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儿童情绪 “晴雨表” 失灵,双向情感障碍需早识别

2025
11/28

+
分享
评论
精神心理科马云芳
A-
A+

孩子的情绪不是“无理取闹”,每一次极端波动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

"前一秒还在为玩具开心大笑,下一秒就因小事哭闹不止""有时精力旺盛到半夜不睡,有时又萎靡不振不想上学"--当孩子出现这些情绪"过山车"表现时,很多家长误以为是"青春期叛逆"或"性格问题",却忽视了一种可能的健康隐患:儿童双向情感障碍。

儿童双向情感障碍(简称儿童双相)是一种以情绪、精力和活动水平剧烈波动为特征的精神障碍,发病高峰集中在10-14岁。与成人患者相比,孩子的症状表现更隐蔽,容易被误诊或漏诊。据《中国儿童精神障碍防治指南》数据显示,儿童双相的误诊率高达60%,平均误诊时间长达3-5年。

识别儿童双相,需警惕"情绪三极端"表现。一是极端兴奋:孩子突然变得话多、精力旺盛,连续几天熬夜也不觉得累,自我评价过高,甚至出现冲动购物、冒险行为;二是极端低落:情绪突然跌入谷底,对以往喜欢的游戏、玩具毫无兴趣,食欲减退、睡眠紊乱,甚至出现自我否定、自杀念头;三是极端转换:情绪在兴奋与低落间快速切换,有时一天内就能完成多次转变,伴随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骤降等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双相容易与多动症、焦虑症混淆。比如,多动症孩子也会精力旺盛,但缺乏双相患者的"欣快感";焦虑症孩子虽有情绪波动,但不会出现持续的兴奋状态。家长若发现孩子情绪波动远超同龄儿童正常范围,且持续时间超过2周,影响到学习和社交,就需及时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童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诊。

面对儿童双相,科学干预是关键。治疗上需采取"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的综合方案,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规范用药,同时配合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等心理干预。家长要避免两个极端:既不能因"病耻感"拒绝治疗,也不能过度焦虑给孩子贴标签。日常应营造稳定的家庭氛围,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习惯,教会孩子识别和表达情绪,通过运动、艺术创作等方式释放压力。

孩子的情绪不是"无理取闹",每一次极端波动都可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家长唯有放下"孩子长大就好了"的侥幸心理,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情绪问题,才能让潜伏的双向情感障碍无所遁形,为孩子的心理健康筑牢防线。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孩子,情绪,儿童,极端,出现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