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肥神药正在成为下一个“伟哥”?

2025
04/14

+
分享
评论
健康凯歌
A-
A+

减肥神药正在成为下一个“伟哥”?

又寻着了那蓝色的小药丸——《最近比较烦》有删改

当2025年春UBT251以两亿美元"嫁妆"嫁入跨国药企豪门时,医药界的老饕们嗅到了十年前“伟哥”的气息——同样的专利突围,同样的成本控制,同样的资本围猎姿态。

据媒体披露,金戈2023年以91.76%的毛利率创下行业奇观,其利润含金量甚至超越白酒业的液体黄金“茅台”[1]。司美格鲁肽的293亿美元,仅比多年的垄断全球“药王”抗肿瘤创新药“K药”的销售额少2亿[2]。资本逻辑在医疗领域的循环,正将减肥药市场推向新的爆发点。

需求爆发与资本竞逐的双重驱动

1.1 社会焦虑的医学化

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中国成年居民(≥18岁)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数据显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70.5%,儿童超重肥胖率将达到31.8%[3]。国家卫健委将“体重管理”纳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肥胖不再仅是个人自律问题,而是上升为公共卫生议题[4]。巴克莱银行预计,到2030年,全球减重药物市场规模有望增至1500亿美元。——这是一场千亿级“救赎”市场。

而减肥神药与伟哥的共性又是如此之多。二者都与代谢有关,皆被包装为“可治愈的现代病”。“伟哥”(西地那非)从心血管药物“意外”转型为ED神药,司美格鲁肽则从降糖药“进化”为减肥针,其本质都是医学技术对社会焦虑的精准收割。正如马斯克所言:“肥胖的健康风险远大于GLP1副作用”[5]——当身体成为战场,药物便成了资本最锋利的武器。

1.2 技术迭代与资本狂欢

GLP1类药物的“多靶点革命”,正在重塑减肥药的技术逻辑。诺和诺德的司美格鲁肽以单靶点(GLP1R)横扫市场,而礼来的替尔泊肽(GIPR/GLP1R双靶点)直接将减重效果提升至26.6%[6],三靶点药物Retatrutide(GLP1R/GCGR/GIPR)更将战场推向代谢调控的“无人区”。

从单靶点到双靶点再到三靶点,GLP-1类药物的多靶点革命正在改变减肥药的技术格局,从糖尿病、肥胖到心血管疾病,GLP1正试图成为慢性病管理的“万能钥匙”。这场技术军备竞赛的背后,是药企对“超级适应症”的垄断野心。

为翰森制药(03692.HK)的聚乙二醇洛塞那肽(商品名:孚来美)、华东医药(000963.SZ)的利拉鲁肽(商品名:利鲁平),仁会生物的贝那鲁肽(糖尿病版商品名:谊生泰;减重版商品名:菲塑美)和银诺医药GLP-1RA创新药依苏帕格鲁肽α(商品名:怡诺轻)纷纷获批上市,另外还有几十个产品还在研发申报流程之中[7]。可以想像到未来的减重领域定然竞争激烈。一位业内上市公司高管告诉健康凯歌:“什么‘价格屠夫’、‘渠道深耕’、‘学术营销’、‘品牌联盟’、‘战略合作’内卷之风已经愈演愈烈,毕竟没人愿意放弃到嘴的‘肥肉’”。

从“伟哥”到减肥神药的路径复刻

2.1 市场爆发的相似性

西地那非与司美格鲁肽的崛起,皆是“无心插柳”的医学奇迹。西地那非最初由辉瑞研发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但临床试验中发现其意外增强了男性勃起功能。随后,其研发方向转向治疗勃起功能障碍(ED),并于1998年以“Viagra”为名上市,成为全球首款治疗ED的口服药物[8]。司美格鲁肽2017年在国外上市,2021年上半年在中国获批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其半衰期长达165小时,每周注射一次即可稳定血糖,上市初期未受过多关注。2021年,司美格鲁肽减重适应症在美国获批,随后在全球掀起热潮。2024年6月,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在中国获批用于长期体重管理。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适应症外延化与消费医疗属性。

市场数据也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轨迹。‌2023年西地那非在中国销售额为57.2亿元‌,占抗ED药物市场的72.5%‌。西地那非(商品名:金戈)在2023年的销售额为12.90亿元,市场占比约为22.6%[9]‌。2025年全球GLP-1类药物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00亿美元,同比增长超60%。到2031年,全球GLP-1类药物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650亿美元。两者的暴利逻辑如出一辙——刚性需求、高毛利、复购性强。

2.2 价格战的隐忧

国产仿制药的“低价倾销”看似惠及患者,实则暗藏危机。以PD1为例,国内企业通过价格战将年费用从30万元压至3万元,却导致研发投入锐减、同质化严重。如今GLP1赛道似乎也有重蹈覆辙的趋势。

信达证券研报显示,利拉鲁肽和司美格鲁肽主要差异在于:用法方面,利拉鲁肽仅存在注射液形态,需每日注射,司美格鲁肽注射液则仅需每周一次;效果方面,司美格鲁肽能够更有效地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以及餐后血糖水平,降糖效果更好更稳定,减重效果上司美格鲁肽也优于利拉鲁肽,接受司美格鲁肽治疗的肥胖症患者在68周内平均体重减轻16%,而接受利拉鲁肽治疗的在68周内平均体重减轻6%。

同时价格战可能引发监管反噬。美国FDA已将司美格鲁肽列入医保谈判名单,而中国医保局明确表示,减肥药不在医保支付范围内,司美格鲁肽的医保报销仅限于其糖尿病适应症[10]。这意味着,一旦跨国药企通过规模化生产压降成本,国产仿制药的“护城河”将瞬间崩塌。

2.3 副作用争议的轮回

伟哥曾因心血管风险遭质疑,如今GLP1类药物亦陷入“副作用风暴”。司美格鲁肽最常见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呕吐、腹泻、便秘、食欲减退、腹胀和消化不良等。此外,在年龄介于18至50岁的男性中,被开处司美格鲁肽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患有勃起功能障碍(ED)和睾酮缺乏的风险显著增加[11]。一位行业同仁打趣道:“用减肥神药司美格鲁肽有ED的副作用,而“伟哥”又是治疗的ED神药,这是‘磕CP’的节奏吗?”

2.4 产业链的蝴蝶效应

减肥药的狂热已引发产业链的连锁反应。翰宇药业的司美格鲁肽原料药也已申报美国DMF。在GLP-1类药物原料药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有望在市场中占据重要份额。下游食品巨头沃尔玛等零售巨头已经注意到这一趋势,其高管表示,服用GLP-1类药物的消费者购物需求降低,购买的食品数量减少。

2024年3月19日,诺和诺德于宣布在天津投资约40亿元人民币用于无菌制剂扩建项目,并举行了奠基仪式。礼来则在2024年10月11日宣布投资约15亿元人民币用于其苏州工厂的产能升级,扩大2型糖尿病和肥胖创新药物替尔泊肽的生产规模,暴露了跨国药企对中国市场的志在必得的决心。本土企业若不能突破技术壁垒,或将沦为全球化分工的“打工人”。

国产化路径的挑战与反思

3.1 依附与研发泡沫的共生创新挑战

中国GLP-1技术在糖尿病、减重领域的研发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同时也面临着依附与研发泡沫的共生创新挑战。一方面,GLP-1技术的研发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依附现象。国际巨头凭借先发优势和技术积累,在GLP-1药物的长效化、口服化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24年8月7日,诺和诺德公布口服司美格鲁肽Rybelsus(25mg)的减重Ⅲ期OASIS4研究已成功完成。国内药企在研发过程中,部分项目受到国际前沿技术的启发和引导,甚至在一些技术路线上存在一定的跟随性。虽然有助于国内药企快速切入GLP-1领域,但也可能导致创新动力不足,难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另一方面GLP-1研发领域也出现了一定泡沫。随着GLP-1药物市场的火爆,大量资本涌入,众多企业纷纷布局。部分企业在研发过程中可能存在过度乐观的预期,忽视了研发风险和技术难度。例如,一些企业在尚未完全掌握核心技术的情况下,盲目上马GLP-1项目,导致研发资源的浪费。GLP-1靶点的扎堆研发也引发了同质化竞争,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泡沫化。

3.2 价格战摧毁价值创造的恶性循环

GLP-1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但同时也陷入了价格战摧毁价值创造的恶性循环。这一现象不仅影响了药企的创新动力,也对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首先,GLP-1药物市场的价格战已经全面打响。以诺和诺德和礼来为例,诺和诺德将其明星产品Wegovy的现金支付价格从650美元/月降至499美元/月,降幅达23%[12];而礼来则将竞品Zepbound的最低剂量价格降至349美元/月。这种价格战不仅局限于国际巨头之间,国内药企也纷纷加入。随着更多企业涌入市场,GLP-1药物的价格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价格战虽然在短期内降低了患者的用药成本,却对行业的价值创造产生了负面影响。一方面,价格的持续下降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导致企业在研发投入上面临更大压力。另一方面,价格战也削弱了GLP-1药物的市场潜力。尽管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但用户的依从性较低,限制了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3.3 科普缺位与消费主义合谋的认知危机

从科普缺位的角度来看,公众对GLP-1药物的了解存在严重不足。GLP-1药物作为一种新型的降糖和减重药物,具有独特的葡萄糖依赖性降糖作用和食欲抑制效果。由于科普宣传的不到位,许多患者和消费者对这些药物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甚至存在误解。部分消费者可能误认为GLP-1药物是“万能”的减肥药,从而忽视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医嘱和监测身体指标的要求。

与此同时,消费主义的盛行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这种认知危机。在市场推广过程中,GLP-1药物被过度包装成一种“时尚”和“高效”的解决方案,吸引了大量追求快速减重和改善健康的消费者。这种消费主义导向的宣传,往往忽视了药物的科学性和医疗属性,导致公众对GLP-1药物的期望值过高,而对其潜在风险和个体差异缺乏足够的重视。

从“国产替代”到“价值重构”

4.1 政策层的顶层设计:以国家战略重塑行业规则

近年来,中国在GLP-1药物领域的政策顶层设计逐渐完善,以国家战略的高度重塑行业规则

。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GLP-1药物的研究和生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加快了新药审评审批进程,推动创新药物尽快上市。这种政策支持不仅提高了GLP-1药物的可及性,也为国内药企的研发创新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税收优惠方面,政府对生物医药企业实施了包括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盈利能力。这为GLP-1药物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经济支持,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创新能力。国家不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为GLP-1药物的研发和创新提供了良好的法律环境。提升了国内GLP-1药物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在临床应用方面,2024年发布的《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对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的应用作出了进一步肯定,明确其在治疗2型糖尿病中的重要地位。这一政策导向推动了GLP-1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广泛应用,也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方向。4.2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创新

构建“临床需求驱动”的研发体系:打通医院、药企、CRO(合同研发组织)数据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牵头的中国代谢解析计划(ChinaMAP),是一项覆盖全国的大型队列研究项目。该项目由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瑞金医院内分泌学科)主导,联合全国多家研究机构和医院,依托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上海)和医学基因组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开展。翰宇药业通过自建多肽原料药基地,降低GLP1生产成本,打造“原料制剂服务”一体化生态,为国产药提供“成本护城河”。

尾声:从伟哥到减肥药,资本的狂欢,似乎总是以欲望为诱饵。众生相之中,身体从未如此被重视。肥胖与ED,皆是社会焦虑的医学化投影。伟哥用一片蓝色小药丸将隐私包装成消费,而减肥神药则以“科学减负”为名,将自律与欲望的矛盾推向极致。资本的逻辑更在意如何将焦虑货币化。当众生在资本的镜像中迷失,是否还能记得,手中的药丸,是救赎还是枷锁?

参考资料:

[1]国产“伟哥”年销售额近13亿,毛利率高达91.76%

[2]全球新“药王”看上国产减肥药?[3]“体重管理”引领中国健康新风尚[4]体重管理指导原则(2024年版)[5]马斯克:肥胖相关的健康隐患几乎肯定是超过GLP-1受体激动[6]减重高达26.6%!史上最强「减肥」药物来袭?[7]礼来替尔泊肽中国上市,GLP-1市场激战正酣[8]百度百科:西地那非[9]国内男科药物市场到底有多卷?[10]司美格鲁肽进医保了国家医保局:用来减肥不报销[11]男士慎用!这种减肥神药会显著增加ED风险[12]诺和诺德扩大Wegovy折扣计划全美自费患者可享折后月付499美元撰稿丨健康凯歌编辑丨潇然、红姐运营|瑜瑜 图源|文心一言、健康凯歌研究院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美格,药物,市场,中国,研发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第九季擂台赛官方群 加入
  • 第八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