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攻坚路:从DRG全流程优化到特病单议破局,经验全给你!

2025
10/24

+
分享
评论
王晓剑
A-
A+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医保攻坚,以DRG为新质生产力+特病单议破重症亏损,25年补偿超千万、亏损率降 28.3%,经验纳入国家医保改革典型案例,分享同行作借鉴。

十年医保路,最难忘这三年DRG改革的攻坚时刻--从费用高、效率低、重症病组亏损的困境,到凭"DRG+特病单议"模式在广州拿下创新医疗AI潜力案例奖,甚至经验被省医保局编进案例汇编推广,我们踩过的坑、趟出的路,尤其特病单议破解重症亏损的实战招法,或许能给正在摸索的同行们搭个桥,毕竟医保改革从来不是单打独斗,互通有无才走得快。

先说说我们曾面临的"硬骨头":尤其是重症病组的"两难",你是不是也遇过?

2022年的时候,我们医院的医保管理像被"卡住了":一边是医保基金管控压力,一边是临床服务不能降,最头疼的还是重症病组的亏损难题--

费用控不住:次均住院费用13784.76元,药耗占比近47%,过度检查、不合理用药让医保基金"虚耗";

效率提不上:平均住院日9.17天,医疗资源像"卡壳",利用率上不去;

病案拖后腿:99.47%入组率看着不错,但编码错、首页乱,DRG分组偏差直接影响结算;

重症不敢接:ECMO救治、多器官移植等疑难重症,按DRG定额支付常超支50%以上,科室怕亏损,对重症患者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能治不敢治"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当时最急着破解的痛点。

后来沉下心分析,根因除了按项目付费的老模式、部门数据不通,更关键的是没有针对重症的特殊支付机制,特病单议的缺位,让重症诊疗成了"亏本买卖"。

破局关键:从"全流程优化"到"特病单议攻坚",这6步我们走得扎实

2025年我们把DRG改革当"一把手工程",既做全流程基础优化,更把"特病单议"作为破解重症亏损的"关键招",每一步都落地到具体环节--

1.先搭架子:让各部门"拧成一股绳"

成立院长、党委书记双组长的改革小组,医保部牵头,临床、病案、财务、信息部全加入,每月开专题会盯着数据调策略。尤其针对特病单议,专门设了"临床申报-病案核验-医保对接"的专项小组,避免各部门"踢皮球"。

2.抓临床路径:让诊疗"有标准、不跑偏"

给291个病种定了临床路径,从住院到手术全流程标准化,比如骨科关节置换术的检查、耗材、恢复周期都明确。信息系统里加了监控,一旦偏离标准就预警,既控费用,也为后续特病单议的"诊疗合理性"留好依据。

3.补病案短板:特病单议的"基础不能差"

病案是DRG和特病单议的"双基础",我们组建8人专职编码团队,跟临床一对一对接--比如内科医生搞不清"主诊断选择",编码员就跟着查房。建了"科室初筛-编码员复核-医保部反馈"的三级质控,特病单议病例要求编码错误率必须≤0.5%,不然直接打回,这也是后来我们特病单议通过率高的关键。

4.改绩效考核:不让科室"怕重症、怕亏损"

之前科室对重症患者积极性低,核心是老考核逻辑把"单个病组亏损"直接算进科室绩效,收治重症就意味着"赔钱"。我们改革后明确:不将单个DRG病组的亏损纳入科室绩效考核,重点关注"特病单议对亏损病例的扭转效果"--只要重症病例符合特病单议条件、通过医保评审,就能通过追加支付把原本的亏损"补回来",让科室不再因"怕亏损"而抵触重症患者。比如心内科接了一例ECMO重症患者,按原DRG定额会亏损3万元,通过特病单议拿到医保追加支付后,病例实现"不亏损",科室不用再担心理财压力,自然愿意主动收治这类患者。

5.连分级诊疗:让三级医院"聚焦重症"

派专科医生下沉社区,建"社区初筛-双向转诊"机制,常见病在社区治,重症转来我院,2024-2025年低标准入院率降了20%,床位、医生资源终于能集中服务重症患者,也让特病单议的病例更"精准",避免资源浪费。

6.特病单议攻坚:破解重症亏损的"关键一招"

这是我们从亏损到获奖的核心,经过多轮优化,形成"培训先行、数据反推、系统赋能、专人跟进"的闭环操作法,分四步落地:

定申报范围:先培训,再精准筛

第一步先给所有临床科室做专项培训,明确"哪些病例必须报、哪些不用报":排除高倍率病(2.5倍)后,重点聚焦三类亏损风险高的病例--①有抢救记录+ICU住院占比≥60%(如ECMO救治);②MDT会诊≥3次的复杂病例(如多器官衰竭);③使用国家目录新药/三类耗材的病例(如罕见病基因药)。同时在系统里设置自动抓取功能,只要病例触发"抢救/MDT/重点病组"标签,就会自动提醒医生申报,2024年申报精准度比之前提升60%。

定审核流程:医生轻操作,医保办全跟进

我们把申报表嵌入医院HIS系统,医生不用手动填复杂表单,只需点击选择"特病单议申请理由"(如"MDT会诊3次""使用基因药"),附上3次科室疑难病例讨论记录即可提交。后续流程全由医保办负责:病案科先校验编码准确性,医保办再剔除不合理费用(如与主诊断无关的检查),完成三级预审后统一整理材料。2024年通过预审的病例,医保评审通过率从52%提到92%,医生申报效率提升70%。

定协同机制:每月定时报,两天快反馈

跟医保局约定固定申报周期:每月7日前,医保办将上月预审通过的病例集中上报至省医保评审平台;医保局从全省医疗专家库随机抽3人双盲评审,并且承诺"两天内给出反馈结果"--对比之前"季度报、两月等结果"的模式,评审周期从60天压缩到2天,资金拨付效率提升97%,科室不用再长期垫资等待。

优结果应用:数据反推促优化,补偿金额翻倍涨

通过的病例按"实际总费用项目支付",直接覆盖原本的全部亏损;2024年全年累计获得医保补偿360余万元;2025年通过"数据反推(分析亏损病组分布)+增加申报数量(从每月60余份提高到平均每月180份)",2025年10月截至目前补偿已超1000万元,重症病组亏损率从37.2%降到8.9%。同时把高频申报病组(如肺移植、复杂先心手术)纳入临床路径优化,针对性调整耗材使用、检查项目,相关病组平均费用再降18%。

数据不会说谎:全流程优化+特病单议,给我们的"答卷"

2024-2025年,改革成效尤其在重症诊疗领域凸显:

费用降了:患者次均住院费用比2022年少1215.56元,降幅11.79%;

效率高了:平均住院日从9.17天缩到8.31天,降幅5.03%;

重症活了:重症病组亏损率从37.2%降到8.9%,特病单议通过的新药新技术应用例数从43例涨到156例,增长262.8%;

DRG质量优了:入组率99.95%,编码错误率几乎清零,特病单议相关经验还被国家医保局编进《DRG支付改革典型案例》推广。

最后想跟同行说:特病单议不是"选择题",是重症诊疗的"必答题"

十年医保人,从最初摸不清特病单议的"申报门道",到现在形成"临床省心、医保高效、患者受益"的模式,最大的体会是:不用靠DRG结余激励,只要把"培训讲透、流程做简、协同做顺",就能帮科室卸下亏损包袱。比如我们靠系统自动抓取、医保办专人跟进,让医生申报特病单议的时间从1小时缩到5分钟,再加上申报量从每月60余份提至180份,补偿金额翻倍增长,科室收治重症的底气更足了。

医保改革路还长,咱们抱团探索,才能走得更稳、更远。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科室,我们,重症,医保,病例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