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还是毁灭?医药商业万亿市场大调整!
仓库里的药品堆积如山,账面上的应收账款却越滚越高,这是中国众多医药商业公司面临的共同问题。
“配送费率从8个点,到5个点,再一路降到3个点,医院回款周期动辄超过180天,我们这是赚卖白菜的钱,操着卖白fen的心。”一位区域性医药流通公司的负责人这样说道。
在政策收紧、利润摊薄、回款缓慢等多重因素挤压下,医药商业这个曾经“躺着赚钱”的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阵痛。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医药制造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9,298.5亿元,同比基本持平;利润总额3,420亿元,同比下降1.1%。医药商业领域已经暗流涌动。根据A股医药行业上市公司数据,2024年医药商业约6300亿元。合计归母净利润128.3亿元,同比下降5.9%。
四分天下的流通版图
据赛柏蓝数据截至2024年底,国内医药商业公司数量约为1.48万家,相比2023年的1.32万家不减反增。数量增长的背后是格局与结构的变化。
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和政策红利,持续扩大市场份额。2025年8月,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发布的2024年药品流通行业批发企业百强榜单显示,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集团、华润医药商业集团继续稳居前三甲,九州通医药集团紧随其后。这些行业巨头通过众多子公司织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的流通网络。
据不完全统计,仅国药控股、九州通、华润医药、重药控股-中国医药联合体和上药控股这TOP5企业的分子公司数量就超过2700家,占全国医药商业公司总数的近20%。
医药工业公司自带的商业公司成为另一股重要力量。在2024年药品批发企业百强榜单中,罗氏(上海)医药贸易公司位列第17位,礼来贸易有限公司排名第20,此外还有康缘医药商业、江西汇仁医药贸易公司、人福医药集团等工业背景的商业公司榜上有名。这些企业依托自家工业产品,在区域或全国范围内形成独特竞争力。
地方性医药商业公司依然在区域占据一席之地。如云南省医药有限公司、江苏省医药有限公司、泰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等传统地方豪强,仍位列百强榜中游位置。它们凭借深厚的本地化资源和政府关系,在与全国性巨头的竞争中保持着一方阵地。
数量最为庞大的,则是“两票制”催生的大量CSO(合同销售组织)公司。2024年新增的1600多家批发企业中,绝大部分是这类只开展医药销售和推广服务,不具备医疗机构开户权和配送能力的轻资产公司。
时代的三次整合潮
回溯中国医药商业的进化史,就是一部医药流通行业整合史。
在计划经济时代(1949年至1984年),实行严格的三级管理、四级流转模式:中央一级采购供应站、省级二级站、地市级三级站、县级四级公司,药品通过省、地、县三级医药公司和药材站统一配送,价格、渠道均受严格管制。
1984年《药品管理法》出台,放开药品经营审批,医药商业市场化改革拉开序幕。随着审批门槛降低,医药商业公司数量激增,民营资本大举进入,这一阶段,医药公司数量迅速增长,从几百家增长到1990年代的数千家,原有的计划分配体系逐步瓦解。但也为后续市场分散、竞争过度埋下伏笔。
2009年新医改明确提出“提高行业集中度”,随后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标准提升,大批小型商业公司被淘汰,医药商业首次迎来市场化整合浪潮。国药、华润、上药、九州通等头部企业从2009年起开启大规模并购,整合原国营三级批发公司。这一时期,资本力量首次成为行业整合的主导者,计划经济购销模式被彻底市场化模式取代。
2017年,“两票制”政策全面推行,加上2018年开始的“4+7”带量采购,医药商业迎来第二次整合潮。
“两票制”整治了商业公司的过票行为,大量中小商业公司难以为继,陆续退出市场。而带量采购则直接导致商业配送费率从8%以上骤降至3%左右。盈利能力大幅下滑迫使许多商业公司不得不选择被并购。
2023年至今,医药终端回款缓慢问题愈发严重,引发了第三次整合潮。即便是营收超百亿的商业公司,在账期压力下也面临生存困境。这一阶段整合的显著特征是“大鱼吃大鱼”,头部企业之间的兼并重组案例明显增多。如华润医药并购重药控股部分资产;国药控股整合地方龙头如南京医药;上海医药收购大型区域分销商等。
国投证券的研究报告指出,2022年国内医药流通百强企业的市占率为75.2%,相比美国前三大医药流通企业2015年96%的市占率,国内流通行业集中度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在新一轮强调医药健康领域专业化整合的国企改革背景下,医药商业并购重组将进一步加速。
从配送费到供应链金融的盈利模式
面对日益摊薄的传统业务利润,医药商业公司也在积极探索新型盈利模式。传统的配送业务依然是最基础的收入来源。随着带量采购全面推进,配送费率已大幅下降。国家医保局《2024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配套问答中明确指出:“集采品种平均配送费率由改革前8%~10%降至不超过3%”。
头部商业公司纷纷强化内部管理,通过优化网络布局和提升运营来降本增效。国药控股在2024年持续优化药品分销业务渠道结构,提升高等级医院及零售终端的直销业务占比,针对不同区域市场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
供应链金融服务成为医药商业公司重要的利润来源。依托自身资金成本优势,头部企业通过投标业务、分销业务以及为医疗机构提供的项目制服务,如智慧化药房改造、洗消设备室建设、中药代配代煎等,赚取利润。这类业务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和风控能力要求较高,头部企业优势明显。
专业的CSO服务也成为新的增长点。随着新药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商业化能力不足的Biotech公司及国内市场薄弱的跨国企业对CSO服务的需求持续提升。上海医药2024年报显示,引入进口总代品种29个,药品CSO销售约29亿元,同比增长高达50%。百洋医药2024年品牌运营业务(即CSO)收入55.6亿元,毛利额占比92.8%,毛利率48%,系绝对利润核心。
零售业务也是头部商业公司重点布局的领域。国药控股旗下的国大药房总数已超过1.2万家;九州通的好药师门店预计2025年有望超过3万家;上海医药的上药云健康拥有200多家DTP药房及授权院边店,覆盖全国25省66市。在“双通道”、“门诊统筹”政策驱动下,处方外流加速,专业药房迎来了发展机遇。
展望未来格局
未来中国医药商业整合将进一步加速,国资主导作用将更加凸显。国药、华润、上药等国资背景的医药商业龙头将成为行业整合的主力军。这些企业拥有明显的资金和资源优势,能够承受更长的回款周期和更低的利润率,在行业逆势扩张。
业务创新正在成为突围的关键。医药商业公司正从传统配送商向综合服务商转型。国药控股全面推进创新服务发展,与辉瑞、诺华等厂商合作开展营销自营项目,通过“统谈统采+统谈分采”业务模式,搭建肿瘤、感染、呼吸、普药等疾病领域专业营销体系。上海医药推动上药云健康作为处方药新零售“互联网+”平台发展,打造“商业保险+专业药房”的创新药新零售模式。
专业化分工将更加精细。不同类型的医药商业公司将在产业链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全国性巨头聚焦于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区域性企业深耕本地市场,CSO公司则在特定品类或渠道上建立专业优势。行业专家推测,随着行业集中度提升,将形成“几家国资央企+数十家地方商业公司”的稳定格局。
中国医药商业在政策、资本与市场的三重驱动下,正在从分散走向集中,从粗放走向精细。放眼未来,不再是简单的规模与渠道之争,更是综合服务能力、资金运营效率与生态构建能力之间的较量。这是从传统配送商向现代化医药供应链服务商转型的巨大机遇。谁能率先完成模式创新、夯实资金链并精准定位自身价值,谁将在这场深度调整中赢得未来!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人点赞
人收藏
打赏
不感兴趣
看过了
取消
打赏金额
认可我就打赏我~
1元 5元 10元 20元 50元 其它打赏作者
认可我就打赏我~
扫描二维码
立即打赏给Ta吧!
温馨提示:仅支持微信支付!
已收到您的咨询诉求 我们会尽快联系您