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权的实现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但「公平、可及、优质」的追求是共通的。
2025年11月的纽约市长选举中,34岁的美国民主党籍候选人、纽约州议员佐赫兰·马姆达尼胜出,当选纽约市第111任市长。他由此成为纽约市近百年来最年轻的市长、首位穆斯林市长和首位印度裔市长。
与此同时,一份六年前的城市规划文件《只有一个纽约2050——建造一个强大而公平的城市》(下文简称《纽约2050》)再度被人们所注意到。这绝非普通城市规划,而是以健康权为核心的社会契约重构。这份长达332页的文件开宗明义:「健康保障不是特权,而是无论人种、性别、族群或残疾状况都应平等享有的权利。」
该规划将健康保障提升至城市发展的战略高度。这份涵盖气候、住房、教育、健康等八大领域的综合方案,在健康部分开宗明义:「医疗保障是每个人的基础权力。因此,纽约应该建立健康医疗社区保证每一个人都能得到合理的医疗保障。」
这一表述打破了此前美国医疗保障体系中「市场化优先」的惯性思维。其内涵远超传统医疗服务范畴,涵盖预防、治疗、康复全周期,渗透至社区空间、环境质量乃至生活方式。
自这份纲领性文件发布六年以来,纽约经历了一场深刻的健康革命——从布朗克斯区的移动医疗车到曼哈顿的智能健身步道,从覆盖百万人的「纽约关爱计划」到社区诊所的全天候服务,一个曾被资本割裂的医疗体系正被重构为普惠网络。这场变革不仅关乎千万纽约市民的生命质量,更折射出全球城市治理的共同命题。
从蓝图到实践
《纽约2050》的健康权利变革
《纽约2050》在健康承诺部分开宗明义:纽约人的预期寿命高于美国其他大城市的居民,婴儿死亡率也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不同群体(尤其是不同种族和族裔群体)的健康结果存在巨大差距。
图注:居住地点影响寿命长短,纽约不同社区的预期寿命区间,分为「83-85岁」「81-83岁」「79-81岁」「75-79岁」四个等级
因此,规划采取整体视角,不仅关注医疗保健,还致力于建设具备休闲机会与紧密社会联系的健康社区、保障经济安全、推进环境正义,目标是实现所有纽约人的健康公平,无论其种族、族裔、邮政编码、年龄、性别或社会经济地位如何。基于「健康是公平公正社会的一部分」的这一理念制定政策,《纽约2050》有三点特色:
《纽约2050》健康保障体系围绕「可及性、可负担性、公平性」三大原则构建。在设施保障方面,规划明确两项硬指标:一是「保证高质量,可负担得起并且可达性高的卫生医疗设施」,二是针对医疗资源分布失衡的历史顽疾,提出「保证每个社区周边都有配套的医疗设施」。规划要求到2030年,每个社区步行15分钟内必须配备基础医疗设施,包括初级诊疗中心、牙科诊所、心理健康服务站及药房。
为实现「社区医疗设施全覆盖」的目标,纽约市在2019-2024年间累计投入上百亿美元,用于更新公立医院设备、在布朗克斯区等医疗资源匮乏区域新建社区健康中心,将「社区医疗服务半径不超过1英里」纳入城市规划强制性标准。
(二)环境赋能:从污染治理到健康生态
「健康环境是健康生活的基石」这一理念贯穿规划始终。规划提出通过更新《活动设计指南》,将健康理念融入建筑、街道、公共空间设计。例如,在布鲁克林威廉斯堡街区改造中,要求新建住宅必须配套健身设施,公园绿地增设健康步道和体质监测设备,甚至将「城市农业」纳入社区规划,鼓励居民参与蔬菜种植以提升健康饮食意识;布鲁克林大桥公园改造项目将原工业用地转型为包含社区农场、滨水步道、露天健身区的生态综合体,周边居民高血压发病率两年内下降明显。这种「将医院建在公园里」的理念,重新定义了健康城市的空间形态。
(三)制度创新:「纽约关爱计划」的普惠突破
最具革命性的当属2019年启动的「纽约关爱计划」(NYC Care)。作为美国最大规模的城市医疗保障创新,该计划的突破性在于打破了移民身份和支付能力的限制,明确「只要居住在纽约市五个行政区,无论是否有合法身份、是否能负担保险,都可享受医疗服务」。
从服务内容看,纽约关爱计划构建了全流程保障体系:参与者可获得专属会员卡,自主选择家庭医生,两周内完成首次就诊,享受疫苗接种、癌症筛查等预防性服务,以及心理健康咨询、药物滥用治疗等专项服务。费用方面实行「收入分级付费」机制,根据家庭收入和人口数量确定诊疗费用,且无会员费、月费等隐性支出。
值得关注的是,纽约关爱计划并非简单的免费医疗,而是建立了「分级诊疗+健康管理」的闭环。每个社区健康中心配备由医生、护士、社工、营养师组成的多学科团队,为参与者制定个性化健康方案,通过定期随访、健康讲座等方式降低再住院率。
该计划拉丁裔和非裔占比超过六成,填补了联邦医保与商业保险的覆盖缺口。正如项目负责人莎拉·约翰逊所言:「我们不再问‘你能付多少钱’,而是问‘你需要什么帮助’」。
纽约健康保障的挑战与新局
2024-2025年,纽约的健康保障体系在《纽约2050》规划的指引下持续推进,但也面临联邦资金削减的严峻挑战。马姆达尼的当选,为这一体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政策变量,压力与机遇并存。
2024年,美国联邦政府通过《H.R.1预算法案》,削减对纽约州「基本健康计划」(Essential Plan)的年度资金,这一举措直接威胁170万纽约人的医疗保障覆盖。作为《纽约2050》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资金来源,联邦资金削减迫使纽约州调整保障策略:终止「州创新豁免计划」,回归传统的「基本健康计划」框架,虽尽力保住了130万人的保障资格,但仍有45万中低收入者失去零保费综合医保,面临「要么支付高额保费,要么放弃医疗保障」的困境。
面对资金缺口,纽约市采取「内部挖潜」的方式维持纽约关爱计划运转。2024年,纽约市将烟草税提高,新增税收中的80%用于补充健康保障基金;同时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关闭曼哈顿部分冗余的公立医院科室,将资源向布朗克斯、皇后区等医疗薄弱区域倾斜。纽约市健康局数据显示,2024年纽约关爱计划虽未缩减服务范围,但人均诊疗等待时间从10天延长至14天,部分非紧急手术等待时间超过3个月,显现出体系承压的迹象。
与此同时,纽约健康保障体系在延续既有框架基础上呈现三大创新动向:
(一)数字医疗的深度渗透
纽约市政府推出的「健康纽约」APP整合了电子病历共享、在线问诊、疫苗预约等功能。值得关注的是,纽约率先立法要求医疗机构开放数据接口,允许第三方开发者基于匿名数据开发健康管理工具,这种「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模式极大激发了数字医疗创新活力。
(二)多元主体的协同治
「纽约健康伙伴关系」(NYC Health Collaborative)的成立标志着治理模式的重大转变。该平台汇聚了医院、社区卫生站、非营利组织及保险公司,通过共享患者数据、协调转诊流程、联合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使跨机构协作效率提升明显。
(三)特殊群体的精准保障
针对日益严峻的精神健康问题,纽约推出「心灵绿洲」计划,在地铁站、图书馆等人流密集场所设置心理健康自助终端,提供即时心理咨询服务。针对老年群体开发的「银龄安康」套餐,整合了居家护理、远程监测、紧急呼叫等服务,使独居老人意外事件发生率下降明显。
在纽约通过的2025财年预算中,也包括多项投资于帮助纽约人保持健康的项目,如扩大医疗问责办公室,降低不断上涨的医疗成本,确保医院和医疗服务提供者不会向纽约人收取高额费用(200万美元)。
马姆达尼在2025年竞选期间,将健康保障作为核心议题,提出「强化城市自主保障能力,对冲联邦政策冲击」的施政思路。其健康政策框架与《纽约2050》规划一脉相承,但更强调「社区化、精准化」。根据其竞选纲领,新政府将推出三项关键举措:
一是设立「社区安全与健康部」(Department of Community Safety),整合心理健康服务与危机干预资源。他倡导以公共健康模式应对公共安全问题,而非单纯依赖传统警务手段,将应对精神健康和无家可归的工作从警察部门剥离。新政府计划在地铁站部署专职健康服务人员,在空置商业楼宇中改建社区心理健康中心,将纽约关爱计划的服务触角延伸至公共空间。这一举措呼应了《纽约2050》中「社区健康环境创造」的要求,将健康保障从医疗机构延伸至居民日常生活场景。
二是扩大纽约关爱计划的服务范围。他致力于在纽约市实现全民医保;反对削减医疗补助(Medicaid)经费,同时反对将退休人员转为医疗优势计划(Medicare Advantage plans),他认为这类计划虽看似费用更低,但会降低医疗服务质量且缩小医疗服务提供者范围,不利于居民获取医疗资源。新政府计划通过发行「健康市政债券」募集资金,用于提升社区健康中心的专科服务能力,解决此前纽约关爱计划参与者「基础医疗有保障,专科服务缺渠道」的问题。
三是推动「健康与住房联动」试点。针对纽约市无家可归者健康问题突出的现状,新政府计划在布朗克斯区建设「健康住房社区」,为无家可归者提供住宿的同时,配套提供全科医疗、成瘾治疗等服务,实现「住房保障与健康保障」的一体化。
这些政策举措表明,纽约市正从「依赖联邦资金」转向「强化城市自主保障」,试图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拓展资金渠道,维系《纽约2050》规划确立的健康权保障目标。
健康权的实现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但「公平、可及、优质」的追求是共通的。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纽约2050》的健康权利变革不仅重塑了一座城市的医疗体系,更体现了对更好生活的永恒追求。当健康真正成为丈量城市文明的标尺,「人人享有健康」的理想便又近了一步。
扫描下方二维码
即可领取原文件及翻译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