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科如何破茧成蝶 这里有很多“老司机”想带带你
“三分治疗,七分护理”的医护分工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随着医改的不断推进,以及护理专科探索的不断深入,护理专科正在摆脱对医生队伍的依赖,发展成独立的学科体系。
这在护理门诊的开设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健康界查阅资料发现,为了给患者提供咨询、健康指导、伤口换药等契合护理工作的服务,众多三级医院纷纷开设护士门诊。
以浙江为例,目前,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专科护士开出了静脉治疗门诊,浙江省肿瘤医院专科护士开出了造口门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护士门诊涉及糖尿病、静脉输液、伤口造口、疼痛管理四大专科。为患者健康咨询、早期康复等服务。
方向:循证化
尽管一众医院纷纷开始设立护理门诊,但到目前为止,大多医院护理学科发展采用的依然是传统模式,即护理从功能角度和在医院的定位角度上都是从属型。这带来了三个弊端:其一,护理人员得不到尊重;其二,护理人员对自身价值评价容易失衡;其三,护理学科的发展受到限制。
弊端对应的也是临床对护理角色的期望。在台湾省实证护理学会名誉理事长陈玉枝看来,国外医疗教育的五大核心能力中,最重要的是基于循证基础的专业医疗或者专业护理,中国也不例外。
从2012年开始,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下称中山医院)开展了一系列循证实践,推进知识的转化来改进临床护理。“最早从患者安全系列开始,然后拓展到微重症护理系列,心脏病、匹配心脏病护理的证据。”中山医院护理部主任徐建鸣曾对外介绍。
通过上述四个系列的证据应用,中山医院总结出实践证据在临床应用中的护理模式。
首先,在进行护理人员培训时,先梳理所有证据,保证第一个基于护理的持续改进必须要有证据。
第二,打造研究者、管理者、实践者的协作性循证实践模式。
第三,对结果充分掌控。即基于证据的持续改进模式,对证据进行充分的审核,并在证据获得以后对现状进行审查,最后引入证据进行效果评价,确保证据给护理带来了改变。
建设:专科化
与护理在治疗过程中的地位一致,当前大部分医院的护理学科还未形成独立的学科发展体系,更多地依从于相关科室、医生发展。依从的科室、医生强,该科室护理就能获得更大的发展,依从的科室、医生一般,该科室护士往往只能做些打针、给药等工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您已认证成功,可享专属会员优惠,买1年送3个月!
开通会员,资料、课程、直播、报告等海量内容免费看!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