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院的冬天确实来了,但冬天从不能阻挡春天的到来。那些能够及时调整战略、苦练内功的医院,将在行业复苏时占据先机。
过去二十年,社会办医作为医疗体系的重要补充,曾为缓解"看病难"立下汗马功劳。那些年,这条鲶鱼极大地刺激了公立医院,使其服务得到根本改善。
医疗资源得到有力补充,医患矛盾大幅缓解。
如今,形势急转直下。从投资数十亿的"明星医院"到经营十余年的老牌机构,都未能逃过破产的命运。近一个月来,各地卫健委发布的医疗机构注销公告显示,已有近30家民营医院走向注销、破产,平均每天倒闭1家。
寒冬已至,而且比许多人预想的更加凛冽。
01 寒冬景象:民营医院陷倒闭潮,公立医院也难幸免
民营医院在此次"退场潮"中受冲击尤为严重。
四川巴中某康复医院,因多次医保违规被解除协议,无奈于今年4月主动申请注销。医保违规行为不仅损害了医保基金的安全,也破坏了自身的信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失去医保支持后,医院经营举步维艰。
江苏南京某妇产医院,则因经营不善导致长期亏损,最终在4月初被卫健委公告注销。在竞争激烈的医疗市场中,经营管理不善会导致成本控制失衡、患者流量不足,进而使医院陷入财务困境。
更令人震惊的是重庆某肿瘤医院的情况。这家曾投资30亿的"明星"肿瘤专科医院,因床位空置率超90%,最终黯然退场。投资巨大却未能吸引足够患者,反映出市场定位偏差、运营策略失误等深层次问题。
公立医院虽有政府支持,但也未能独善其身。今年4月,广州荔湾区注销了6家基层医疗机构,包括桥中街河沙社区卫生服务站等。此前,新乡市第三人民医院因整改未达标,不具备独立提供医疗服务的能力,于2024年底被注销。
医疗机构的大量注销,影响深远。对患者而言,可能导致就医选择减少,尤其是一些专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降低;对医疗行业从业者来说,就业岗位减少,职业发展面临不确定性;从社会层面看,反映出医疗行业资源配置不合理、部分医疗机构运营模式不可持续等问题。
02 盲目扩张:七成民营医院可能出局的背后
民营医院目前面临的困境是系统性的。这种"虚胖"现象背后,是多重压力下的生存危机。
医保改革带来根本性冲击。DRG/DIP支付方式改革,作为深化医改与优化资源配置的利器,正深刻重塑我国医疗服务格局。民营医院在此过程中面临成本、运营与服务模式的严峻考验。
以往靠单个病种高收费的模式行不通了,现在医保按病种明码标价,公立医院凭借规模效应尚可应对,而病种单一、管理粗放的民营医院则困难重重。
政策监管趋严不留死角。2024年,国家医保局启动"史上最严监管",飞行检查全面覆盖全国,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控医疗机构的诊疗行为。
有医院院长坦言:"现在合规成本比违规收益还高"。2024年民营医院平均接受卫健部门检查达4.2次/年,但整改通过率却不足60%。
患者信任危机日益加剧。调查显示,78%的受访者对民营医院信任度下降,其中45%表示会尽量避免选择民营医院。当患者用脚投票,民营医院的生存根基已然动摇。
人才流失成为恶性循环。好医生纷纷流向公立医院,民营医院即使开出3倍工资也留不住人。一家整形医院老板抱怨:"培养一个医生要5年,跳槽只要5天。现在我们是公立医院的'人才培训基地'"。
03 政策转向:最高补助500万,鼓励民间资本办医
在行业寒冬中,政策层面却传来暖意。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办医,提高政府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厦门市财政局联合印发了《厦门市鼓励民间资本办医扶持政策实施细则》,自2025年4月1日施行,有效期三年。
扶持对象包括二级含(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二级中医、精神、康复专科医院;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批准的护理院;三级专科医院(不含口腔、美容、整形专科)。
扶持项目相当丰富:对通过自建、购买等方式取得业务用房的,按照实际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的床位,综合医院每床位10万元、专科医院每床位5万元标准给予一次性补助。
对通过租赁方式取得业务用房并且租赁期在5年以上的,按实际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的床位并按上述标准的50%给予补助。
更引人注目的是医院等级补助:经评审获得三级乙等等级的民间资本办医疗机构,给予25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经评审获得三级甲等等级的民间资本办医疗机构,给予500万元的一次性补助。
此外,还有临床重点专科补助、医学专科联盟及医学中心补助、专科设置补助、高层次人才补助等一系列扶持政策。
这一细则的出台,体现了政府在社会办医政策上的持续鼓励导向。我们应坚定不移地秉持"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人民健康、服务区域发展"的核心价值,充分彰显民营医疗在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市场活力、提升服务效率、减轻财政负担等方面的独特优势。
04 生存之道:五类民营医院有望在洗牌中胜出
大洗牌中也孕育着新机会。未来能存活下来的民营医院,大致会遵循以下五种模式:
●A、专科深耕型:成为细分领域的王者
民营医院必须放弃"大而全"的幻想,转而追求"小而美"的专业化路径。
四川省《关于引导规范民营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引导民营医院在多个专科领域错位发展,2025年"专科建设"依然是民营医院的关键发展路径。
成功要素在于选择公立医院资源有限、市场化需求旺盛的细分领域,如医美整形、康复治疗、口腔正畸等领域,加大投入,引进专业人才和先进技术,打造核心竞争力。
●B、医养结合型:抢占老龄化时代先机
随着2024年《关于深化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协议合作的通知》的发布,2025年"医养结合"会是民营医院发展的热门领域。
民营医院可充分发挥其灵活性和创新性优势,积极探索医养结合的新模式,如在康复、护理、安宁疗护等方面提供专业服务,打造医养结合的特色品牌,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
厦门市的扶持政策中专门提到,对设置精神科、康复科、老年科、临终关怀(安宁疗护)科、儿科的二级及以上医院,给予相关的每个专科年度30万元补助。
●B、数字驱动型:用技术重构医疗效率
在数字化时代,2025年"信息化"和"智能化"将成为民营医院提升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民营医院将加速信息化建设,如建设电子病历系统、远程医疗平台、医疗大数据中心等,实现医疗服务的在线化、智能化和便捷化。
杭州一家连锁诊所引入在线预约和远程会诊服务后,患者流量增加了30%。某连锁妇产医院通过搭建远程胎心监测平台,将复诊率提升20%。
●C、模式创新型:重新定义医院价值
民营医院需要从"医疗提供者"转型为"健康管理者",重构价值主张。
武汉某中医门诊就是一个创新案例,该诊所以"五行平衡诊疗体系"为核心竞争力,围绕"因、清、调、补、平"宗旨,构建起覆盖多类慢性病的特色诊疗矩阵。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三通平衡疗法"、应对疼痛与高尿酸的"消风祛邪疗法"等五大疗法,通过"内调外治"结合模式,为患者量身定制方案。
●D、协同共生型:在医疗生态中找到新位置
聪明的民营医院开始做公立医院的"补充"而不是"竞争对手"。
某康复医院与三甲医院建立转诊合作,"他们做急性期治疗,我们做后期康复,互利共赢"。长三角18家民营医院联合采购,耗材成本直降22%。
犍为县县域医共体清溪镇分院的经验值得借鉴,该院通过接入县域放射影像、医学检验、病理诊断等五大中心,补齐了基层诊疗短板。
放射影像中心依托5G+实时会诊,让患者"家门口"享县级专家诊断;医学检验中心解决基层难检测项目,结果川渝地区互认,降低就医成本。
05 新时代,民营医院的发展建议
在这个关键时期,个人认为民营医院管理者应快速行动起来:
●A、重新定位。在一个月内,组织全院中层以上干部,重新讨论医院定位。放弃大而全的思路,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认清社会办医存在的价值,不在于复制公立医院,而在于提供差异化服务。
●B、成本重构。成立成本控制专项小组,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优化运营成本。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回顾社会办医发展历程,精细化运营始终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C、人才盘点。对现有人才结构进行全面评估,建立核心人才保护机制。同时创新用人模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社会办医关乎500多万从业人员的饭碗,稳定人才队伍就是稳定行业根基。
●D、患者体验升级。成立患者体验改善项目组,从预约、就诊、治疗到随访,全流程优化服务体验。这正是社会办医最初赢得市场的法宝,需要重新拾起并发扬光大。
柳州市工人医院的案例值得借鉴,该院门诊部以"管理 + AI"破解门诊 "三难",服务80万人次且响应时间缩短近半。
●E、数字化转型。制定详细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图,从最简单的在线预约开始,逐步推进互联网医院建设。这是社会办医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机遇。
武汉玄乐中医诊所的做法或许预示着一个新方向:该诊所通过优化就医流程,推行"一人一诊"制度,保障患者知情权与隐私。
同时引入现代技术,结合传统技法,形成"传统+科技"的诊疗特色。
更值得称道的是,作为社区医疗骨干,该诊所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定期开展"中医进社区"公益活动,为老年人提供免费体质辨识与养生讲座,为困难群体减免诊疗费用。
这些举措让它在民众中建立了坚实信任。
民营医院的冬天确实来了,但冬天从不能阻挡春天的到来。那些能够及时调整战略、苦练内功的医院,将在行业复苏时占据先机。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