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领航丨刘昌孝:中国的药瓶子里要装自己的药

2019
11/05

+
分享
评论
董俊 / 健康界
A-
A+
他预测了未来15年世界医药领域的4个关注焦点。

“中国人要把药瓶子端在自己的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药。一个临床大国,如果连自己的用药都解决不了,将会重走半殖民地的老路。”年近耄耋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药物研究院名誉院长刘昌孝在近日举行的第一届生物医药创新高峰论坛上认为,当前我国医药发展从总体上面临着四大压力:转型压力、智慧压力、质量压力、赢利压力。

刘昌孝院士是我国药代动力学的学科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

面对未来更加开放的医药全球化发展潮流,刘昌孝在会后接受健康界专访时表示,创新驱动生物医药发展是国家战略的需要,我国新药研究已从跟踪仿制阶段发展到模仿创新阶段,目前正在向原始创新阶段迈进,面临着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

创新药和仿制药要平衡发展

药品问题关乎国计民生,而创新是贯穿于医药研发产业进步的核心。但刘昌孝院士也对健康界表达了忧虑:“创新药不是‘创而新’,就能够占领市场的”。

国内外新药研发如火如荼,一些有实力的本土医药企业普遍加强了创新药的研发力度。对此现象,刘昌孝院士却认为,国内仿制药的地位依然不可撼动。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主攻方向,有些企业有开发“烧钱”的创新药物的需求,但目前世界范围内真正能够做创新药的企业很少,美国也不超过一百家。

近年来,我国每年审批通过的创新药越来越多,但进入临床应用的并不多。刘昌孝院士表示,创新药能否占领市场,靠的是临床需求。作为特殊的商品,药品要具备可及性和经济性,患者要买得起,大夫也要敢用。创新药在上市以后,会经历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五年以后到十年内,剩下的没几个,这是发展趋势。”因此,刘昌孝建议,企业家、创新研发专家、市场专家和产品专家,都应该提前分析药品品种在市场需求上是不是有更多的“可能性”。

自今年9月份药品带量采购全国扩容以来,入围仿制药的价格大幅降低,甚至出现了7分钱1片的药品。对于“部分老百姓表示不敢用这样的药,医生也不敢推荐使用”的现象,刘昌孝认为,一些企业此前是价格虚高,而一些企业则是为了占领市场,即使赔本亏损也要保持低价出售,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生存。

从整个医药行业来看,不同类型药物的研发、资本投入及市场战略均不同。创新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不适合所有的医药企业。而仿制药的关键作用是降低药价,减轻患者负担。从市场份额来看,按每年总处方数量统计,美国仿制药市场占比超过90%,而中国只有60%,国内仿制药市场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

刘院士预测,未来15年,世界医药领域的发展将呈现4大焦点:印度所占据的美国市场份额将会向我国转移;智慧制造和绿色制造将是生物医药创新的着力点;全球仿制药的主导地位不会改变,我国仿制药走向世界步伐将加快;中药经典名方开发会引发中成药研发革命,中医常见病的治疗在国内外的需求前景看好。他同时提醒:外企仿制药将以成本和质量优势进入,进而威胁我国仿制药的发展。因此,刘院士建议,国家应从政策层面、企业层面、医改层面共同努力,促进我国“创仿平衡发展”。

用药代动力学的标准来指引新药研发

老百姓得了病,都想用好药,但并非所有来自国外市场的药,都是好药。刘昌孝认为,中国人和外国人在遗传背景、代谢背景和基因方面有很多的差异,不同人种之间的有效剂量甚至可能差几百倍,这其实就跟药代动力学的差异大有关系。

刘昌孝院士从事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已经超过50年。1968年,他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两年,带队成立了国内第一个药物动力学实验室,率先在国内对创新的候选药物开展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其时,“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在国外刚刚兴起,国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几乎是空白。

动力学的基本概念也基本上少有人涉及——药怎么代谢,多快多慢,别人理解不了。刘昌孝院士解释说,药代动力学是新药研发的基础,是依靠数据推导、数学方程来表达药物的停留过程,并做出预测。

上世纪70年代,刘昌孝借助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提出了控制血吸虫病的药物治疗方案。刘昌孝回忆说,“当时,治疗血吸虫病都使用注射剂,不光有毒性,而且效果不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刘昌孝开始研究血吸虫病传染链,并提出低剂量、短疗程、低费用的治疗方案,每人用药三次,只需3毛钱,不需要住院。至今,湖南、湖北、四川三省已完成数十万例治疗,降低费用超亿元。刘昌孝院士至今仍引以为豪:“医学报告说,(治愈)了80万人,这个是我很大的贡献。”

判断一个药物的应用前景如何,还要看其是否具备良好的药代动力学性质,这在目前已成为业界的一种共识。但在1975年,刘昌孝在国内首次提出将药代动力学研究用于新药鉴定和评价时,外界仍感到十分新奇。据了解,在当时的鉴定会上,刘昌孝谈到用数学公式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变化时,台下的观众觉得像听天书一样神秘。

药代动力学就是桥接科学,就像过桥一样,过了这个桥,还要过那个桥,实际上涉及的数据都不一样。从动物数据过渡到临床,需要桥接来推导研究。健康人所做的药代数据与病人的药代数据也不一样,这就需要把健康人的数据推导到病人的数据上,其中会用到一套药代动力学的方法来帮助指引。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在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方面,已经基本达到国际水平。比如在数据分析和数据处理方面、在转运蛋白和酶的研究方面,中国都是第一。“世界上最全的药品都在我的实验室里,几十种转运蛋白作用,几十种酶动,我们都能直接克隆。”据刘昌孝介绍,中美史克在中国成立后,第一个华氏制剂就是利用刘昌孝的实验室在中国做代管实验的。

中医药的发展关键是质量和标准

2012年,刘昌孝院士到美国开会。一个在美国的企业家问他:“我在美国市场买了十种中药,但按照《中国药典》的办法,却一个也做不出来。这是药的问题,还是药典的问题?”这一尖锐的问题,指向了中药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

近年来,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霉菌污染以及伪品替代品日益增多等问题,导致中药安全事件频发,制约了中药材产业及中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刘昌孝早在呼吁,“质量再不抓,我们中药会有大问题!”

刘院士认为,全产业链的质量和临床疗效的循证医学研究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而中医药能被世界接受的关键正是中药的标准和质量,这就需要把质量标准作为整个产业链当中重要一环去完善。刘昌孝表示,《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共收载中药材665种,其中210余种既没有指标成分的定性鉴别,也没有定量测定。而且,已经进行过系统化学成分研究的品种也不超过20%。

针对上述问题,刘昌孝院士提出了中药质量标志物的新概念,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了新思路。刘昌孝表示,中药体系复杂、成分很多,成为质量标志物至少要有5项原则,即成分特有性、成分的有效性、成分可测性、质量传递溯源以及复方配伍环境,满足这5项才算是中药标志物。可以预见的是,健全以《中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体系并不容易。另外,想要达到中药质量标志物控制中药及其产品质量的目标,也将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任务。

“中医药的创新发展具有特殊性。中医药创新要坚持中药研发的多维思路,正确认识中药质量-剂量和疗效关系。”刘昌孝院士认为,应根据药品法和审评办法对中药的分类,严格以临床需求为目标发展中药新药,同时坚持质量源于设计的中药研发的基本策略,多学科协调,提升创新中药的研发水平。因此,经典名方的开发会引发中成药研发革命,而中医常见病治疗的国内外需求,前景看好。

治病的医学并不是“医学”,真正的医学要从预防开始,不能大病小病都找大夫,要将保健、养生、预防和治疗结合来做。刘昌孝院士因此鼓励从事医药创新的年轻人,应该有自己明确的发展方向,坚定地走下去,干一行爱一行。

【院士名片】

刘昌孝院士是我国著名药代动力学专家,是我国药代动力学的学科开拓者和学科带头人之一。1968年,刘昌孝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药代动力学实验室,1975年在国内第一次将药代动力学研究用于新药评价,1980年出版了国内第一本药代动力学专著,1995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部级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2003年建立了国内第一个省部共建国家药代动力学重点实验室。1999年,刘昌孝荣获世界医学金象奖,2000年,获德国医学研究成就奖,2013年,获得国际药代学会(ISSX)特别贡献奖。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为健康界原创,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授权均不得转载和使用,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关键词:
刘昌孝,瓶子,院士,中药,药代,医药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相关文章

推荐课程


社群

  • 医生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群 加入
  • 医技交流群 加入
  • 护士交流群 加入
  • 大健康行业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剩余5
×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打赏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