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民营医院的出路,李医生认为关键在于尊重专业、信任人才。
采访背景: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我国民营医院数量占医院总数的69.23%,但诊疗量仅占全国医院总诊疗量的16.5%左右。这一反差巨大的数据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困境?笔者专访了从公立三甲医院跳槽至民营医院,后又辗转多家民营机构的李医生(化名),听他讲述民营医院人才管理的"真相"。
一、初入民营:满怀期待
"五年前,我离开工作了十二年的公立三甲医院,加入一家新成立的民营医院。"李医生回忆道,"当时对方开出了两倍于原来的薪资,还承诺给予充分的学术发展空间。"
像李医生这样被民营医院优厚条件吸引的公立医院医生不在少数。他们怀揣梦想,希望在体制外闯出一片新天地。
"我认识的就有二十多位从公立医院跳槽到民营医院的同事,如今还在原单位的只剩下三位。"李医生苦笑着说。
二、管理乱象:外行指挥内行
"我经历的第一家民营医院,投资者是做房地产起家的。"李医生讲述,"他高薪聘请了从公立医院退休的副院长担任院长,却在财务、采购、人事等核心部门安插了自己人。"
这种"老板干预管理"的模式导致了许多荒唐事。
"有一次,医院要购买一台重要的医疗设备,院长从专业角度选定了品牌和型号,但老板的亲戚却推荐了另一家价格更便宜但质量不明的产品。"李医生无奈地说,"最终,专业意见敌不过亲戚关系,设备买了,用了半年就问题不断。"
类似的情况在医院各个角落上演:不需要的医疗耗材因为关系硬而被大量采购,真正急需的物资却因"成本控制"而被否决;临床经验丰富的科主任不被重用,善于奉承的人却频频升职……
"那位院长半年后就辞职了,之后三年里,医院换了四任院长。"李医生说,"每任院长都有自己的管理思路,制度变来变去,员工无所适从。"
三、人才困境:流动与内耗
民营医院的人才大部分来自公立医院,靠高薪吸引而来。但李医生观察到,这种吸引力正在减弱。
"现在愿意跳槽的,多是'银龄'专家--公立医院退休医生。年富力强的骨干医生越来越谨慎。"李医生分析,"他们看到民营医院的不稳定性,宁愿在公立医院拿着低一些的薪水,也要追求职业稳定性和学术发展平台。"
他讲述了一位同事的经历:"王主任是医院高薪挖来的学科带头人,很有能力。但副院害怕他威胁到自己的位置,处处制肘,不给他足够的资源和支持。一年后,王主任带着失望离开,整个学科建设就此停滞。"
"知识分子都有'傲骨',当发现医院管理混乱,无法实现专业价值时,他们会选择离开。"李医生说,"而一旦开始了第一次跳槽,后续的跳槽就变得容易多了。"
四、根本问题:投资者的短视
"绝大多数民营医院投资者对医疗行业根本不了解。"李医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只看到医疗市场的'繁荣',认为办医院和办工厂一样,忽略了医疗行业特有的规律和周期。"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家民营医院开设初期的前两年亏损,投资者立即大规模削减设备投入和人才引进预算,结果导致医疗质量下降,患者越来越少,陷入恶性循环。
"医疗品牌建设需要长期投入和耐心,但很多投资者希望快速盈利,这种本质矛盾不解决,民营医院很难健康发展。"
五、破局之道:尊重与信任
谈及民营医院的出路,李医生认为关键在于尊重专业、信任人才。
"我认识的唯一一家成功的民营医院,其特点是投资者完全信任专业院长,自己不干预医疗管理和人才选拔。医院建立了清晰透明的管理制度,持续投入人才培养,十年磨一剑,现在已成为区域内有口皆碑的品牌。"
他建议民营医院投资者:
放手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建立稳定的管理制度;
人才战略要有长远眼光,不能只靠高薪挖人,要注重内部培养;
打造医院核心文化,给予人才尊重和发展平台;
与公立医院差异化竞争,找到自己的特色领域。
采访最后,笔者问李医生:"如果有机会,您愿意回体制内吗?"
他沉默片刻,回答道:"我们这些跳出体制的人,最渴望的不是回去,而是找到一个能实现专业价值的地方。无论是公立还是民营,让医生能安心看病、专业行医的环境,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内容为个人观点,仅作民营医院院长在人才引进与管理上的启发和参考。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