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患者为终极标准,让医学回归仁心本质。
伟大从来不是计划的结果,而是在真实问题中自然生长的。研究型学科建设同样如此,它无法依靠预设蓝图一蹴而就,而必须在临床实践与不断探索中推进。
为推动研究型医院高质量发展,系统总结研究型学科建设经验,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联合健康界共同发起「研究型学科建设优秀实践研究与推广项目」。在调研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过程中,唐勇院长的分享从直面临床痛点的重新定位,到「无边界学科」的前瞻构想;从赛道与平台的机制设计,到科研转化的闭环探索,最终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价值回归,为研究型学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样本。
唐勇
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
直面临床痛点
确立研究型学科的本质使命
唐勇院长开门见山指出,研究型学科不是科研的加强版,而是面向肿瘤防治主战场重新设计的创新策源地。研究型学科的根本使命,是解决患者问题。他强调:「我们医院要努力做到——治别人不能治的癌症,治愈别人不能治愈的癌症。」
作为区域肿瘤防治的主阵地,医院直面患者最真实的痛点。癌症防治的第一道关口是早筛,但普筛成本过高、效益有限,必须通过高危人群识别来实现精准筛查;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在完成一线、二线治疗后陷入「无药可用」的困境,此时临床试验成为患者唯一的希望;而在生命最后阶段,不少患者仍承受过度治疗的痛苦,家庭也背负沉重负担,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技术提供有尊严的照护,是必须面对的新课题。
正是这些临床痛点,决定了研究型学科的使命。唐勇院长把这一使命总结为三重定位:
其一,作为区域高发瘤种的「解题者」, 把实验室建在病房旁,把论文写在患者的生存曲线上;
其二,作为医院「一院两区」格局的「增长极」,通过原创发现、成果转化和指南编写与改写不断反哺临床;
其三,作为广西肿瘤防控体系的「最强大脑」,要用循证数据和技术推广支撑政府决策与基层防控。这些使命,共同勾勒出研究型学科与传统学科的根本差异:前者输出知识、标准与产品,后者侧重手术、药物与护理。
探索无边界学科路径
重塑研究型学科发展模式
在谈到研究型学科的未来模式时,唐勇院长提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构想——无边界学科。在他看来,医学实践揭示了一个重要现象「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一临床事实打破了「一个病对应一个中心」的思维局限,提示我们不能仅以病种划分来组织研究与诊疗,而必须从分子机制和共性规律出发,重新定义学科边界。
因此,唐勇院长提出,真正的研究型学科应当是「无边界」的,要突破传统科室与病种的藩篱,跨越临床、科研与技术之间的界限,围绕共性机制和关键问题,推动异病同治和多学科交叉融合。在这一模式下,学科不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联通的「网络」;不再强调单点突破,而是追求整体合力。更重要的是,这种转变背后是一种全新的价值导向——从关注学科本身的强弱,转向关注患者的最佳获益。
这一理念并非停留在设想层面,医院正在构建「病种研究中心+中试转化基地+GCP I期临床病房」的三位一体架构:研究中心聚焦基础研究与队列建设,中试基地承担工艺优化与质量控制,I期病房完成临床验证,实现「同一病种、同一楼层、同一团队」的纵向整合,实行「首席专家+核心骨干+青年人才」的梯队式建设,推动不同学科的医生、科研人员与工程师在同一平台协同攻关,实现真正的多学科交叉与资源共享。
提供赛道与平台
让卓越在竞争中自然生长
唐勇院长强调,研究型学科的建设不能依赖行政指定,而应当在公平竞争中自然成长。他的核心思路是「不预设、不指定」,而是提供理念、平台和资源,让真正有能力、有情怀的人在实践中脱颖而出。
在战略布局上,医院聚焦肝癌、鼻咽癌、乳腺癌等区域高发肿瘤,形成重点突破的方向;与此同时,也保留自由探索的赛道,鼓励青年团队提出新想法,勇敢尝试新领域。他举过一个例子:当年轻医生们提出要在胸部疾病领域探索新的专病中心时,他并没有过多干预,而是把任务交给他们,让他们在实践中检验能力,「做成就是能力和魅力的最好证明」。
在平台建设方面,医院依托6个国家级和16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打造了样本库、临床数据库和大型仪器平台,并全面实行开放共享,使科研不再局限于少数优势学科,而是为更多团队创造了公平机会;同时建立科研资源统筹池,推动跨学科共享,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在机制设计上,医院逐步完善「年度评估—中期考核—终期验收」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重点考核科研产出、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临床转化成效,并将科研成果与院内岗位聘任、绩效分配直接挂钩,对在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获批国家级项目、实现成果转化的个人和团队,给予一次性奖励和长期绩效倾斜。医院举办科技日活动,对科研标兵和优秀团队进行集中表彰,并计划每年常态化开展,持续营造尊重科研、崇尚创新的文化氛围。
贯通研究与转化
构建从临床到临床的闭环
在唐勇院长看来,研究型学科的成长不仅需要院内的机制和平台,更离不开跨界的产学研协同。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始终坚持以临床需求为牵引、以成果转化为落脚点,积极汇聚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和东盟国家的资源与力量,探索出一条「北上广深研发、广西集成、东盟应用」的跨境创新路径。这一战略使科研与产业不再是彼此孤立的环节,而是在临床场景中形成合力,共同服务于患者。
在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中,医院一方面依托广西医科大学的「母体」优势,共享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和研究生培养资源,共同推进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另一方面积极拓展与国内一流学府和科研平台的联系,与国家癌症中心、国内外知名肿瘤医院、科研院所等聚焦于人工智能、癌症前沿治疗领域,推动跨学科融合与应用。
在企业合作方面,医院既与罗氏、恒瑞、百济、默沙东等跨国药企联合开展注册类临床试验,加快新药研发与上市,也携手本地科技企业推进特色资源的转化与应用,如与医大翌康合作推进微生态制剂产业化,与守正康和研发蛇资源抗肿瘤产品。这些合作使科研成果能够更快地走向临床,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医疗产品与服务。与此同时,医院还积极争取政府支持,自治区科技厅和药监局将「广西肿瘤防治前沿技术成果转化中试研究基地」落户医院,防城港国际医学开放试验区则为科研成果产业化提供了独特的资源与场景。
协同的边界不断拓展至国际,依托中国科协「一带一路」国际肿瘤防治联合培训中心基地,医院连续举办中国(广西)—东盟国际精准医学大会,成为区域内重要的学术与合作平台,并与越南、泰国、塔吉克斯坦等多家机构签署协议,将先进的科研成果和诊疗技术推广至更广阔的国际舞台。
唐勇院长强调,产学研协同的意义,不在于资源的简单拼接,而在于以患者需求为牵引,让科研、教育与产业在同一条链条上深度融合,使科研发现能够更快、更有效地转化为临床应用,推动研究型学科持续走向高质量发展。
以患者为终极标准
让医学回归仁心本质
无论是定位的重塑、无边界学科的构想,还是机制设计与科研转化的探索,唐勇院长始终强调一个最根本的标准:患者是否真正获益。
他认为,一个科研成果,即使获得了千万级的转化金额,如果不能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就不是真正的成功。相反,如果只是让一个患者减少痛苦,其价值也远超经济指标。他常常提醒团队:「每一个患者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甚至是一个家族。减少一例患者的痛苦,就是拯救一个家庭的幸福。」
这种朴素而深刻的价值观,正是研究型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唐勇院长也多次强调,研究不能陷入碎片化的误区,而要保持深度思考。他呼吁医生们要静下心来,真正思考患者需要什么,而不是被短期指标所左右。研究型学科的伟大,不在于设计,而在于回到医学的本源。
作者 | 董爱鹏
监制 | 郑宇钧
🚀开局十五五 • 共赴新健康
第13届健康界医院管理大会免费门票申领中!
📅2025.11.14-16 🌴海南·博鳌
汇聚医管智慧,开启健康新篇!
🎫重磅福利:
医务人员/医院管理者/产业精英
✅免票通道开放,速领专属席位!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