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机接口」让“意念”唤醒身体失去的功能

2025
10/13

+
分享
评论
迈步机器人MileBot
A-
A+

脑机接口技术作为一种前沿手段,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科技方式搭建起大脑与外部设备(如康复机器人)之间的桥梁。

当大脑的指令传递受阻,传统治疗方法有时难以取得理想效果(例如下肢运动障碍、癫痫反复发作)。在此背景下,脑机接口技术作为一种前沿手段,为这类患者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科技方式搭建起大脑与外部设备(如康复机器人)之间的桥梁。

15181760344730712

很多人可能会好奇:脑机接口究竟是什么?是否复杂或存在较高风险?实际上,该技术并不像听起来那样"遥不可及"--其基本原理是通过微小而安全的电极,精确采集大脑发出的电信号,进而将其转化为具体动作(如辅助控制患肢),或对异常脑电活动进行调控(如抑制癫痫发作)。整个过程无需开颅或仅需微创操作,安全性已通过多项临床验证。

脑机接口和传统康复训练有什么区别?

脑机接口技术与传统康复技术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直接与大脑信号交互,具体可从2个关键维度清晰区分:

1、作用路径不同

❒ 传统康复技术:走"间接路径",通过外部刺激(如手法训练、器械辅助、言语训练)激活肌肉、神经通路,依赖大脑自主修复和对外部训练的"被动适应",比如中风后用握力球锻炼手部功能,需大脑先感知、再主动控制肌肉。

❒ 脑机接口技术:走"直接路径",通过电极直接采集大脑电信号(如运动意图信号),经设备转化为实际动作(如控制患肢活动),或反向调控大脑异常信号(如抑制癫痫放电),不依赖肌肉、神经通路的完整性,相当于"跳过受损环节,直接对接大脑意图"。

2、依赖的核心能力不同

❒ 传统康复技术:高度依赖患者的"主动配合度"和"身体基础条件",若患者无法主动发力、感知迟钝,训练效果会大幅下降,且恢复速度较慢,需长期坚持。

❒ 脑机接口技术:更依赖"大脑信号的可识别度",只要患者大脑能产生清晰意图(如"想迈步"的信号),即使身体无法行动,也能通过设备实现功能,且能通过持续训练优化信号识别精度,部分场景下可快速实现"从无到有"的功能突破(如瘫痪患者首次用意念控制设备)。

目前,该技术已在多种脑功能疾病的辅助治疗中发挥作用,尤其适用于以下情况:

❒ 中风、脊髓损伤后,想提高手部功能、步行能力的肢体功能障碍者;

❒ 脑损伤或者老年痴呆后轻度认知障碍者,可兴奋额叶皮层,训练和强化患者注意力。

❒ 药物、手术效果不佳的难治性癫痫患者,希望减少发作频率;

❒ 帕金森病患者,想改善手抖、肢体僵硬,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本文由“健康号”用户上传、授权发布,以上内容(含文字、图片、视频)不代表健康界立场。“健康号”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有转载、侵权等任何问题,请联系健康界(jkh@hmkx.cn)处理。
关键词:
大脑,患者,接口,技术,通过

人点赞

收藏

人收藏

打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我有话说

0条评论

0/500

评论字数超出限制

表情
评论

为你推荐

推荐课程


社群

  • “健康为民 体验提升”案例征集 加入
  • 第九季管理奖官方群 加入
  • 全院血糖管理交流群 加入
  • 医院运营管理官方群 加入
  • 手术室精益管理联盟 加入
  • 医院SPD创新管理交流群 加入

精彩视频

您的申请提交成功

确定 取消
×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

打赏

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添加微信客服 快速领取解决方案 您还可以去留言您想解决的问题
去留言
立即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