基本卫生服务,而让全体国民平等享受。
民营资本的本性在于逐利,与基本卫生服务的公益性相悖,与高级卫生服务的科学性也不相容,不得投资常规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民营资本如果要做公益性医疗卫生投资,可以将资金投入医保基金,也可以捐助政府医疗卫生项目,投资方可以监督资金使用,但不得干涉。提供特需医疗卫生服务的民营医疗卫生机构,按规定接受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监管。
二是获刑医务人员、违规违法医疗机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退出机制。医疗行业,生死一线,以德为先。获刑医务人员,必须取缔从医资格,退出医疗领域,不得继续从业。违规违法医疗机构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不论是否获刑,必须退出医疗行业。
5、强化医疗卫生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是疾病诊治规范化、标准化的基石。预防保健、疫病防控操作规程,是卫生防疫工作规范化的基石。基本医疗保险病种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费用报销规定等政策规范,是医保基金管理规范化的基石。医疗卫生机构还有各种岗位职责、技术标准、操作规程、工作流程等等,都是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运行规范化的基石。特别是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方案,为什么落实情况不好,甚至一些医院没有落实?我们认为,一是要优化方案,二是要强化监督。
6、推进体制变革,实现医疗、医药(械)、医保与医管相互制衡,共襄盛举,早日实现"健康中国"目标。
世事兴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2009年本轮医改启动至今,一晃已逾十五年。为什么群众、医生、政府都不满意?根本原因在于学理不透。政治上成熟,源于理论上的清醒。一件事情,如果没有想清楚,是不可能做成功的!
我们提出"三医"联动,医疗、医药(械)、医保实际上就是医疗领域的人、物、财。当前阶段,由于职能不同,医保掌握了更多话语权,医疗、医药(械)部门是否在积极配合呢?我们看是未必,否则就不会有前述那么多乱象。
医改成功,必须调动医疗、医药(械)、医保三个部门积极性,发挥好人、财、物三种资源作用。这是一门专门的学问,我们简称为"医管"。
医管,是卫生健康和医疗保障事业的"首脑"和火车头。它研究医疗领域医疗服务提供者、医疗服务接受者这一对主体及其相互关系,研究医疗、医药(械)、医保三种要素及其相互影响。它的哲学观应该是整体观和全局观,方法论应该是统筹论。医管与医疗、医药(械)、医保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决策和执行的关系,医管制订的战略、规划、政策由医疗、医药(械)、医保来落实、验证和反馈,医管与医疗、医药(械)、医保相互制衡、共襄盛举,共同服务"健康中国"。医疗、医药(械)、医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制衡、共襄盛举,共同为群众祛病保健服务。
作者简介:
罗志阳,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卫生管理主任技师、临床医疗副主任医师,曾任革集卫生所所长、荆门市妇幼保健院医务科长、荆门一医党委委员、荆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站长、荆楚理工学院附属医院院长。2005年作为医院管理专家参加全国医院管理年首轮督查,2008年首倡建设"医疗联合体"。
作者声明:
学术研究,特别是政策研究,必须言之有物、言之有据。文中所引案例,均注明出处。若有疑义或认为不妥,请联系作者予以调整。
1 .2022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nhc.gov.cn/guihuaxxs/s3585u/202309/6707c48f2a2b420fbfb739c393fcca92.shtml.2025-03-18
[2] 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_部门动态_中国政府网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408/content_6971241.htm 2025-03-24
[3] 国家统计局-全国两会服务 https://www.stats.gov.cn/zt_18555/zthd/lhfw/2024/sjjd/202402/t20240206_1947310.html 2025-03-24
[4] 国家统计局:2022年GDP同比增长3.0%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5234865703737169&wfr=spider&for=pc 2025-03-19
[5] 国家统计局:2023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 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8304832070039930&wfr=spider&for=pc 2025-03-26
[6] 2000多家医院倒闭?卫健委报告显示大批医院生存艰难!-腾讯新闻 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514A06Q1Z00?no-redirect=1&openApp=false&web_channel=wap 2025-03-21
[7]四川乐山一公立医院倒闭?当地卫健委:正商讨后续方案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41310503137951771&wfr=spider&for=pc 2025-03-21
[8]广东一公立医院停诊,员工表示欠薪 10 月?卫健局回应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ODk1NjQwMg==&mid=2656119325&idx=2&sn=a414e8e2ce71764bf391b9721881348f&chksm=8ab2d056c9ad178761f474362bed10a65cd492cde8ac7ae30a279082c8054d95d63c2099f190&scene=27 2025-03-21
[9]惊!2024年超500家医院倒闭...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0NTE3OTM3OA==&mid=2650963652&idx=1&sn=f34f7dbf68853ff6b809b8bdfb1bd5cb&chksm=f3651454170d31abb9d86b8801614a195f06b38bea661658b451646fa4b5f3ef4d1cab514698&scene=27 2025-03-21
[10] 2024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_部门动态_中国政府网 https://www.gov.cn/lianbo/bumen/202503/content_7014818.htm 2025-03-22
[11] 谁动了群众的"救命钱"?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7169494114329194&wfr=spider&for=pc 2025-03-24
[12] 湖北武汉同济医院骗取医保基金2000余万元,还涉嫌违规使用医保基金9000余万元|骨科|医疗机构|医疗服务_网易订阅 https://www.163.com/dy/article/H5GHU5DO0530RTB0.html 2025-03-22
[13] 靳利娟、罗安君等诈骗案 --社区定点医保机构以虚开药品的方式骗取医保基金,数额特别巨大-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人民法院 http://tlqh.lncourt.gov.cn/article/detail/2022/07/id/6808458.shtml 2025-03-22
[14] 涉武汉、成都等多地,国家医保局和卫健委责成各地严厉打击!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7931941654409215&wfr=spider&for=pc 2025-04-02
[15]时代周报杜苏敏.医药反腐持续深入!传积水潭医院原院长田伟被查,为国内顶级骨科专家-金融界 https://finance.jrj.com.cn/2024/03/18191439891208.shtml 2025-03-22
[16] 湘雅二院医生刘翔峰获刑17年:夸大病情虚构病征,给6人手术致伤残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4414564492062534&wfr=spider&for=pc 2025-03-23
[17]叶有芝_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F%B6%E6%9C%89%E8%8A%9D/63685026 2025-03-24
[18] "贩卖出生证"风波中的襄阳健桥医院院长:曾被判拘役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1897610641368377&wfr=spider&for=pc 2025-03-25
[19] "我们犯的是死罪!" 官方通报湖北一医院院长贩卖出生证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1950867142810886&wfr=spider&for=pc 2025-03-25
[20]襄阳警方:已查实叶某芝今年贩卖出生证明5份,是否贩婴还在核查_腾讯新闻 https://news.qq.com/rain/a/20231109A03RCT00?devid=A7826AA0-F58D-4E2F-930C-AC8E01549C09&qimei=f62f72bc3378b89af13b568f00001351560c&QIMEI36=fakea7826aa0f58d4e2f930cac8e01549c09&suid=&media_id= 2025-03-25
[21] 百科参考资料 https://baike.baidu.com/reference/63688272/533aYdO6cr3_z3kATKHZxf2lOyyVYo6qvrHUA-FzzqIPmGapB5nkSsYi5dgv8vJmBBuFs5dvL9cHguGpVh5a6fUVdOQxQKolnX_6WjfA 2025-03-25
[22]书记院长主任联名发声:某些集采药效不稳定,医生没有选择权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3NjA1MDkxMA==&mid=2651458673&idx=1&sn=0ea24d7dcddac85d7c8b5add77322d49&chksm=859ea17889f191b8bba1ea0732ab1a80d0f8eed2d46006772d9a56a472e9f0960b0b46d2a689&scene=27 2025-03-25
[23]集采药疗效欠佳,质量存疑!官方回应:牵头调查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23261840696232823&wfr=spider&for=pc 2025-03-25
[24]国家医疗保障局 医保动态 医保部门、药监部门有关同志就集采药品相关问题接受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 http://www.nhsa.gov.cn/art/2025/2/9/art_14_15647.html 2025-03-26
[25] 罗志阳.深化卫生改革的思考和建议.中国医院管理.2009年第10期.第3页
[26] 罗志阳.深化卫生改革的思考和建议.中国医院管理.2009年第10期.第2页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