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 18位院士解读习近平两院院士大会讲话

2018
06/12

+
分享
评论
医创家
A-
A+
任重道远之下,两院院士如何看待当前的创新机遇、创新挑战和创新使命?

文/王方怡(整理)  来源:健康界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

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下称2018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以三个短句,道出我国推进科技创新转化的迫切愿望。

目标清晰,但攻克必定艰难,而两院院士肩负殷切期望。“要继续发挥院士群体的智力优势,开展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战略研究,提高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提出专业化、建设性、切实管用的意见和建议。”

任重道远之下,两院院士如何看待当前的创新机遇、创新挑战和创新使命?

中国科学院院士葛均波

什么是一家医院、一个学科的核心竞争力?不是单纯看发了多少篇论文,而要看有没有创新、有没有成果。正如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所倡导的,创新指的是把样品变成产品、再把产品变成商品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让科研人员享受到创新带来的成果和欣慰。

另外,创新需要多主体协同,只有联合政、医、产、学、研、资各方力量,才能理顺创新转化机制。

最后,十分重要的一点是,科学家和科学家精神需要保护,不能再让褚健、付林等事件重演。

中国工程院院士余少华

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要提升创新体系的效能,着力改革创新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方式,改革科技评价制度,正确评价科技创新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把人的创造性活动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体制当中解放出来。院士们听到这里时,都激动得鼓起掌来。随后,总书记又强调要改革片面地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住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院士们再次热烈鼓掌。

大家对总书记要求改革束缚工程科技人员的不合理政策充满期待。

中国工程院院士胡盛寿

中国的大型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的院长需要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一步步解决现存问题,打造创新型的医学平台,打造医学研究的全流程一体化模式,通过理顺机制跨越从实验室到应用推广之间的鸿沟,进而推出中国的临床指南、中国的医疗技术、中国的医疗产品。

这是拥有优越临床资源的大型医院应该干的事,也是我们这代人应该干的事。

中国科学院院士王福生

临床研究应始终以病人为中心,也即“接地气”;而研究结果要能够提升学术水平,也即“高大上”。总而言之,临床研究应该立地且顶天。

要创建卓越学科,需要转变研究理念,建立以医学科学家为领军人物,以临床一线医生、临床基础研究团队、临床实验研究团队为辅的临床研究队伍,从而产出规范和标准,产出技术和模式,推动学科发展,造福广大患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洪铎

创新要应用于临床实际,光说空话是不行的。

中国工程院院士董家鸿

医院是提出问题的场所,也是科技转化的殿堂。在科学研究及其成果转移转化过程中,医院要找准价值定位,在提出需求、寻找合作伙伴、转化研究、临床验证、市场推广等各环节考虑周到。

在科学研究中,医院要注重优化资源配置,完善投入机制,医院科研经费增长比例应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而针对不同性质的科研工作,应该实行政府资助、机构自筹、社会风投等不同的资助政策和渠道。

此外,医院要抓好科研队伍建设。在分流和发展中,医院要按照学术型医生、专职研究人员、客座兼职研究人员的标准,逐步优化科研队伍结构。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英泽

成果转化是创新的目的,是创新是否成功的试金石。

科学有三性:原创性、实用性、复现性。其中,实用性就指转化。

如果医学创新不能转化为理论或产品,不能指导或应用于临床实践,就没有实际意义。

现在国家重视、鼓励成果转化,并开通了绿色通道,我们不能让创新成果停留在纸面上、论文中,而要转化成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科学理论或能够应用于临床实践的医疗产品。

创新成果转化必须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可使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产品,真正实现临床价值。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

现在我国95%的药品是仿制药,90%以上的医疗设备从外国进口。作为科研人员,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为了国家安全和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为中国工程院的天命努力奋斗。

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

当前,集结医学科研人员聪明才智、应运而生的产品创新日渐增多,然而在推广应用上,部分产品仅能在科研人员所在医疗机构应用,无法拓展至更广范围,推广成效并不乐观。

分析原因,临床医生忙于日常医疗科研,对市场开拓等并不在行、亦无暇顾及;政府对科研人员、研发企业之间的衔接、扶持仍存留白。上述现象,导致临床很多创新“金点子”落地生根效果打了折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基于此,我认为,创新要讲成效,医学技术成果的转化需要“立体式扶持”,立体式包括前端与后端,所谓前端,也即专利保护;所谓后端,也即推广应用。如此才可确保医学创新成果转化开花结果,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摇篮里。

就上海地区而言,需要合理设计制度流程,其中涵盖质量把控、树立品牌、应用转让等多个方面,只有做强技术品牌,才能更好地提升服务水准。

另外,政府部门还需完善成果转化后续跟踪体系,转变思维甘当“店小二”,发挥鼓励激励作用,针对创新科研产品做好价格评审、医保收费等一揽子配套工作,以普及技术创新。

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

伴随着制造业产业升级和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的发展,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正向自动化、远程化、智能化逐步转变。但无论是面对国家发展需求,还是与国际科技强国相比,我国医疗器械的自主研发能力依然较弱。

面向未来,医疗器械创新需要进一步提升顶层设计,立足发展全局,面向国际竞争,坚持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不断完善产业创新链条。一是破解一批现实“卡脖子”的重大技术瓶颈,实现主要医疗器械的国产化;二是在核心技术 “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加速基础研究成果向应用的转化,逐步掌握医疗器械领域发展的战略主动;三是加速培育民族品牌,强化行业标准制定,针对国民健康需求,推广普及相关产品的应用;四是强化创新环境建设,完善制度保障,实现科技、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统筹推动人才培养、绩效分配、财政金融和行业管理等创新要素有序发展,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

当前,中国正在向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前进,更需要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要以全球视野、国际标准,建设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机构、大科学中心;培养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科学家群体;扶持一批处于国际先进地位的研究领域和引领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的企业;产生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基础研究成果,孕育出一批变革性的新理念。

与此同时,应打造促进人才交流的创新文化和环境,把握科技进步的大方向和产业革命的大趋势;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入融合;加大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力度,着重推动人才体制机制的改革和突破。

另外,创新绝不是实验室之内的事情,必须与上下游链条和整个大环境配合起来。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琪

在科研的道路上,抛弃旧世界和开创新世界一样重要。科学家要随时做好心理准备,告别那些虽已倾注多年心血、却终将落后于时代的研究工作,要始终让自己的工作瞄准国家最需要的方向。

另外,科技管理应该以能够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能够鼓励每个人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创造力,完成使命为宗旨:对那些从事基础研究的重点考核不应僵化地以论文为主要考核指标,而应考核他们解决实际需求、解决瓶颈问题、解决关键技术障碍的完成情况;对成果的考核也不应该以奖励的级别、专利的数量为主体,而应该以成果的转化效率和最终收益为主要的评价指标和依据;对技术支撑人员应该以服务的质量和任务完成的数量作为考核的指标。

能够在中国的科技创新伟业中大展宏图、在科技无人区里面冲锋陷阵的主体,必定是那些怀着赤诚报国热情,怀着敢为人先的创业精神,把个人的发展和祖国的发展伟业融为一体的科学家。因此,应减少对科学家创造力的束缚,支持他们投身于创新的发展实践。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

当前我们的文化还不鼓励创新。当有人在出头的时候,可能很多人在看笑话。当一个人想创新的时候,同样有这个问题。所以我们在创新的路上的确还背负了沉重的文化枷锁。

什么是创新,创新就是做少数,就是有争议。因此,在科学上的创新是需要勇气的。

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子新

跨入新时代、推进新常态,经济转型和发展都要依靠创新力量。着力催化科技与产业上中下游贯通的聚变反应,无疑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发动机。

愿景固然可期,但前路总有坎坷。直至今天,我国的科技成果研发体系仍不够健全或健康,转化体系也还不够顺畅。一方面,在研发链条上,对推动科学或工程链接式协调发展至关重要的良性互动体系仍未实质性建立,甚至对引导或激励这种良性体系建立和持续发展的导向系统也还存在严重偏差;另一方面,在转化链条上,体制机制需要优化,部门隔墙需要弱化,互动氛围需要强化,资源与技术对接、基础与产业互动的良性局面尚未形成。与科技转化息息相关的科技服务业、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也欠发达,使得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之间难以形成互通有无、合作共享的良性通路。同时,技术服务市场也不够完善,成果交易管理缺乏法制化和规范化。这些现状都制约了创新活力的释放和创新成果的转化。

技术要成熟并顺利转化成产业,需要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环境,以最大限度驱动创新的潜力和效率,同时降低创新的成本和风险。以政府为主导打造公共平台,打破部门利益、单位隶属关系等围墙,真正实现对外开放,并容许作为依托单位承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这些都是非常有效的措施。需要把人才的集聚和培养、科技创新的协同攻关、平台的共享向更广阔的范围辐射,通过一系列制度环境的创新,撬动集成式研发、链接式攻关,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中国科学院院士周远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同科技创新与其他创新之间的关系与比重,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让创新发展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杰才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服务经济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抓手,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国家应继续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矢志不渝地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力度,形成重大基础原创成果集群式突破;进一步细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构建完善的支撑体系。最后,打造专业化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队伍,培养一支既熟悉市场又熟悉科研的服务队伍,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机构的专业水平和转化效率。

中国工程院院士邓秀新

人才评价要评价人,也要评价团队。独行快,众行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靠团队。

中国科学院院士丁仲礼

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了国家科研体系的整体效能问题。我们国家在科研上有大学、有中科院、有国防科研机构、有部委研究机构、有地方研究机构,还有国企、民营的科研机构。这个体系的各个方面如何定位、如何评价应该是有差别的,应有一套具体的方案协调,使各路大军在科研体系中各有侧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院士,源泉,涌流,创新,科技,科研,转化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