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 国内外CDMO及CGT CDMO现状分析

2022
10/17

+
分享
评论
佰傲谷
A-
A+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个性化、规模化生产下成本和患者支出总会找到一个平衡点,最终既给企业带来研发、生产的动力,国家和第三方保险也愿意支付相应费用,让患者真正获得实实在在治愈效果,摆脱罕见病的折磨。

近几年,随着生物药蓬勃发展、相关政策发布、工程师红利等因素助推,CDMO愈发变得火热。其中,国内小分子和化合物合成是CDMO的最主要的业务范围。此外,还有细胞和基因治疗(CGT)的CDMO也随之兴起,而在该领域,因国内外获批产品仅为个位数不到40个,且其高技术、高门槛导致该“赛道”并不拥挤,CGT产品的CDMO发展潜力将无可限量。基于此,本文将就CDMO国内外现状、CGT研发及其CDMO情况等内容进行如下阐述。

01 CDMO的国内外现状  

●国际CDMO

据报道,全球CDMO市场增长强劲。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全球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如欧洲和日本等,疾病的增加和人们对医疗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涨,医药行业的绝对增长趋势也是不可逆转的,发展中国家医保覆盖率总体也在不断增长,带来药品行业的又一轮高潮,CDMO在其中也将水涨船高,空前繁荣。  

二.药品研发越来越难,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

因药品研发越来越难,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多的制药头部企业、有产品特色的小公司也倾向于研发生产委托外包,集中优势做自已擅长领域,自已不擅长的则外包,从而加快新产品上市、节约成本,带来了CDMO市场的崛起。   据相关数据统计,预计全球CDMO市场规模将从2018年的$987亿增长到2025年的$1577亿,增长率平均为6.9%,远超制药行业中的化药、生物药等增长速度。

其中,位列榜首的是亚太地区,2018年为441亿,2025年将增长为801亿,增长率为8.9%,为全球各区域中增长最快(其中,中国、印度为典型高增长国家); 

其次是北美,2018年为247亿,2015年将增长为344亿,增长率为4.8%,美国仍是全球制药外包的服务中心,主要得益于成熟的资本投入回报优势模式、丰富的大学附属制药研发机构和强大的专利、法规保障; 

第三是欧洲,2018年为165亿,2025年将增长为229亿,增长率为4.8%;

第四是拉丁美洲,2018年为90亿,2025年将增长为139亿,增长率为6.4%;

最后才是中东和非洲,2018年为44亿,2025年将增长为64亿,增长率为5.5%。

目前,全球有600多家CDMO企业,2021年全球CDMO营业收入前10的公司有:

第一是瑞士的Lonza,2021年销售额54亿瑞郎,同比增长20%;

第二是中国药明系两家公司药明康德和药明生物,合计营收52.14亿美元,同比大增50%;

第三是美国Catalent公司,2021年营收39.98亿美元,同比增长29%,其在中国成立公司叫“康泰伦特”,为全球第8家、中国第1家临床供应中心;

第四是法国FAREVA公司,2021年营收19.74亿美元;

第五是瑞士的Recipharm公司,该公司2022年4月11日完成对先进疗法CDMO Arranta Bio和基因疗法CDMO Vibalogics的收购,拓展生物药CDMO领域;

第六是韩国三星生物,2021年营收12.26亿美元,同比增长35%;

第七是瑞士的Siegfried公司,2021年营收11.81亿美元,同比增长30%;

第八是法国的Delpharm公司,2021年营收10.36亿美元,同比增长18%;

第九是德国的勃林格殷格翰,2021年营收1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0%,其中生物药CDMO业务实现了9.17亿欧元的净销售额,同比增长9.5%;

第十是德国的Aenova集团,2021年营收8.57亿美元,同比增长0.55%。

●中国CDMO

中国CDMO行业增速持续高于全球行业平均增速,究其原因如下:

一是2015年我国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的试点,加速了我国创新药的研发速度,直接催生了各种CXO公司生成,CDMO业务呈现几何倍数地增长;

二是中国近五年开发创新药的数量、速度也是之前无法比拟的,近几年中国就有因美国纷纷回国的生物药科学家创办的Biotech公司多达3000多家,中国医药的高速发展驱动CDMO的持续增长;

三是全球产能部分转移到中国,如辉瑞新冠口服药,委托国内凯莱英58 亿元的供货合同,博腾股份2021年底2.17亿美元的订单,并于2022 年2月又追加了6.81亿美元的新订单,辉瑞还通过供应商向国内多个原料药供应商采购大量前期中间体,以提高产能利用率、缩短生产时间。

中国CDMO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105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317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32%。据预测,2022年我国医药CDMO市场规模将达579亿元,其中化学药及生物药CDMO市场规模或将分别达390亿元、189亿元。预计到2025年,我国CDMO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235亿元,5年间复合增长率约为31%。

国内近几年CDMO企业也有雨后春笋般增多。目前国内领先的CDMO企业,药明生物(合全药业、药明生物)一家独大,2019年国内前四大小分子CDMO企业为合全药业、凯莱英、博腾股份、九洲药业,市场份额分别为29%、19%、12%、5%。

国内排在第一位是药明生物,在中国、美国、爱尔兰、德国和新加坡拥有超过10000名的员工,为客户提供高效经济的生物药解决方案,2020年公司CDMO营收为52.8亿元,截至2021年底,药明生物帮助客户研发和生产的综合性项目高达480个,其中包括9个商业化生产项目;

第二是凯莱英,为全球第五大创新药原料药CDMO公司和中国最大的商业化阶段化学药物CDMO公司,在全球拥有20余个子分公司及办事处,8个研发生产基地,超过8000名员工,2020年营收为31.5亿元;

第三是博腾股份,为客户搭建了质粒、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溶瘤病毒、核酸治疗及活菌疗法等CDMO平台,2020年营收为20.7亿元,预计2022年上半年公司将实现净利11.91亿元-12.12亿元,同比增455%-465%;

第四是九洲药业,为创新药在研发、生产方面的CDMO,同时为全球化学原料药及医药中间体提供工艺技术创新和商业化生产的业务,是全球卡马西平、奥卡西平、酮洛芬和格列齐特原料药的主要生产商,2022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4.53亿元-4.81亿元,同比增加65%-75%。

●CDMO如何玩转市场

中国医药行业因为医保控费,前一阶段刚刚结束了第七轮的药品集中采购招标,主基调依然是砍掉仿制药过评品种的大部分利润,当然也是为开发具有临床价值的创新药腾出了一部分医保费用。因为CDMO大多是承接创新药的开发,反而成为集采的“避风港”,股价也曾有一段时间逆势而涨。

随着中国药品集采政策推进进入深水区,以仿制药为主的药企利润急剧缩水下跃,中国医药大多头部企业纷纷扎堆创新药领域,曾经是甲方企业目前也转变为CDMO乙方企业。再加上近5年中国Biotech公司也在迅速增多,中国创新药的热度持续升温,生物药靶点和赛道显得异常拥挤。

2021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关于公开征求《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也给泛滥的Me-too药降降温。再加上太多所谓生物创新药其实大多是国外5-7年前就已经在开发的新项目,如果不是挤到全球前三到五家创新药,其将来的市场回报率并不高。于是近两年投融资的VC纷纷退出或不再追加投资,资本回归理性,中国创新药企业和CDMO也要过起紧日子。

那么,如今的CDMO企业如何在研发资金有限的大形势下生存下去和获得竞争优势:

一.企业要有特色和差异化

如专长在CAR-T、TCR-T、干细胞、ADC、RDC、PDC、偶联药物、单抗、双抗、多抗、溶瘤病毒(蛋白)、核酸(包括mRNA)、外泌体、药物递送、杂交瘤技术、基因治疗等技术,或是开发我国如白化病等121个罕见病的“孤儿药”等,还有一些特殊剂型、高端制剂,如缓控释、微球、脂质体、胶束注射剂,口溶膜,吸入粉雾剂等。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

二.规模化产能

不管是仿制药的集采要求,以量换价,还是将来创新药的上市放量,CDMO都要有足够的产能。如缬沙坦胶囊这个品种,国内一家企业集采前只有一千多万粒,中集采后,一下子就年产8亿粒,这种几十倍产量的突然扩增,会让没准备的企业措手不及,规模化产能从报批注册时MAH和CDMO都要有所考虑和准备,要有应对的备选方案。  

三.受托生产车间要能满足多品种、多形式的灵活生产

如可承接中试规模,临床试验样品,注册批产品生产,车间允许多产品共线生产,可以灵活多样化排产。如承接多个MAH产品的委托生产,在研发时可适应批次少、批量小,正式生产时又可扩产满足批次多、批量大。

四.有过硬的质量管理体系和GMP合规

CDMO的质量合规决定了双方合作可走多远,如果研制现场和生产现场都通不过药监当局的核查,几百万到几个亿的研发费用可能就会打水漂,CDMO的信誉和未来发展也会有所受损。另外,有些CDMO是承接国外订单,其质量体系要通过FDA、欧盟、WHO、日本、PIC/S等GMP检查,就要有国际化严格的管理要求。  

五.商业创新模式的全产业链整合能力

要实现较低成本的综合优势,CDMO也要有连接原料、辅料、包材、耗材、检验、贮运等各环节供应商、服务商的综合整合能力,做到价格最优、效率最高。  

六.CDMO企业转变为研发加生产企业,以谋更好的发展

如国内某个持B证的研发机构,让多个以往做销售的商业或个人投资共同开发新产品,名义是自行开发,实际是多个企业或个人的CDMO,现如今已获近10个批文、委托4个受托生产企业生产,还在开发的产品也有20多个,正考虑自行建厂生产,以应对低毛利的集采。  

七.生产企业转变为CDMO或MAH对外委托,以应对不断下降的企业利润

如国内有些企业,虽然目前还有一定的利润支持企业运转,可预测到不断有过评的仿制药中集采,导致企业利润逐年下降。为应对这种状况,

一是把之前CDMO的产品拿回自行研发或生产;

二是组建的研发团队调低待遇或项目奖金(之前研发抢人抬高不少,现回归合理报酬),并且对外承接CDMO项目;

三是把一些低毛利产品委托到内地更低成本(包括人工)的生产企业委托生产,腾笼换鸟,自已高成本的生产线生产一些高毛利产品;

四是利用现还有的现金流多方式购买新产品,可能是委托研发、委托生产,也可能是委托研发、自已生产;

五是对自已一些不饱和的生产线,积极寻找受托产品过来生产,以分摊空开或闲置的产能。

为了企业活下去的明天,这些企业算是看清行业趋势、顺势而为,打“组合拳”多管齐下。不管是创新药挣到了钱,随着国谈下调价格,也预测未来被仿制不可逆转的命运,还有现在仿制药过评“内卷”到集采中挣取非常薄的利润,总是要熟悉游戏规则参与其中的“玩法”,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02   CGT的研究现状  

●细胞和基因治疗(CGT)简述

细胞与基因治疗是人类治疗遗传疾病和疑难杂症的“最新武器”。基因疗法成功入选由美国克利夫兰诊所(Cleveland Clinic)评选的2021年度十大医疗创新。

细胞与基因治疗归属于再生医学,加速生物制药领域的技术快速发展。截止2020年,全球有超过1085家从事再生医学的公司,美国以543家位居全球榜首,中国也以近300家位列第二,超过了欧洲。全球每年大约有1000个细胞与基因治疗(CGT)临床实验,美国FDA每年收到超过200个新药研究申请(IND申请)。

基因治疗作为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手段,为传统医药无法治愈的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其原理是通过使用载体等其他递送系统将外源基因导入体细胞内,或使用基因编辑技术直接实现基因的碱基替换、敲入或敲除,或将某一组织器官的细胞在体外经基因编辑技术修饰或改造后重新回输至体内,以修复受损基因,纠正基因功能,最终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在临床实验中开展基因编辑技术与细胞治疗相结合的基因治疗方法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如血友病、镰刀细胞贫血、免疫系统缺陷疾病等,且随着基因编辑技术以及干细胞技术的出现,基因治疗未来有可能为更多遗传性疾病甚至复杂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我国CGT发展在世界上处于领先位置,一大批优秀的研究成果正陆续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根据美国再生医学联盟(ARM)的报告统计,2017~2019年已经开展或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共有1,000多项,我国政府授予数千项相关专利,位居全球第2。细胞治疗产业化与商业化模块的布局、病毒载体的攻克、基因治疗产品全方位申报方案的实施、新一代溶瘤病毒的发展以及疫情环境下生物药物临床转化的研究等众多问题亟待进一步得到解决。

此外,目前CGT该领域研究还相对空白,CNKI知网上仅能查到专业文章103篇,大都是针对罕见病如肿瘤、糖尿病、缺血性疾病、血友病、阿尔茨海默病、运动性脊髓损伤、类风湿关节炎、幽门螺杆菌(Hp)根除等研究报道,需要我国医药科技工作者更多参与到该领域方面的研究,期待有更多的成果出来,转化成治疗产品造福患者。  

●CGT的前沿研究

CGT用于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仅能起到缓解AD症状的作用,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或者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而细胞替代疗法和基因疗法治疗AD成为可能,CGT治疗AD也成为研究热点。

CGT用于治疗镰状细胞贫血。UCLA的干细胞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型的干细胞基因治疗方法可以一次性地、持久地治疗镰状细胞贫血症(国内最常见的遗传性血液疾病)。来自UCLA Eli and Edythe Broad再生医学和干细胞研究中心的Donald Kohn博士在《Blood》杂志上发表了一种可以纠正引起镰状细胞贫血症的突变基因的方法。这是首次利用基因修正的方法,来生成正常的红细胞。

CGT用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RA是一种常见的以滑膜炎及关节软骨破坏为特征的累及全身多关节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RA的发病原因仍不十分明确,常规治疗方法主要依靠药物治疗、血浆置换、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外科手术治疗等,治疗手段有限。采用过继性细胞基因疗法可以较好治疗RA。

CGT用于治疗肿瘤,也是目前研究的热门领域。将IL-4(较强的巨噬细胞激活因子)基因转染巨噬细胞可使其表达较高水平的IL-4并可使其抗肿瘤活性明显增强。研究表明,重组IL-4及M-CSF(可促进单核/巨噬细胞的生长)在体外具有协同维持巨噬细胞生长的作用。现将IL-4基因及M-CSF基因同时转移至巨噬细胞,将有可能对其抗肿瘤活性产生一定的影响。

将两种细胞因子基因同时转移至一种细胞中受基因转移方法及所使用载体的限制,过去人们常用逆转录病毒法,但转染效率较低,腺病毒由于它不仅能有效地感染非静息期细胞,而且能有效地感染静息期细胞,这克服了基因转染中的某些难题。共刺激分子B7在T淋巴细胞的激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目前人们最感兴趣的共刺激分子之一,将IL-4或B7基因转移至肿瘤细胞将有可能提高肿瘤细胞的免疫原性且更有效地激活T细胞,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  

●我国细胞和基因治疗(CGT)的相关技术法规

细胞治疗产品相关技术规范

20681665876099187

基因治疗产品相关技术规范

11421665876099333

●CGT的成药性及上市、在研产品

■CGT的技术分类

体外基因治疗(指胞细疗法):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体细胞,在体外进行培养并使用携带有目标基因片段的载体修饰体细胞,最后通过注射的方法将改良体细胞回输患者体内以进行疾病的治疗。常用慢病毒等整合性载体,因为整合性的载体才能有效将我们需要进行基因工程改造的片段插入细胞的基因组并实现稳定表达。 体内基因治疗(指基因疗法):对局部或全身注射含有修复基因片段的病毒或非病毒载体,常用AAV等非整合型载体。由于临床追求的低风险和体内治疗环境的复杂性,在体基因治疗往往还是优选非整合性载体,而且以非整合性载体为基础的过表达系统仍然是现在上市基因治疗药物的基本通性。 病毒载体:不论体内还是体外都需要修饰基因,都需要载体,常见的载体可以分为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其中,AAV和腺病毒主要用于体内基因治疗;逆转录病毒和慢病毒适合用于体外基因递送。目前88%在研的基因治疗药物递送系统使用病毒载体,其中AAV和慢病毒使用最多(两者相关临床项目数量占比达到71%)。 CGT技术:目前相对成熟还是细胞治疗技术,如新型体细胞或干细胞,用于治疗角膜或视网膜修复干细胞治疗,还有基因改造细胞技术,如CAR-T;而基因治疗技术相对成熟度低、管线数量还不多,但其靶向精准、治疗效果好等优势未来前景良好,技术主要有基因替代(补充功能性基因)和基因编辑(敲除或纠正错误基因)两种,会用到基因编辑、非基因编辑,病毒载体编辑和非病毒载体编辑技术。

■ CGT的发展历程  

1972年,首次提出基因治疗的概念。

1984年,腺病毒(AAV)被首次用于基因递送载体。

1989年,全球首例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启动。

1991年,首次对溶瘤病毒进行基因改造,发挥治疗肿瘤效果。

2002年,首次在实验室研发出CAR-T细胞。

2003年,中国批准全球首个基因治疗药物今又生(P53腺病毒)(深圳赛百诺)。

2005年,中国批准全球首个溶瘤病毒药物安柯瑞(5型腺病毒)(上海三维)。

■ 已上市CGT产品

目前全球有38个CGT批准上市。

其中, 美国FDA批准有9个细胞和基因疗法药物上市,包括6个CAR-T药物,2个基因治疗药物,1个溶瘤病毒药物;

欧盟EMA批准CGT药物12个,包括5个CAR-T,3个病毒载体和干细胞疗法,1个溶瘤病毒药物;

中国NMPA批准CGT药物4个,包括2个CAR-T,2个溶瘤病毒药物。 

2012年,欧盟EMA批准全球首个AAV基因治疗产品Glybera上市。

2012年,在宾夕法尼亚大学CarlJune教授的一项针对儿童B细胞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CAR-T临床试验中,急性白血病患儿Emily在二次复发无药可治的情况下,成为全球第一位接受试验性CAR-T疗法的儿童患者,时至今日依然健康的活着,CAR-T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医学奇迹,给无数癌症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同时也给全球研究者注了一针强心剂。

2017年,美国FDA批准全球首个CAR-T细胞产品Kymriah上市。

2019年,美国FDA批准AAV基因治疗产品Zolgensma上市。

2021年6月,中国首个CAR-T细胞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奕凯达)上市,成为中国细胞治疗上的里程碑事件。(复星凯特)

2021年9月,中国首个自主开发、获批为1类生物制品的CAR-T产品基奥仑赛注射液(倍诺达)上市。(药明巨诺)

2022年,传奇生物/杨森制药联合研发的BCMA靶向CAR-T细胞疗法西达基奥仑赛(Cilta-cel)正式获得美国FDA和欧盟EMA上市批准。

■ 国内外CGT在研产品

2021年10月12日,Poseida公司(一家拥有门类齐全的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技术手段)与武田就新型非病毒体内基因疗法开展研究合作,金额达36亿美元。 2022年8月3日,Poseida公司与罗氏开展战略性全球合作,专注于血液恶性肿瘤的同种异体 CAR-T 细胞疗法,其开发、监管和商业化里程碑付款高达60亿美元。 2020年全球细胞和基因疗法处于临床阶段的管线数量约为1220个,其中处于III期临床152个,2022年临床试验数量增长到1986个。如果按照50%-70%上市概率,可以预见未来3-5年内有望上市的细胞和基因疗法药物数量有望达到76-110个,将会是2025年的3倍。意味着未来5年有望看到细胞和基因疗法药物进入大规模上市收获期。 据ASGCT数据,2021年美国有462个CGT产品进入临床居榜首,中国也有451个CGT产品进入临床居第二。截至2022年7月9日,美国共有1201个CGT项目进入临床,中国共有699个CGT项目进入临床,预示我国CGT新药研发进展位于全球前列。

03 CGT的CDMO现状和选择

●CGT CDMO(细胞和基因疗法)市场规模

■ 国际CGT CDMO市场规模 

目前全球的CGT CDMO(细胞和基因疗法)市场规模为100亿美金左右,未来将以65%速度增长,预计2025年将达305亿美金。抗体药物从第一个上市,到第100个上市用了35年;而细胞和基因药物从1-100个最多用10年,目前三期临床的数据来看,未来3-5年爆发上市期,造就CGT CDMO将更快达到10倍以上的体量。比较小分子和大分子CDMO行业,细胞和基因疗法CDMO(从壁垒角度、生产工艺开发和放大难度来讲,CGT CDMO 大于大分子CDMO,又大于小分子CDMO)有可能具有更快的增速水平和更好的投资前景。

■ 国内CGT CDMO市场规模   中国目前CGT CDMO(细胞和基因疗法)市场规模约为100亿人民币,预计2025年将达180亿人民币。国内主要为龙沙、Catalent、赛默飞、药明生物四家占据50%市场份额。   Lonza:全球CGT CDMO龙头,可实现2000L商业化生产。2019年可能在44亿人民币,目前服务120多个细胞和基因疗法项目,承接了第一个2000L AAV CMO项目。

Catalent:国际第一梯队,全球多地产能。2019年CGT CDMO收入在23亿人民币,公司目前共服务70多个细胞和基因疗法CDMO项目,拥有最大800L悬浮培养能力,拥有多种贴壁培养设备和生产能力。

Thermo Fisher:CGT原材料供货及CDMO生产一体化龙头。2019年CGT CDMO收入在17亿人民币,提供60+病毒载体产品,可以为细胞和基因治疗药物研发企业提供基础科研试剂同时,在提供CDMO服务时有望具备更为明显的成本优势(可以自己开发培养基、转染试剂等病毒载体生产的原材料)。

药明康德:CGT业务渐入佳境,2020年10亿人民币收入。主要方向为病毒载体、细胞治疗平台、质粒DNA、CRA- T、溶瘤病毒;具备商业化订单生产条件。

●CDMO目前存在的技术难点

■病毒载体开发与生产是难点

细胞和基因疗法药物开发主要瓶颈在于病毒载体工艺及大规模GMP生产的难度极高、工艺复杂、产能短缺和制备周期较长(如全球首个CAR-T Kymriah为21天,第二个Yescarta为16天),导致生产成本较高,这也限制了整个行业的发展。据报道,已上市的Kymriah和Yescarta的成本中病毒载体几乎占据了1/3。

更大规模的生产病毒载体(提高产率和收率)不仅能够降低细胞和基因疗法的成本,也能加快药物放量,这是创新药企业和CDMO企业最关注的方向。Cell & Gene Therapy Insights数据显示,GMP级质粒DNA (pDNA)占GMP生产成本的很大一部分(每g约10万美元),检验成本也比其它产品高很多。

■悬浮细胞培养病毒载体的生产规模

全球商业化单个适应症对病毒载体的需求至少有1-2个数量级缺口。我们按照最大的生产力计算,实际上全球能够实现2000L生产的设施并不多(据BioPlan报道目前全球50%生产产能在1000L以下,约40%产能只有不到100L体量),这就意味着LV和AAV病毒针对单个适应症的产能目前仍有至少10-100倍的需求缺口。专业壁垒高,病毒载体等供应缺口大铸就CDMO好赛道,相比小分子和大分子CDMO行业外包率(目前约在40%附近),CGT CDMO行业具有更高外包率(预计超过65%)。

■产品均一性稍差,临床安全有隐患

因为是随机插入基因,导致致瘤风险高,产品质量产品均一性稍差。临床使用中,会导致细胞因子风暴,再加上有一定的神经毒性,导致临床应用有一定风险,导致实体瘤治疗有效率受影响。如采用病毒载体,也不可避免病毒随机整合带来的潜在风险。

04   如何选择合适的CGT CDMO

一.看CDMO公司是否有GCT开发经验

MAH持有人要充分调研CDMO公司的背景,是否有成功运作GCT项目的经验,是否和临床机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在资金充裕情况,则可以找国内头部的大型CDMO公司合作,成功率高、效率高,因为之前这些大型CDMO公司已经踩过很多坑了,到你的项目就可以少走弯路;如果资金有限,可以找中型CDMO公司,或是有些经验的小型CDMO公司,必需擦亮眼睛,如果对没有经验的CDMO公司,哪怕费用再低也不要合作,因为很大概率你的研发费用会打水漂。

二.看选择的CDMO公司是否有合规的质量体系

在产品开发时,CDMO应该有自已一套较为完善的研发质量管理体系,至少做到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可追溯性;在过渡到三期临床或工艺验证批前,企业还应该有GMP-like管理阶段,要有相应的研发变更管理,当然不能因为质量管理过严影响项目的快速推进,要把握好相应的度,平衡好质量和研发进度的两者关系;到了工艺验证批直到后面的CDMO生产产品上市,就要严格遵守GMP,2022年1月6日,国家药监局发布了《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细胞治疗产品附录(征求意见稿)》,因此CDMO的上市后的GMP质量管理体系是否健全、是否实施良好就尤为重要。

三.选择的CDMO是否能帮客户解决问题、贴心服好务

我之前写过一篇“MAH和CDMO如何搭伙过日子”,双方要有长期合作的意愿,而不是只做“一锤子买卖”的生意。头部CDMO企业之所以能发展壮大,往往都是服务好客户,让MAH持有人安心、放心把自已的产品交给CDMO,有了上一单的友好合作,才会再有下一单的继续合作,双方坦诚相待、互相信任,做彼此不抛弃对方的伙伴。CDMO企业在CMC研发、工艺及标准、技术转移、临床、注册核查、排产供货等各环节都要想客户所想、急客户所急,切切实实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达到双赢。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在新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注册管理办法、生产监督管理办法等新法律法规纷纷出台后,以MAH制度为主线的药品监管已深入人心,MAH持有人需要承担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责任。而MAH制度下更多鼓励创新药的开发,众多CDMO就是在此大背景下纷纷成立承接不同阶段、不同种类产品的委托研发和委托生产。 虽然前10年CDMO企业随着MAH创新药吸引到充足资本和获批创新药的新高而迅猛得到发展,现如今资本退潮后,CDMO企业如何在研发资金有限的大形势下还能继续生存和获得竞争优势,是摆在医药行业生态圈内各企业都要面临的严竣课题,需要“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才能经受住考验,脱颖而出。

而做为“活的药物”的细胞和基因治疗(CGT)药物。GCT特点明显,其开发难度大、投入高、成本高,但为什么还那么多MAH公司和机构看好它的前景。其中最重要的,还是高技术门槛、高风险下的高回报,据调研,全球首个CAR-T产品Kymriah定价为47.5万美元,第二个CAR-T产品Yescarta定价为37.3万美元,第三个CAR-T产品Tecartus定价为37.3万美元。有数据表明,全球已上市产品从2017年至2021年,5年间整个CAR-T产品年销售额增长率为239%。

细胞和基因治疗(CGT)药物行业现如今做为一个新兴、高速增长的火热“赛道”。必然还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临床中导致患者染色体异常的风险,细胞免疫疗法在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局限性,又比如临床中的脱靶效率、载体的导入效率、PAM(protospacer adjacent motif)序列的制约和对P53基因的影响等等。再加上庞大的研发资金投入导致此类药物上市后的价格居高不下,让众多患者望而退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个性化、规模化生产下成本和患者支出总会找到一个平衡点,最终既给企业带来研发、生产的动力,国家和第三方保险也愿意支付相应费用,让患者真正获得实实在在治愈效果,摆脱罕见病的折磨。

来源丨生物前哨

作者丨Dara

编辑丨Dara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基因,细胞,药物,企业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