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不止是“续命”:20%-49%患者陷抑郁,4大策略破局

2025
11/20

+
分享
评论
康莱尔医疗
A-
A+

数百万血透患者陷抑郁、孤独等心理困境,医护也高压耗竭,二者均影响治疗。需医患家社携手,以心理干预、社会支持等破局,让“续命”路更暖。

每周3次,每次4小时,透析机的轰鸣成了生活的背景音--这是数百万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日常。但比身体痛苦更磨人的,是藏在透析管背后的"心灵负重":有人抑郁失眠、自我否定,有人被社交隔离,而守护他们的医护,也在高压下悄悄耗竭。血透行业的精神心理困境,早已不是"个人情绪",而是需要全社会正视的共同挑战。

患者的"隐形战役":身体在透析,心灵在"内耗"

血透患者的痛苦,远不止透析时的穿刺不适。他们的心灵,正被多重困境反复拉扯。

抑郁焦虑:20%-49%患者的"阴霾"

肾功能不可逆的损害,让透析成了"终身依赖"。身体的持续病痛、腹膜透析置管、造瘘后的并发症,再加上昂贵的医疗费用,让患者极易陷入情绪低谷。有人对任何事提不起兴趣,有人整夜失眠、食欲不振,更有人因担心成为家庭负担,陷入深深的自我怀疑。

社交隔离:被疾病"困住"的孤独

每周固定3次的透析,彻底打乱了正常生活节奏。曾经的朋友聚会、家庭出游,都因治疗时间和饮食限制难以参与。社交圈子慢慢疏远,孤独感油然而生,而这种隔离又会让社会支持系统变弱,让患者面对疾病时更孤立无援。

自卑感与未来焦虑:看不见的"心理枷锁"

"依赖透析生存"的标签,让很多患者产生强烈的自我否定。他们觉得自己和正常人不同,面对亲友的关心也觉得是负担,渐渐退缩。更让人煎熬的是对未来的惶恐:病情会不会恶化?治疗费用会不会拖垮家庭?还能不能回归工作、组建家庭?这些疑问,让他们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

治疗倦怠:漫长"战役"中的动力流失

一周数次的透析枯燥又痛苦,长期的饮食控制、生活方式调整,慢慢磨掉了患者的治疗动力。有些患者会擅自减少透析次数,或不遵守医嘱,不仅影响治疗效果,还可能让病情恶化。

医护的"高压困境":一边守护生命,一边对抗耗竭

在血透患者的"续命"之路上,医护人员是最亲密的战友,但他们也在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

高强度工作:时刻紧绷的"生命弦"

血透室的医护,每天要面对众多患者,时刻关注病情变化,处理各种突发状况。每一次透析都关乎生命安全,再加上不规律的作息、频繁的加班,长期下来,身心俱疲成了常态。

职业倦怠:被重复磨掉的热情

日复一日的穿刺、操作透析机,面对病情复杂且预后不佳的患者,很多医护的工作热情慢慢消退。曾经渴望守护生命的初心,在高压和重复中被消磨,有人对工作满意度降低,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职业价值。

情感耗竭:共情背后的"心理代价"

他们要时刻理解患者的痛苦,给予情感支持,但长期与负面情绪共情,很容易陷入情感耗竭。看到患者病情恶化,会自责难过;把患者的痛苦内化,自己也会陷入抑郁焦虑,这种"职业病",正在悄悄伤害医护的心理健康。

心灵困境的连锁反应:不仅伤己,还影响治疗

这些精神心理问题,早已不是"私事",而是直接影响着血透治疗的效果和安全。

对患者而言,抑郁焦虑会降低治疗依从性,有人不愿配合方案,有人擅自停药减透析次数。而负面情绪还会引发身体应激反应,比如焦虑导致血压难控制,增加透析风险,让病情雪上加霜。

对医护而言,倦怠和耗竭会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出现操作失误,影响患者治疗安全。更重要的是,情绪低落的医护难以给予患者足够的耐心和关怀,会影响医患信任,进一步拉低治疗效果。

破局之路:"医患家社"联手,为心灵"减负"

解决血透行业的精神心理困境,需要医疗、患者、家庭、社会四方发力,用具体策略筑牢"心灵防线"。

多维度心理干预:给情绪找个"出口"

· 认知行为疗法:通过专业心理咨询,帮助患者打破"我是累赘""治不好了"的消极思维,正视疾病,树立治疗信心。

· 正念减压:在透析时或日常,通过冥想、深呼吸练习,让患者专注当下,缓解对未来的焦虑,改善睡眠

· 艺术与音乐疗法:组织绘画、写作活动,或在透析室播放舒缓音乐,让患者通过创作释放压力,放松身心。

强化社会支持:不让任何人"孤军奋战"

· 家庭支持:家属多倾听患者感受,一起制定作息表,鼓励患者做力所能及的家务,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仍是家庭的重要一员。同时主动了解疾病知识,配合医护治疗。

· 同伴支持:组建患者互助群、线下交流活动,让"同病相怜"的人分享经验、互相鼓励,减轻孤独感,传递对抗疾病的勇气。

· 社会帮扶:相关部门解读医保政策,提供经济援助信息,链接康复机构资源;公益组织开展关爱活动,让患者感受到社会温暖。

守护医护:给"白衣天使"松绑

· 心理调适:医院提供免费心理咨询服务,鼓励医护通过运动、音乐、团队交流释放压力,互相支持。

· 职业发展:明确晋升路径,提供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机会,让医护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合理安排排班,避免过度劳累,平衡工作与生活。

构建"医患家社"协作模式:四方发力形成合力

医疗团队主动沟通病情,解释治疗方案,及时处理不适,建立长期随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主动调整心态;家庭给予关爱支持;社会提供资源帮扶。四方紧密配合,为患者营造温暖的治疗康复环境,重建生活掌控力。

血透不是一个人的战斗,也不是一个科室的坚守。当患者的心灵不再被孤独、抑郁缠绕,当医护的热情不再被倦怠、耗竭消磨,"续命"之路才能走得更暖、更远。希望这份"心灵守护指南"能被更多人看见,让每一位血透患者和医护人员,都能在与疾病的持久战中,收获更多微光与力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患者,家庭,心理,有人,心灵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