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部分磨玻璃结节的生长速度极慢,甚至多年不变。
随着低剂量CT在体检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被告知肺部出现"磨玻璃结节"。在影像上,它像一层淡淡的雾,半透明而模糊,因而得名"磨玻璃"。在医学上,这种表现往往与肺腺癌的早期阶段相关。过去,一旦出现多个结节,医生往往会建议"尽快手术",以免延误病情。然而,手术意味着切除肺组织,对于有多个结节的患者来说,这种方式既创伤大,又可能导致明显的肺功能下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牵头的一项全国性临床研究,为这一困惑带来了新答案。研究显示,对于多发性磨玻璃结节患者,"积极监测"是一种安全、有效且能兼顾生活质量的管理方式。
研究设计与参与人群
这项名为ECTOP1021的前瞻性多中心研究,由复旦大学上海癌症中心联合山东、江苏等五家医院共同开展。研究共纳入406名患者,他们的共同特点是:肺部同时存在三个及以上磨玻璃结节,每个结节直径不超过2厘米,实性成分比例低于25%。研究人群以女性为主(75.6%),大多数从未吸烟(87.2%),中位年龄53岁。
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外科可治愈时间窗"。简单来说,这个时间窗指的是,当结节仍然较小(≤2厘米)且实性比例不高(≤25%)时,若进行手术切除,治愈率几乎可以达到100%。因此,在这个阶段选择继续观察而非立刻手术,是安全的。
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每年进行一次薄层CT复查,一旦结节增大或出现实性成分,就会考虑手术干预。整个研究中位随访时间为35.4个月,部分患者的观察时间长达十年。
主要发现与结果
结果显示,五年总体生存率高达100%,没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或出现远处转移。仅有8.1%的患者在观察过程中出现结节进展,另有1.5%的患者出现新结节。结节平均增长幅度仅为0.3厘米,变化缓慢。
在全部406名患者中,只有8人最终接受了手术。这些患者的病理结果均为极早期病变(IA1期),其中四例为浸润性腺癌,四例为微浸润腺癌,没有发现淋巴结转移或胸膜侵犯。换句话说,即便在观察一段时间后再手术,疾病依然保持在可完全治愈的阶段。
个体化的分层管理策略
研究团队根据手术后可能造成的肺功能损失,将患者分为三种情境进行管理。
第一类患者的结节主要位于肺部外围,若全部切除,肺组织损失不超过一个肺叶(约20%肺功能)。这类患者约占全部的76.6%,大多数可以选择长期观察,仅在结节明显进展时再考虑手术。
第二类患者结节数量较多或位置较深,若全部切除将导致较大肺功能损失。这类人群(约占22.7%)更适合采取"以监测为主"的策略,只在个别结节出现高风险特征时局部切除。
第三类患者的结节分布广泛,没有明显"主结节",若尝试切除所有病灶将导致严重肺功能损伤。这类情况极为少见(0.7%),通常只针对最可疑的结节进行局部处理,其余保持观察。
这种"分层管理"的思路改变了以往"一刀切"的做法,使治疗更贴近个体差异,也更符合长期生活质量的考量。
从"治疗"到"管理"的理念转变
在医学传统观念中,"发现癌变就要立刻切除"几乎是定律。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部分磨玻璃结节的生长速度极慢,甚至多年不变。贸然手术,反而会让患者面临肺功能下降、恢复期延长、生活受限等问题。
ECTOP1021研究的意义在于,它以真实数据证明了"暂缓手术"并不会降低治愈率。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定期复查,掌握好"外科可治愈时间窗",观察本身就是一种科学而积极的治疗方式。
在本研究中,所有进展超过时间窗的患者均及时接受了手术,且术后结果理想,没有出现复发。这说明延迟干预并不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对于绝大多数病变稳定的患者来说,定期监测既安全又能避免不必要的创伤。
临床意义与未来展望
这项研究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多发性磨玻璃结节前瞻性观察项目之一,其结果不仅改变了医生对这类患者的管理思路,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多选择的空间。研究者指出,未来还需更长期的随访,以进一步验证十年生存率和不同人群的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患者以女性、非吸烟者为主,这与现实中磨玻璃结节的高发人群一致。研究团队也呼吁,应继续扩大样本来源,纳入更多不同人群,建立更普遍适用的随访策略。
参考文献:
Wu H, Fu F, Ye T, et al. Active surveillance of multifocal ground-glass opacities: results of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trial (ECTOP1021)[J]. Journal of Thoracic Oncology, 2025.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