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批、我院首例血管外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成功

2025
11/20

+
分享
评论
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A-
A+

我院心律失常二病区王现青主任团队陈珂副主任、宋卫锋副主任医师、梁二鹏博士等专家,成功为一名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植入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EV-ICD)。

11月16日,在"国家队"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一病区副主任、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心血管内科医学部执行主任樊晓寒教授的指导下,我院心律失常二病区王现青主任团队陈珂副主任、宋卫锋副主任医师、梁二鹏博士等专家,成功为一名心源性猝死高危患者植入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EV-ICD)。

64011763628851418

作为全国首批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此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在心源性猝死防治领域同步国际前沿,持续稳固河南领先地位。

68岁的王先生因反复心慌、突发晕厥,被120紧急送至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抵达时,患者已出现心源性休克症状,血压骤降、意识模糊,急诊心电图提示室性心动过速,心率高达200次/分,病情危在旦夕。急诊科立即实施体外电复律抢救,待病情初步稳定后,将其转入心律失常二病区进一步治疗。

宋卫锋副主任医师详细问诊后了解到,王先生既往患有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近半年来恶性心律失常反复发作,多次因晕厥需急诊电除颤挽救生命,急需植入心脏除颤器预防猝死。但传统经静脉除颤器需将导线植入血管及心脏内部,可能引发血管损伤、心脏穿孔、导线感染等并发症,这让王先生始终顾虑重重,迟迟未能下定决心接受手术。

结合患者高危病情与个体化顾虑,王现青主任团队经过多学科专家评估,决定采用全球最新的EV-ICD技术为其治疗。作为新一代心源性猝死预防利器,EV-ICD创新采用胸骨下血管外电极放置设计,既规避了传统经静脉ICD的血管内并发症风险,又弥补了皮下ICD的功能局限,实现了"不进心脏、不穿血管"的微创治疗突破。当团队向王先生详细解读该技术的安全性与优越性后,他的顾虑彻底消除,欣然接受了这一国际领先的诊疗方案。

为确保手术成功,心律失常团队提前开展充分术前准备:通过胸部CT精准评估患者解剖结构,科学规划电极植入路径;特别邀请我院心内科执行主任、阜外医院樊晓寒教授,联合心外科、麻醉科专家召开多学科会诊,反复推演手术细节,预判并制定各类突发情况应对预案,最终敲定"胸骨下血管外导线植入+囊袋优化"的个性化手术方案。

手术当日,在樊晓寒教授的现场指导下,王现青主任团队默契配合、精准操作:通过两个仅3厘米的微小切口,成功定位胸骨下间隙,完成除颤电极导线固定与脉冲发生器植入。整个手术历时1.5小时,过程顺利流畅,术中诱发室颤后,30焦耳电击一次除颤成功,后续慢心室率精准起搏测试达标,各项电学参数均符合临床标准,手术取得圆满成功。

55861763628852033

樊晓寒教授介绍,EV-ICD的核心优势在于其颠覆性设计与全面功能:电极导线置于胸骨下血管外区域,有效避免了血管损伤、心脏穿孔、导线感染等传统并发症;同时兼具除颤、复律、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及停搏预防起搏功能,实现全场景心律失常防护。此外,该技术还具备微创美观、恢复快速、使用寿命超10年等特点,尤其适合高龄、基础疾病复杂的高危患者。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手术,成功,血管,心律失常,植入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