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医疗质量安全十大目标改进实施方案-参考文本-第二部分

2025
11/20

+
分享
评论
医管探索
A-
A+

《2025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自查自纠整改报告-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改进实施方案-参考文本(9万字)-第二部分

《2025年国家医疗质量安全改进目标》自查自纠整改报告-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改进实施方案-参考文本(9万字)-第二部分

三、十项改进目标具体实施方案

目标一:提高急性脑梗死再灌注治疗率

现状基线:2024年再灌注治疗率23%(静脉溶栓18%,血管内治疗5%)

改进目标:2025年底达到35%以上,其中静脉溶栓治疗率达到28%以上,血管内治疗率达到7%以上;DNT(door-to-needle time)控制在45分钟内的比例达到80%以上。

具体措施:

1.优化绿色通道建设

1.1 成立由急诊科主任、神经内科主任、神经外科主任、介入科主任、影像科主任、检验科主任组成的卒中中心管理团队,明确各成员职责分工,制定详细的工作制度和流程。管理团队每月召开工作会议,总结当月工作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制定改进措施;每季度开展一次卒中中心建设专项评估,确保绿色通道高效运转。

1.2 加强与市急救中心的协作,实现院前急救系统与医院信息系统的直连。救护车上配备专用移动信息终端,急救人员在接诊患者后,可实时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生命体征、初步诊断等数据传输至医院卒中中心,医院可提前做好接诊准备,包括安排医护人员、准备急救设备和药品等,缩短患者到院后的等待时间。

1.3 对DNT流程进行全面优化,制定标准化操作手册。患者到院后,由急诊科分诊护士优先接诊,立即测量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并通知卒中中心值班医师;卒中中心医师在5分钟内到达急诊科,对患者进行快速评估,判断是否符合溶栓或血管内治疗指征;同时,影像科优先安排头颅CT检查,检验科优先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糖等实验室检查,确保检查结果在30分钟内出具;根据检查结果,医师在10分钟内确定治疗方案,如符合溶栓指征,立即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确保DNT控制在45分钟内。

1.4 投入专项资金采购2台移动CT设备,分别放置在急诊科和神经内科病房,实现急诊科床旁头颅CT检查。移动CT设备配备专业技术人员,24小时待命,患者到院后可在急诊科床旁快速完成头颅CT检查,避免患者转运过程中的时间浪费和病情风险,进一步缩短检查时间。

2.人员培训与授权

2.1 制定详细的溶栓技术培训计划,每季度开展1次专项培训,覆盖急诊、神经内科全体医师,同时邀请神经外科、介入科相关医师参加。培训内容包括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溶栓治疗的适应症与禁忌症、溶栓药物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溶栓后的监测与并发症处理等。培训采用理论授课、案例分析、模拟操作等多种方式,确保医师熟练掌握溶栓技术。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考核合格者授予溶栓治疗操作权限,不合格者需重新培训考核。

2.2 选派6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医师,前往国内知名医院(如北京天坛医院、上海华山医院等)参加国家级血管内治疗培训,学习先进的血管内治疗技术和经验。培训期间,医院为参训医师提供必要的学习支持和生活保障;培训结束后,参训医师需向医院卒中中心管理团队汇报学习成果,并在院内开展技术推广和培训,带动全院血管内治疗水平的提升。

2.3 建立24小时卒中值班医师制度,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挑选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的医师组成值班团队,实行轮班制。值班医师需24小时在院或保持通讯畅通,接到急诊通知后需在5分钟内到达急诊科参与患者救治;同时,建立卒中二线值班医师制度,当值班医师遇到复杂病例或困难时,可随时请求二线医师支援,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区域协作网络

3.1 与市内8家二级医院签订转诊协作协议,明确转诊流程和责任分工。我院定期组织专家前往协作医院开展业务培训,内容包括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识别、转诊指征、转诊过程中的病情监测与处理等;同时,为协作医院提供统一的转诊登记表和病情评估表,规范转诊信息记录。协作医院发现疑似急性脑梗死患者后,需在30分钟内完成初步评估,并及时将患者转诊至我院;我院为转诊患者开通绿色通道,优先安排诊疗。

3.2 投入资金建设远程会诊系统,实现与8家协作医院的实时视频会诊。我院卒中中心专家可通过远程会诊系统,为协作医院提供技术支持,包括协助诊断、指导治疗方案制定、判断是否需要转诊等;同时,可通过系统查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提高会诊的准确性和效率。远程会诊系统每周7天、每天24小时开放,确保协作医院随时可获得会诊支持。

3.3 建立"一小时急救圈"转诊机制,以我院为中心,根据地理位置和交通状况,将市内划分为多个转诊区域,明确每个区域内协作医院的转诊范围和时间要求。要求协作医院在接到患者后,若判断需要转诊至我院,需在1小时内将患者送达我院;我院安排专人负责转诊患者的对接工作,确保患者到院后可立即进入绿色通道接受治疗。同时,与交通部门协调,为转诊救护车提供优先通行保障,缩短转诊时间。

4.监测与反馈

4.1 建立卒中中心数据库,整合患者的基本信息、诊疗过程、检查结果、治疗效果等数据。数据库具备实时监测功能,可自动统计再灌注治疗率、DNT时间、静脉溶栓治疗率、血管内治疗率等关键指标,并以图表形式直观展示;同时,可对未实施再灌注治疗的患者进行分类统计,记录未治疗的原因(如患者或家属拒绝、不符合治疗指征、延误治疗时间等)。

4.2 每月召开质量分析会,由卒中中心管理团队主持,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科、影像科、检验科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及骨干医师参加。会议上,通报当月卒中中心关键指标完成情况,对未实施再灌注治疗的患者案例进行逐一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如流程不畅、人员操作不规范、患者因素等),并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同时,分享成功案例,总结经验做法,促进各科室共同提升。

4.3 将再灌注治疗率纳入急诊科、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介入科等相关科室的绩效考核体系,权重设定为10%。具体考核指标包括再灌注治疗率、DNT控制在45分钟内的比例、静脉溶栓治疗率、血管内治疗率等。每月根据考核结果计算科室绩效得分,与科室绩效工资挂钩;对连续3个月再灌注治疗率未达到目标值的科室,进行约谈和专项督导,督促其整改提升。

7461763620068021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患者,医师,中心,治疗,协作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