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基层司焦雅辉:基层诊疗量占全国总量比重保持在50%以上

2025
11/28

+
分享
评论
健康界官方微信
A-
A+

基层诊疗量占全国总量比重保持在50%以上

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把「以基层为重点」放在首要位置。11月27日15时,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北京召开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发展」为主题的新闻发布会,介绍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有关工作情况。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基层司司长焦雅辉分别就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层卫生服务人才队伍、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五个方面的情况答记者问。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超三千个

有近一半的县初步建成县域中心药房

焦雅辉:分级诊疗制度是我国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之一,我们一直以医联体建设作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抓手,在城市主要推行城市医疗集团,在县域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作为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重要载体。

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旨在通过建立县域内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双向转诊机制以及激励约束并重的利益共享机制,推进人员、技术、服务和管理下沉,促进资源的协同共享,为群众特别是农村群众就近就便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目前,我们全国2199个县和县级市,还有一部分城市的区,共建设运行3099个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覆盖了全部的县和县级市和1/3的城市区,覆盖人口达到了9.24亿。我们坚持「强县域、强基层」的政策导向,持续提升县域医共体服务能力,更好适应群众就近就便就医的需求。主要采取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首先,加强牵头医院能力建设。我们持续推进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在全国建设了超过1万个市县级医院的临床重点专科。有一些以往在县级医院比较薄弱的专科,比如肿瘤科、精神科、眼科等,专科设置率和服务能力都有了很大程度提高。

其次,开展梯次帮扶。持之以恒加强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医院。据统计,2024年全国城市医院共向1750个县派出约18万人次的帮扶人员。同时,在县域医共体内做实县级医院对乡镇和村的帮扶,推动县医院资源下沉基层,今年以来,全国向基层下沉的长期派驻人员超过7万人,长期派驻指一个派驻周期超过半年。

第三,推动信息赋能。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基层,目前有80%的县(市、区)初步建成了县域影像、心电、检验等等资源共享中心。今年,县域远程医学影像诊断服务量超过6800万人次,全国有360个地市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达到了200种以上,「基层检查、区县诊断、结果互认」持续推进。

第四,扩大基层药品的配备和使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特别要解决广大农村群众看病就医用药需求的问题。我们推动县域医共体用药目录统一,以及县乡村三级用药的协同联动,有近一半的县已经初步建成了县域中心药房,县域医共体配备的药品品种数普遍达到了800—1200种,基层用药得到了明显改善。

第五,强化同医保部门的协同联动。在各地医保和卫健部门的协同联动下,现在有超过一半的县(市、区)正在积极探索和落实对县域医共体实施总额付费、结余留用的政策,引导县域医共体加强健康管理服务。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97%的设有村卫生室的行政村纳入医保定点覆盖,极大方便了农村居民用药和报销。

监测显示,2024年县域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人次占比为63.4%,比上一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看病就医优先选择就近就便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基层医疗卫生队伍2020年增加92万人

占医疗卫生机构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相关待遇咋保障?

焦雅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国家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多措并举推动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据统计,截至2024年底,全国基层卫生队伍达到了525.7万人,比2020年增加了92万人,占医疗卫生机构总人数的三分之一。其中,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分别是40%和64%,比2020年增长了10.9%和7.6%。近年来,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即「引才」「育才」和「用才」,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

在引才方面,我们多措并举,扩大人才招引渠道。我们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全科医生特岗计划,推动银龄医生下沉基层等多个途径、多个渠道,加强医学人才引进。面向中西部地区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招生规模扩大到每年8000人左右,截至目前,已经累计招生9.7万人。在中央编办的支持下,我们创新性实施了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已累计落实大学生乡村医生编制超过1万个。

在育才方面,我们主要是采取了突出重点,加强在岗人员培训。我们面向全体基层医务人员,连续8年开展能力培训,累计培训超过77.5万人。组织开展全科医师和助理全科医师的规范化培训,还有全科医师的转岗培训。截至到2024年底,全国全科医生人数是63.87万,比2020年增长了近23万人,全国每万人口全科医生的数量达到4.54人。指导地方开展在岗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加快向执业(助理)医师转化。据统计,2024年底,乡村医生队伍当中,执业(助理)医师占比达到了47.4%,较2020年提高了9个百分点,提前实现了「十四五」卫生人才发展规划目标。

在用才方面,我们采取创新机制,畅通人才职业发展路径。我们指导地方实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落实基层职称「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直考直聘」等政策,完善多渠道补偿机制。

浙江省试行「县乡村人才一体化」使用和管理的改革,编制由县级来统管,特别是紧密型县域医共体牵头的县医院来统一管理和使用,人员统招统培、打通使用,在不同层级机构双向流动。

湖南开展乡村医生的分级评定,可以说是开辟出了一条乡村医生的职业发展路径。到目前为止,湖南评定了一至三级乡村医生2.4万名,而且针对不同的级别,地方财政每人每月给予300—800元不等的补助,同时择优招录一批优秀的乡村医生,工作岗位在村卫生室,编制纳入乡镇卫生院进行统一管理。这一点也极大的调动了乡村医生的积极性,各地都采取了非常有特色的做法。

在「十五五」期间,我们也将不断梳理总结地方的做法和经验,来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队伍的建设,一方面是促进量的增长,一方面是促进结构的优化,更重要的是调动广大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卫生健康服务。

基层诊疗量占全国总量比重

保持在50%以上

焦雅辉:我们知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点多面广,也是最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一直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持「以基层为重点」,不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便利性。据统计,「十四五」以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量占全国诊疗量的比例一直保持在50%以上,全国超过90%的居民在15分钟之内都能够获得就近就便的医疗卫生服务。我们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

首先从体系建设上,我们不断完善服务体系,指导全国各地因地制宜不断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布局,全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从97万个调整、优化、增加到104万个,其中卫生院3.33万个、村卫生室57.04万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2万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71万个,此外还有40多万个门诊部和诊所。

另外,各地采取「固定+移动」的方式,不断地动态调整和覆盖机构以及服务的空白点。所谓「固定」,就是在机构设置上弥补空白点,同时通过逐级的对口帮扶、人员下沉,来实现这些服务的提供,更多地针对边远的地方,包括一些山区、海岛还有边远贫困的地方,各地也因地制宜采取远程医疗、互联网医疗、巡回医疗以及派出巡回医疗队和移动巡诊医疗车,采取这样的方式来弥补服务的空白点。

到目前为止,基本上实现了在农村地区每一个乡镇都有卫生院,每一个行政村都有村卫生室,在城市,每一个街道都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一个社区都有社区卫生服务站。

第二方面,我们持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能力。我们知道,在能力提升方面,人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多年来我们一直不断地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人员队伍的建设。截至2024年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有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07.8万人,这个数字比2020年的时候增加了54.2万人。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技术人员中,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占比分别从2020年的65%、81.4%提升到了2024年的77.4%和88.2%。

另外,我们也制定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基本标准和推荐标准,到目前为止,全国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超过90%的机构都达到了基本服务能力标准,其中还有相当部分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了推荐标准。

还有,从今年开始,国家卫生健康委推出了「为民服务实事」,并且在全国开展为期3年的儿科和精神卫生服务年活动,其中一个目标,就是到今年年底,超过90%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够提供儿科医疗服务。据统计,现在全国93%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已经能够提供儿科的诊疗服务。

此外,我们也推动人员逐级下沉,首先是城市公立医院下沉到县级医院对口帮扶,同时我们也推动县级的医务人员长期派驻到乡镇卫生院,有的甚至派驻到村卫生室。为解决人民群众在基层药品可及性问题,我们不断推动扩大基层药品配备的种类,同时加强基层用药和上级用药的衔接和联动。目前,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配备的药品品种数都已经达到了300种左右。

第三方面,我们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服务模式。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作为最重要的载体,推动基本医疗卫生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有机融合。同时,坚持中西医并重、医防结合、防治结合,整合防、筛、诊、治、管、康全流程、全链条的健康服务,不断地为人民群众提供综合、系统、连续的卫生健康服务。

另外,我们也在基层推行便民服务举措。比如,现在全国有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能够为用药治疗方案比较固定的慢性病患者提供不超过3个月的长期处方服务,减少患者在医疗机构中往返的次数。
同时,9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也都开展了延时服务或者节假日的门诊,还有85%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提供了周末的疫苗接种的服务,除了做好周一到周五工作日的疫苗接种,也因地制宜开放了周末的疫苗接种门诊。比如北京市已经全面实施周末疫苗接种门诊,特别是现在流感流行季,北京市也把流感疫苗接种的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开放的时间,特别是周末接种门诊的时间,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布,方便居民去接种。

另外,上海、浙江、江苏、天津等很多省份也开展了家庭病床的服务,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推进,为符合条件的、有居家治疗需求的患者,开展家庭病床服务,当地的医保部门也设立了家庭病床收费项目,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也把家庭病床的费用纳入了医保报销范围,来减轻患者的负担。这些举措极大地适应了当前人民群众对于医疗服务模式的新需求。

下一步我们还将进一步在「十五五」期间持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医疗服务能力,以及全流程的健康服务和管理能力的提升,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家门口就近就便享受到便捷、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

综合试验区人均基层医疗卫生财政支出

同比增长11.2个百分点

焦雅辉:县域是我们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县一级是发展经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基础」。为推动深化医改在县域落实落地,探索解决农村地区的卫生健康重点和难点问题,2021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在全国遴选了12个县开展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的建设,这12个县、市、区是:北京密云区、山西介休市、浙江海盐县、安徽濉溪县、福建长汀县、山东寿光市、河南郏县、广西上思县、海南东方市、四川泸县、贵州习水县、新疆新源县。

四年来,综合试验区积极探索,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因地制宜创新服务模式,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在强化党对卫生健康工作的领导方面,12个县都在县委成立了卫生健康工委,其中有5个县(市)是由县(市)委书记亲自担任县卫生健康工委的书记;在深化「三医」协同治理方面,各个试验区都由一位政府领导统管医疗、医保、医药,其中福建长汀县,为了促进三医协同,开展了医疗、医保、市场监管三个部门领导的交叉任职,因为市场监管在县一级主要是药监,来促进「三医」的高效协同。

在卫生健康财政投入方面,12个综合试验区都坚持健康优先发展,2024年12个综合试验区常住人口人均基层医疗卫生财政支出同比增长了11.2个百分点,这个增长幅度还是非常大的。

在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方面,12个试验区都加强了资源统筹和上下联动,全部建成了影像、心电等资源共享中心,促进「基层检查、县区诊断、结果互认」模式落地,其中7个综合试验区实现心电设备在村一级配备的全覆盖,6个试验区在城乡居民医保对县域医共体打包付费的基础上,把城镇职工医保也进行了打包付费、结余留用。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12个综合试验区的基层医务人员总量都保持着持续增长的态势,结构也都在不断优化,综合试验区每千人口基层卫生人员数年均增长率21%,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占比提高了9.9个百分点。浙江海盐县、安徽濉溪县和海南省东方市,在医共体建立了县域的「编制周转池」,打破编制在不同层级之间的使用壁垒,促进统一的管理编制和人员的调配使用,促进县域医共体内人员的流动。

在优化服务方面,12个综合试验区都积极推动慢病一体化管理门诊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2024年综合试验区全人群的签约服务率是71.5%,比2022年提高了13.8个百分点,也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最近我们完成12个综合试验区的效果评价,数据显示,12个综合试验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诊疗量占比稳步增长,2024年达到了6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很多省份也借鉴国家综合试验区的经验,现在有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在省一级遴选建设了186个县级建制的综合试验区,初步形成了以点带面、一级带一级、梯次推进的局面。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借鉴推广「三明医改经验」的有效做法,全面系统梳理和总结县级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改革的经验,同时也指导和推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动省级试验区提质扩面,全面推进基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惠及更多的广大农村地区的人民群众。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15年成就斐然

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99元/年

焦雅辉:逐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是2009年启动深化医改时五项重点任务之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15年来,从无到有,逐步优化,支撑了防、筛、诊、治、管、康全流程、全周期健康服务,已经成为覆盖人群广、受益人群多的国家重要健康干预策略。从工作成效上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推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制度化和法制化。从国家层面我们制定了资金管理办法和服务规范,明确了经费来源、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流程,并且主要通过覆盖城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方便城乡居民就近就便、公平可及地获得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也纳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也标志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纳入了法定的制度性安排。

二是促进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人均财政补助标准从最开始2009年人均15元,到2025年提高到了人均99元,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后,保持每年人均5元的增长速度,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了稳定的经费保障。

服务项目不断拓展,受益人群持续扩大。2024年,为老年人、儿童、孕产妇,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病患者等重点人群提供健康管理服务10多亿人次,适龄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稳定在90%以上,有效地预防了如脊髓灰质炎等传染病的传播,为防控这些传染病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当中,除了对慢性病提供服务以外,也重点加强了对传染病的识别、转诊、报告,今年在广东发生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在7月份的时候,是广东佛山一名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全科医生,凭借她的职业敏感性和专业知识,首先识别到了异常信息,并且及时报告了基孔肯雅热,有效发挥了基层在传染病防控和监测方面的哨点作用。

三是居民健康素养持续提升。通过持续的健康教育,越来越多的居民逐渐认识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心理平衡、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养成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的重要性,让自己的生活更有质量,让自己的健康更有保障。

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23年开展了「体重管理年」的活动,现在全国二级以上的医院都普遍开设了健康体重管理门诊,我们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开设了健康体重管理门诊,通过评估、膳食和运动的指导,以及提供全程的管理等等,为超重、肥胖、「三高」等人群提供多维度的健康减重服务,受到了广大居民的热烈欢迎。

通过多方努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08年的6.48%提升到了2024年的31.87%。接下来,我们还要优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丰富服务内容,让这一惠及全体人民群众的制度能够更好、更有效的落地。

健康界讲师招募

招募领域:以健康为中心/院内绩效管理/医患体验管理与评价/绿色医院可持续发展等
1.授课时长45-60分钟/场。

2.健康界提供全套宣传资源(海报、推广文案、直播间搭建、500+社群推广等)。

3.求贤若渴,提供长期合作机会,课酬从优。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图片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服务,卫生,基层,健康,医疗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