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请认证 退出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2025颠覆之年:医美器械六大发展趋势

2025-10-20 14:51

2025颠覆之年:医美器械六大发展趋势

"不是只有高价才能维护医美机构的利润,高价可能是某些短视之人害死医美行业,弄死市场的催化剂。"

一位低调的二十年资深医美产品专家

本文为《大美界》原创

资深医美产品专家口述实录

全篇干货预警!!!

医美器械产业6大现状

·多数医美企业增长放缓,利润降低

·医疗器械,药企,化妆品等交叉或者跨界企业继续大举进行医美行业

·公立医院加速进入医美赛道

·医美产品加速/密集获批,新品类陆续获批

·C端,B端内卷加剧,陆续破价,机构整体盈利愈发艰巨

·上下游身份差异逐渐打破,产品开始洗牌

医美器械产业6大发展趋势

·产品价格回归理性

·类似韩国的评价诊所逐步增多

·随着价格趋于理性,光电和手术项目逐步回暖

·医生为主的个人诊所增多

·不合规产品逐步减少

·监管会开始更加关注上市后情况

医美人都需要认识到:医美行业要良性发展,应该是普通人能够消费得起,高收入人群能够享受精细化定制化高价服务。

不是只有高价才能维护机构的利润,高价也可能是某些短视之人害死医美行业,弄死市场的催化剂。

1

低价光电 VS 高价注射

价格低了就没利润,本身就是一种绑架。

很多医美人永远只认为高价等于收入,而忽视数量*价格才是收入,或者说是不想改变的想法占据了主导。

最近这段时间常会听到面部填充过度,填充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过度填充的话就会导致很多问题。

我之前陪我朋友去过一个机构,那位院长直接一句话:光电项目对改善是没有效果的,往注射项目引导。

很多医美机构都想靠注射快速回本,光电被很多人嗤之以鼻。

目前,注射产品非常火爆,光电项目和手术项目的占比在一直降低。

如果你是一个消费者,愿意先做手术项目还是做非手术项目?愿意做破皮的还是做非破皮的?

我相信大部分消费者如果从体验的角度,一定是会愿意做非手术项目,做非破皮的项目。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对破皮始终是有恐惧心理的。

消费者最容易接受的医美项目,其实是光电。

光电项目大部分是非破皮或者是无创的,大家一定是有重大的需求。

所以,每个项目都有它存在的必要,但是每一个项目它带来的利润是不一样的,所以从机构的角度一定会选择利润最大的注射。

注射类项目,韩国比国内价格低4倍多,国内定价18000-22000元之间的注射类项目,在韩国的价格约为3000-5000元;

而光电类的项目国内的价格比韩国还要便宜。

我相信,注射类的产品价格都会趋于稳定,那么,光电项目和手术项目一定会逐步开始复苏。

医美高价的逻辑本身就会造成获客难。

在这么多企业布局的前提下,一定要把客群进行区分。

不同的医美机构应该根据自身定位寻找合适的客群,根据自己的客群去合理定位。

群体是多样化的,去算的一个利润永远是价格乘以消费数量,所以高消费群体一定是很多品牌的重中之重,但是普通消费者可以撑起产品空间。

所以,一定会有医美机构走高端路线,拿不缺消费能力的高端客户,给这个群体进行定制化。

还有一部分是普通消费群体,在治疗交付效果能达到满意这个最重要的考核指标下,平价诊所会逐步增多。

有医美机构害怕羊毛党。有时候得先让客户进来,让大家愿意消费之后,才能去筛选客户,如果只想一步到位的话,那本身交付能力一定是有问题的。

如果大家都去吃头部的话,谁去抢占空出来这块地的话,可能就会有你的一条出路。

2

国产产品 VS 进口产品

越来越多之前赚着薄利的企业进入到医美市场,他们只要赚一点钱就可以。

以前很多产品的价格很高,接下来的一年还有很多产品会获批。不管新出的产品如何想维持价格,产品价格在大趋势下一定会跌,价格内卷会越来越严重。

其实,2024年很多产品就开始明显的C端降价(2022年就已经开始陆续降价了),产品获批明显变多B端价格走低,而到了2025年这个趋势愈发明显。

互联网时代,愿意查询的话信息更加透明。对于很多产品的进货价格其实非常透明,很多进口填充剂进入国内后,出现了奇葩景象。

国内的使用量超过某些地区几十倍上百倍,但是进价居然是某些地区的3-5倍。

相似性能的产品,价格相差很多,很多消费者还是会选更贵的进口产品。

在消费者心里更认可进口品牌的前提下,国产品牌没有必要一定非要去跟进口品牌去比完全可以换一种思路,你可以先把你的面点铺开了,让大家更认可产品的价值。

如果关注B端的价格的话,会发现二类的产品价格在不停地走低,很简单,三类的产品都有了,为什么要用二类的产品?

以前为什么大家会用二类产品?是因为合规产品的成本太高了。如果一些合规的产品利润趋于合理化的话,很多医美机构还是愿意去用的。

如果老的医美人(厂家)还维持着五年前的"我是新品,我是全国前几张证,我的产品品质就是好"价格就理所应当高价的思维,大概率会被锤爆。

产品并不是不可以价格高,而是不应该莫名其妙的高,价格合理的高没有问题,虚假的高才会制造问题。

作为新入局的厂家一定要多关注市场动态,了解行情,如果你是独占品你还有试错空间,如果你是一些可替代性很强的比如玻尿酸,一步错步步错。

目前来看,国内的高消费者还是更认可进口产品。

国内产品要理智定价,让更多新用户能用上你的设备,国产的口碑才会改变。

等更多的消费者能认可你的产品了,产品迭代和品牌细分,国产也是可以价格逐步起来的。

只有产品的价格回归理性,医美行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

医美的监管在趋严,现在主要问题不是注册审批的,更多的问题可能是上市后对这些产品的监管。

很多医美器械在超适应症使用方面的矛盾会越来越激烈。

如果严格意义上按照适应症使用的话,那很多产品是没法用的。

目前,不算贴牌国内批的注册类产品算贴牌的有约500多个,算贴牌的将近有100 个,在这100 多个里面,至少有 80% 的产品,它的适应症只有一个症候群。

实际使用的时候它不会只用在一个症候群,它可能会给某个部分加使用,这就可能涉及到各种数据或者是安全性的问题。

现在合规的产品越来越多,那么离谱的超适应症使用应该会逐步有好转的趋势。

3

民营医院 VS 公立医院

大部分公立医院的整形外科、皮肤科或美容科不是一个强势的科室,没有商务的小科室。比如说童颜针、少女针这些产品或在消费端、在民营医院是非常火热的,但是很多公立医院的医生可能都没有试过这些产品。

对于新品的使用,民营机构的经验几乎是碾压绝大部分公立医院的。

为什么消费者对民营机构有很多顾虑?尤其是初诊患者。除了先天的弱势,民营机构有些时候缺的不是技术。

越来越多的公立医院下场医美是必然的结果,很多大医院有各种优势尤其是口碑,但是很多基础项目都价格离谱。

在经济下滑,消费者有了经验后,以及更多公立医院开始进入医美市场后,如何合理定价,以及真正用心地为客户治疗是摆在面前的一件事。

作为普通医院,有限的经费,远少于大型医院的客流。如何清晰定位,错位竞争,多拥抱先进市场是值得深思的。

因此,渠道也终将长期存在。

目前,以医生为主的诊所是非常少的。

在大城市的民营医院做医生的话,收入是不会低的,只要做一个医生就可以赚钱。目前国内的医生创业欲望并不高且茫然。

作为医生,短时间内可能不少群体收入会受到影响,随着现在的内卷越来越严重,利润只会降低。

有些厂家自己搞诊所的话,资金都是百万起步,资金对医生来说也是挑战之一。

医美行业一定会迎来一个大的洗牌,在这个洗牌之后,遇到一些契机医生会自己去出来创业。

接下来,医生创业会逐步变多,医生为主的个人诊所会逐步增多。

面对很多信息医美人一定要多看多了解,脚踏实地才能更好地在这个行业走下去。

--END--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产品,价格,机构,很多,项目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相关阅读

赞+1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海报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